篆书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源头,而对于当下书法来说,金文大篆是可取法的最早对象。研习金文大篆书法,可以使得书法作品更添几分雄浑朴茂、高古端庄的气息。 大家最常书写的金文就是《大盂鼎》《史墙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曶鼎》《散氏盘》等等。这其中,《散氏盘》是金文书法鼎盛期过后的一件奇品,其线条的纯化与结构的秩序都已相当成熟。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 与前期金文书法相比,《散氏盘》有着显著的风格差异。首先体现在块面的减少与线性的增强,且《散氏盘》的线条更加沉实宽博。另外《散氏盘》将三百多字纳入到了正方形的规范空间内,与早期金文书法错落有致的章法排布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散氏盘》也称散盘,又名“夨人盘”(夨,音同“侧”:倾头、倾侧,和“夭”意同。“夭”侧右,“夨”侧左),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为历代垂范。 《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底腹内,共19行,375字,记载了夨、散两诸侯国订立田契之事,是中国最早的土地契约。盘高20.6cm,腹深9.8cm,口径54.6cm,盘底直径41.4cm,重21.312公斤,盘附双耳,腹饰有夔纹及兽首,高圈足上为兽面纹饰。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文】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小门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郭赋林:《散氏盘铭文》是金文中属于奔放、奇崛一路的书法作品,在临习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线条的匀圆流畅,虽不能用大幅度的提按,但仍须保持行笔过程中的提按动作。临习《散氏盘铭文》贵在追去古朴趣味,切不可用笔太过圆满和华丽。 郭赋林老师在给学生讲课中谈到:《散氏盘》有357个字,而且相比较来讲清晰度也较好,所以很适合书友临摹学习。但是,临习金文大篆尤其是《散氏盘》也会有很多误区出现。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散氏盘》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在体势上,《散氏盘》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的魅力所在。 郭赋林 临《散氏盘》铭文 鉴赏------ 郭赋林 临 《散氏盘》铭文 纸本 尺寸 138x68 郭赋林 临《散氏盘》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他说《散氏盘》既不同于早期那种以肥厚用笔及点团来华饰其形,呈现出线与块面的结合,也不同于其后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饬。而是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可以说《散氏盘》既凝重遒美,又不失潇洒畅达。 散氏盘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文字,在结构上呈现出蜾扁的风格特征。在方整中含有圆意,就其单字而言无一不打破对称、平正的惯例,不仅呈横向的欹侧之势,而且变通常的右高左低为左高右低,字势向右下倾斜。然姿态自然,变化莫测,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字形开张,妙趣横生。在朴茂厚重之中,又添加些雄强的意蕴,故而显得博大、宽厚,让人感到一种生气的存在。同时,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产生明显的跳跃感。加之其章法错落有致,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通过变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顾、右盼联合起来,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气象飘逸。 |
|
来自: tingting8585 > 《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