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987岁生日快乐|37岁才开始学写词,为什么“半路出家”的苏东坡成就最高?

 十二读诗词 2022-05-04 发布于四川

第133篇文章,共3004字


作者:丁十二

词,作为诗歌衍生出的重要文学体裁,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发展迅速,至宋朝达到顶峰。故此后人多称之为“宋词”。

至北宋苏轼,词已在我国发展了数百年,前人大家有花间派温庭筠、韦庄,南唐君臣李璟、冯延巳、李煜,以及北宋晏殊、欧阳修,柳永、张先等人。那么为什么“半路出家”的苏东坡成就最高?

首先对苏轼“半路出家”做个解释。根据历史记载,苏轼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期间开始学写词,而真正开始创作词的时间是第二年,即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当时苏轼是37岁,而苏轼于公元1101年去世,此时的苏轼已走过人生大半光阴,此为其一。

另外一方面,苏轼在37岁时才开始写词,而在他21岁时,对于会唱词的堂兄,年轻的苏轼充满了钦羡,但那时候苏轼确实不会。所以苏轼只能算“半路出家”。这一点叶嘉莹先生她的论苏轼词里也说苏轼是“小词余力开新境”。

因为苏轼实在太优秀了,不仅文章写得好,诗也写得好,书法绘画也好,太优秀太完美的一个人了。所以写词只是苏轼有余力而为之,就是那么随随便便一写,就成了千古第一大家,甚至超过其在诗文方面的成就。

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在词方面的成就,苏轼在词的内容上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牢笼,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改变了中国词史的发展轨迹。但这不是苏轼一蹴而就的。

在花间词派温庭筠、韦庄笔下,词的内容铺排上局限于儿女私情,通篇都是“新帖绣罗儒,双双金鹧鸪”这类的语句。词被框在了闺阁这一个狭小空间,自然也就束缚住了它的格局,所以词始终是一种小姿态的形式,也仅在伶人乐官中间传唱。这种形式一直到李后主,之前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但李后主的词虽然内容上跳脱出了闺阁这一个小空间,始终格局不大,只能说初露端倪,真正在内容上变得开阔起来,表现了高远气象,对苏轼影响巨大的词人是柳永。

苏轼词里面的高远气象,大气磅礴的景物描写均是受到柳永的影响。我们知道柳永有一首词《八声甘州》,苏轼对这首词赞叹不已,称“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不减唐人高处。唐人高处,指的就是高远盛大的盛唐气象。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所以苏轼虽然看不起柳词,但却能认识到柳词的高妙之处,并深受影响,学以致用。这就是苏轼比常人高明不知道多少倍的地方。后苏轼也写了一首《八声甘州》,开篇那样开阔博大的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是受到柳词启发又是什么?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所以苏轼词中的高远兴象、大气磅礴的气势,内容上的突破受柳词影响巨大。但苏轼比柳永更高明,柳永即便是再磅礴高远的兴象,最终还是回归了儿女之间缠绵的相思离别,始终没有摆脱儿女私情。而苏轼的词彻底摆脱了闺情,整首词像写诗一样抒发词人的抱负和志向,在内容上,将词诗化,是苏轼的第二点成就,这一点直接改写了词史的发展。

说完了内容,我们来看看境界,这一点其实在上面已经提到了,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高远博大的兴象自然不会落到小境界,小格局(但柳永的词是个例外,因为柳永的生平经历如此,他突破不了,他的满腔柔情只能跟妓女诉说)。

苏东坡不一样。从小就以范滂为人生目标的苏轼,注定是要成为屹立潮头的时代巨人。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天下为己任。苏轼的前半生时间都在忙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都在施行自己仁政爱人的政治主张,心中所想均是百姓安康,民生民情,所到之处均不遗余力为百姓谋福祉。所以前半生的时间苏轼虽然没有时间写词,但从小就显示出他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

另外一方面,苏东坡从小就熟读《庄子》,其后在密州期间又复读几次,《庄子》所描述的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深深吸引和影响着苏轼。

除此之外,苏轼还有一位好老师,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对后生的提拔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唐宋八大家其中宋六家均出自其左右,苏轼当年得他热情奖掖得以名满天下,他甚至说他要避让,让苏轼出头,足见其胸襟和远见。

另外欧阳修身处逆境的旷达与自适,内心的悲哀忧苦能够排遣,始终带着一种赏玩的态度,这一点对苏轼影响巨大。我们说苏轼随缘自适,乐观旷达,很大一种程度上是对欧阳修的传承,只是苏轼是一个高明的人,他通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欧阳修的名句,但是你所不知的是当时欧阳修正遭受着怎样的伤害,无论是心灵上还是仕途上。但他依然可以赏玩于山水之间。

这一点苏轼也表现得十分出色,丝毫不让老师。

“乌台诗案”后,苏轼迎来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本是人生的最低谷,但是苏轼却在诗词创作上达到了巅峰。其后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苏东坡总能以一种赏玩的态度淡然处之,总能与自己和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暴雨突袭,苏东坡不慌不忙,一边纵情吟唱,缓缓而行,并大声问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既然暴风骤雨必将来临,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种随缘自适,这种旷达自若,连欧阳修也当避让一头,舍苏东坡其谁?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东坡的成就能如此之高,除上述三点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苏轼心中始终装着百姓,这也是为什么历史已经翻过了千载,苏东坡的魅力丝毫不减当年。这一点,从他的词里亦可略窥一二。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东坡虽然“半路出家”,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忧心苍生,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拥有博大的胸怀。由诗到词,只是换了一种表达形式而已。加之其能兼纳前人大家的高妙之处,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最终开创出豪迈与婉约并济的苏词风格。

在国外,有一句话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国,窃以为此句当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苏东坡。

中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苏东坡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一种人生境遇都可以在苏东坡的诗词中找到对应的人生轨迹像是穿越千年的对话,又像是和对面的自己私语。

人生若觉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这就是苏东坡的魅力。这就是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

今天是苏东坡(公历)987岁生日,让我们祝男神生日快乐!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