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八】观谷永之陈说,唐林之宜言,刘向之切议,以知为本,笔墨之文,将而送之,岂徒雕文饰辞,苟为华叶之言哉?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是故鲁连飞书,燕将自杀;邹阳上疏,梁孝开牢。书疏文义,夺于肝心,非徒博览者所能造,习熟者所能为也。夫鸿儒希有,而文人比然,将相长吏,安可不贵?岂徒用其才力,游文于牒牍哉?州郡有忧,能治章上奏,解理结烦,使州郡连事,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牍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 【拙解】看谷永之上书陈述,唐林之直书谏言,刘向之恳切建议,都是以其所知为根本,提笔挥墨写就文章,以所著之文表达观点,岂只是雕饰文辞,随意写出的华丽言辞?精诚发自内心,故而其文中言语感人至深。因此鲁连射箭传书,燕将会自杀;邹阳上疏鸣冤,梁孝王开牢放人。书信奏疏文辞抒义,动人心魄感至肺腑,非仅博览群书者所能写就,学问熟习者所能写出。鸿儒少有,而文人比比皆是,将相官吏,怎可不尊重鸿儒?他们岂只是以其文才之力,书文于简牍奏疏?州郡遇有烦忧之事,他们能据章上奏,解决理顺困难与繁扰,使州郡无事,就如唐子高、谷子云之类的官吏,若能凭其身力尽心思虑,尽显其笔墨之功,烦忧之事怎会有不能解决的? 【小议】“超奇篇”阅读至此,感觉是将“将相长吏”与学士鸿儒完全分开了,好像为官者不读书,而读书人则需要得到不读书的“将相长吏”赏识方能展露其才,似有不妥。所谓鸿儒,胸怀古今,著书立说,学问自然是大,或可说其学问可教人博识,亦可为治世之鉴,然而鸿儒者却未必可为“将相长吏”。那么“将相长吏”呢?其中既有治世理政的实践者,亦有颇具文才的博知人,尤其是自有科举后,殿试高就者哪个不是文采飞扬之士?经科举而入仕,进而成高官者无数。能治国理政者,皆非庸人,所谓“奇”者,非只现于鸿儒、文人之身。尤以盛世,奇能者众,博知者多,若能尽心事国而不贪,则皆为国之重器,受天下人敬重。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