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我们还小,屯溪也不算大

 徽州老人图书馆 2019-09-14

记忆中的小时光 阵阵青草香

是谁把他留下来 留在老地方 

往事被风轻轻吹荡 人群已散场

只有你向我走来 带来我的忧伤。

树叶随你轻轻摇晃 落在我心上

从此再没停下来 爱会伴我成长

往事被风轻轻吹荡 人群已散场

是谁让我留下来 依然陪在她身旁

记忆中的小时光 来自新安丛谈 00:00 02:18

屯溪,皖南名镇。20世纪后,屯溪逐渐成为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周不尽山,一弯多情水。风景幽雅、绚丽多姿,地理优越、贸易繁盛。

两天来,我陆续搜集了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旧照片。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与我们一起慢慢成长的小城屯溪。

这是1988年,父亲为4岁的我拍的照片。拍摄地点是在阳湖稽灵山某处,背景是三江口的位置。可以看到,那时的花溪饭店框架刚刚落成。

花溪饭店位于西镇街,濒临三水汇合处,为10层框架结构,主楼高33.3米。1987年6月封顶,1989年试营业,1990年1月正式开业。它是黄山市最早的涉外酒店。2016年4月开始拆除。

这张照片是在华山岭上拍摄的西镇街,远处黎阳狮子山历历在望。狮子山又名响山。高185米,半边壁削,十分峻险,从山的东南向观之,酷似一匹醒狮,昂首欲起。神态生动,气势逼人。这时花溪饭店还未建成,拍摄时间应为1980年代中期。

西镇街上还有沙洲新村。

沙洲新村由15幢4至5层混合结构楼房群体组成。1984年2月竣工。内有林荫花圃及文化、生活等配套设施,环境幽美。这算是屯溪最早的单元楼了,也是屯溪至今不多的80年代城市记忆。

西镇街向东,就是屯溪的地标——镇海桥了。

找到几张不同角度的老大桥照片。

当地人总是亲切称之老大桥。老大桥位于率水、横江交汇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老大桥之东侧,有华山宾馆。

宾馆主楼高7层,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1987年8月建成。当年此地为屯溪的雏形八家栈。桥上桥下、大桥两端,一派繁华。

“新安江水碧幽幽,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1934年的5月,民国文学家郁达夫有感于此,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华山之上,有华山公园,后改为戴震公园。公园的金粟景区墨乡亭,是全园的制高点,登此可以饱览全市风光。

由此登山,穿行过杨梅山,可至新安北路的戴震公园正门。

戴震公园占地330亩,东连珠塘、水深幽静;山径曲折,浓荫蔽日。

珠塘古有“珠塘鸥雨”胜景,还有戴震设计的古塘坝等级闸。沿塘四周驳岸150米,修环塘山径600米,备有游艇。

全园分梅竹双清、珠溪夜月、齐云远望、金粟迎秋、松云亭和万花谷六大景区。但我们最熟悉的,可能还是动物园。

由华山沿滨江路而行,渔船泊岸、渔翁结网、鸬鹚守候。

小城的水景也是极美的。

那时,旅游刚刚兴起。不少老外也被山城水景深深吸引。

80年代,人们尽情在江边浣衣。

也可以在江边淘洗。

浣衣声、淘洗声,声声入耳。

江边的小景点缀其间。

90年代以后,滨江的吊脚楼慢慢变成了高楼大厦。

滨江路上有新安江宾馆,这是一座8层框架混合结构建筑物,竣工于1985年12月。现在已经改头换面,成了莫泰连锁酒店。

快到新大桥处,有屯溪公园。该园建于1935年,当时称屯溪第一公园。1953年进行整修,建块石木栅围墙,后建图书馆。1966年在公园内建“抗大”校史展览馆,拆除园内假山、迎旭厅、茅亭、六角亭等建筑物,砍掉部分古树,使公园面积缩小一半,仅0.5万平方米。1979年投资在园内建花房、花台、重建六角亭。1981年建园墙、大门、阶梯、石狮、观鱼池、假山等,引进品种诸多的梅桩盆景,供游客观赏。曾经的“老园林”酒店就是以此得名。

1966年兴建成的新安江桥,为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分两个桥段,全长255米,宽8.6米,是屯溪至开化县的公路桥,通过这两座桥使市区南联阳湖。

当地人俗称其为“新大桥”,以与老大桥相区分。

2001年12月26日,新安江桥拆除,被新安大桥取代。

江心洲旧名扁担洲,原是新安江水冲击而成的一片荒滩地。

自从新安江桥贯穿洲心,连接南北两岸后,江心洲逐步建成为游乐中心。

这是我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照片,拍摄于江心洲的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矗立在江心洲之西侧,型如船形的现代化建筑7层大楼。1985年9月建成。内设有图书阅览、电子游艺、球类、棋艺、美术、音乐、舞厅等14个活动厅室。另有300多平方米的露天平台,可办舞会、茶座,亦可用作文艺节目排练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与文化宫并列的是古典花园式的省职工旅游俱乐部。

从江心洲往南,便是去往阳湖。

江心洲东侧,建有露天旱冰场、青少年宫和儿童游乐中心。

游乐中心曾有中型飞机1架,微型火车1辆,大型滑梯1座,风车一部,碰碰船4艘,儿童游车5辆。上面这张图就是四岁的我在玩滑梯。这是我们屯溪每个80年代生人的共同记忆。

1970年在江心洲建成的人民体育场,又叫东方红体育场。全场占地2.8万平方米,设有400米跑道田径场、足球场、门球场和司令台,是屯溪群众性体育活动和集会的主要场所。

从江心洲看屯溪,火树银花不夜天。


这是屯溪曾经的地标——商业大厦,主楼七层另加钟楼一层,总高度达52.3米。由上海轻工业工程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承建。


大厦竣工于1987年7月。同年国庆节,商业大厦正式开业,原百货商场各柜组均转入大厦营业。

开业那天,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那时候,每一幢大型商业建筑的落成,几乎都会成就市民的一场狂欢。

大厦对面,是牙科医院。每个换牙儿童,都对这里留存着不小的心理阴影。

大厦往西,就是著名的屯溪老街了。最早最早的门坊还比较简易。


到了1986年,入口处建设仿古牌楼一座,牌楼东面建《屯溪老街志》照壁一块,长11米,高5.5米,照壁两端分置石狮一对。这个门坊一直保持到21世纪之初,才被两脚的仿徽传统牌坊所取代。

老街是随徽州商品经济的兴起而逐步形成的。屯溪是徽州山区水陆交通枢纽,山区土特产品在此集散。明末清初,老街已具有一定规模。

清咸丰、同治年间,“屯绿”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设,街道从西镇街、八家栈、新市街逐年向东蜿延下伸,形成了老街。

1929年,土匪朱老五火烧屯溪,河街、老街毁于一旦。抗日战争期间,老街市面又一度畸形繁荣。

1951年后,政府主导恢复老街作为发展经济的商业街,后来作为徽派建筑街来保留。1979年起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强化了恢复和保护措施。

80年代时,老街共有大小铺面260余家,摊位200余个,70%铺面集中在中马路以东。

许多铺面有悠久的经营历史,“同德仁”药店、“程德馨”酱园等百年老店,仍不失当年风姿。“同德仁”创自清同治二年,曾以“鲜明饮片”、“虔修丸散膏丹”,饮誉徽州各地。

清末民初,屯溪“同德仁”老店遵古法制各种丸散膏丹,颇负盛名,尤以“全鹿丸”更具特色,供不应求。店之后院建有养鹿圈,饲养活鹿,平时供人参观,每年“冬至”之前,确定宰鹿配丸时期,到处张贴广告,加强宣传。宰鹿之日,将鹿披红挂彩,鼓乐齐鸣,抬往邻近乡村及市内主要街道,周游一圈,当众宰杀,并邀请当地名医、士绅莅场监制,和入各种药料,昭示信誉。

程德馨酱园是黟县人程德宜、程德盈兄弟所创立,该酱园前店后坊,自制原酱和各种酱菜。光绪十五年,因营业不佳盘让给本家程贡珍、程振兴经营。

1956年初,屯溪的程德馨、陈漱芳、陈泰昌与其它8家私营酱园公私合营,共同组成公私合营程德馨酱园。公私合营后的程德馨酱园成了屯溪酱园业唯一的品牌。1985年恢复生产传统产品“三伏”酱油。此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旅游业的兴起,程德馨酱园挂起老字号招牌,恢复传统的经营内容,再度以门市营业面貌屹立屯溪老街。

中共皖南委员会机关旧址,坐落于老街69号,是清朝后期兴建的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临街楼房,前店后宿格局。前店原为屯溪“合记春”药店,后屋为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省委在屯溪建立的皖南领导机关驻地。

站桶、蒲扇、竹椅。这么多年过去,婴孩大了,年轻人老了,照片中的那些老人呢?

90年代,屯溪经常涨大水,严重时老街也会遭殃。这些画面都深深的刻入每个屯溪人的心底。

90年代后,老街的东首,建成了仿徽建的商贸城。

当时引进宇隆实业公司开发旧城区,1997年,建成了宇隆商贸城,建商住楼5.5万平米。

新大桥头,原来有屯溪市政府(区政府)大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商业大厦陷入发展低谷。在2005年,合肥百大收购后更名为黄山百大商厦。

1999年开始,大厦前的老汽车站、原区委区政府大院实施改造。

90年代末,一辆小昌河公交车行驶在黄山西路上。这种小昌河,当时由浙江人经营,只有一条篁墩至新大桥的路线。由于体积小,载客少,乘坐人要猫着腰才能进入,因此被市民俗称为“乌龟车”。

大厦对面是屯溪饭店,位于黄山东路市中心,1976年11月建成。这是屯溪在70年代首次建成的一座6层混合框架结构建筑物。

这是黄山电视台发射台,建在黄山东路北侧坞山顶(海拔232.5米),铁塔高度40米。

这是90年代的黄山中路。

到了1999年11月,黄山中路、跃进路、延安路开始陆续改造。

1999年12月26日,黄山中路采用了定向控制爆破技术,拆除了华昌饭店等四幢大楼。

轰的一声。


曾经的建筑应声而落,一个时代结束了。

前园北路是1981年开始建设的,当时只有680米长。

1993年,9岁的我叉腰站在黄山大厦门前,这里的手扶电梯几乎是一个等同游乐场的所在。

1995年,11岁的我,在已经更名为徽州会堂的荷花池电影院前学会了骑车。

小天鹅饭店,多么优雅的名字。

90年代以后,新园路上有小天鹅饭店、江南大酒店、徽州商场、黄山大厦、荷花池电影院。当年这里的购物中心,甚至一度动摇了商业大厦的商业中心地位。

前园路北的尽头,是屯溪火车站。

屯溪火车站位于前园路北端,为二层框架混合结构,设有100个软席位的贵宾室和可容800人的候车室各一个,与站台有线桥连接,站台上设有160平方米的雨棚,旅客出站另有地道出站线桥。

白夜交替,人来人往,我们大多从这里开始,奔向远方。

还记得火车站前转盘上这个奇妙的建筑雕塑吗?

攀上火车站不远处的仙人洞,背后的高压阀门厂宿舍,现在绝大部分已经成了永佳福邸。

徽山路的博物馆大楼建成于1986年,现在已经成为文化馆办公场所。

屯溪飞机场,位于西北郊的奕棋镇。是当年屯溪第一高大上的场所。

1958年11月开始破土动工,1959年10月建成。建设机场时,竟然发掘了发掘两座西周墓。出土文物有102件,全部运往合肥省博物馆保存陈列。

1964年,机场修建候机楼,发报台,1965年竣工启用。

1966年,机场进行扩建,跑道由400米延伸至1200米,扩大停机坪面积,接通市区公路,新建油库等设施,同年9月竣工启用。

屯溪的小龙山,原称主簿山,俗有“柱棒山”、“珠宝山”等称,与狮子山遥遥相对。悬崖壁立,拔地而起,主峰二石相峙,形似“二童讲读”。

山下观音庙,传说始建于唐。1939年重修,改名为小龙山。1986年修复,新增地藏、弥勒二殿。黄墙青瓦,描金彩绘。

现在黎阳的昌仁医院,当年是比较高档的昱阳山庄。

屯溪一中的语音室,当年也算是一个先进的教育场所。但是留给我的印象,总是耳机夹得头疼,空调吹得脸红。关键还要脱鞋子,好麻烦。

黄山林校教学楼,位于阳湖稽灵山麓。竣工于1981年10月,5层混合结构。

现在这儿已经成建制并入黄山学院南区。

这里是屯溪南岸下游的溪东村,这个宁静的小村子,将在20年后整体拆迁,那个山头上,会兴建起屯溪的新地标——孙王阁。

隆阜是戴震故里,这是曾经的戴震纪念馆所在。

现在纪念馆已经搬至屯溪老街,那我们还是称呼它最初的名字,非常好听,叫作“摇碧楼”。

位于柏树街东里巷6号、7号、28号的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被古建筑专家傅喜年教授誉为“明代民居之瑰宝”。

渠东前园村的程大位故居,为明代徽派建筑,一脊两堂。1986年修复,内置程大位石像一座。在程大位生前的书房兼卧室内,陈列有“天三地五”的古标盘一面,故居楼上为陈列室,置有程大位画像,生平简介、名人题字和各种类型算盘多种。

这是1983年,胡开文墨厂在延安路开设的门市部。文革开始后,传统徽墨曾被当作“四旧”来批判,墨厂两度转厂,1968年改为扬声器厂,1970年又改为无线电厂,仅生产少量中、低档墨品。1973年9月,墨厂才恢复正常的徽墨生产。

当年,屯溪是有工业的。这是屯溪塑料厂纺织袋车间。屯溪塑料厂座落社屋前。产品以全塑料凉鞋、拖鞋、编织袋为主,是国家轻工业部定点生产塑料凉鞋、拖鞋、编织袋的专业厂家。

那时我们还小,屯溪也不算大。

照片来源:除增加水印者为我私人相片外,其余汇总《屯溪市志》、《屯溪市地名录》、黄山市文明网、黄山日报公众号、屯溪区政府网站、爱黄山公众号等网络公开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