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读过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你一定也会被她那种,尽管经历了那样一场灾难性的文化浩劫,却从不埋怨命运、淡然处之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也会被她和钱钟书在苦难面前依然能够苦中作乐,风雨同舟的相互扶持所感动。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他们一家三口彼此守望,用爱照亮回家的路。那么在《我们仨》里边,她又用脉脉深情写下了对丈夫、对女儿、对这个三口之家爱的告白。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千帆历尽所写的一部关于家庭生活点滴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即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用简练从容、干净明晰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把她与丈夫钱钟书的伉俪情深、一家三口的平淡幸福描摹得情真意笃,将家庭中的种种琐碎写得异彩纷呈,感人肺腑。她以一颗淡定从容之心,在平凡细碎中做着伟大的爱的坚守。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这对一双人,一世围城的文坛伉俪历来被世人所熟知和称赞,他们携手谱写了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走进了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也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女儿钱瑗的诞生,夫妻俩不甚欢喜,他们一同为女儿取小名,悉心呵护和培养。出生在书香世家的钱瑗自然也是气度不凡,不仅继承了母亲的温柔敦厚,也继承了父亲的博学多才,是杨绛和钱钟书珍视的掌上明珠,杨绛先生更是称其为“平生惟一杰作”,满满的爱意不言而喻。 而书中呈现给我们的也是一种平等的、包容的、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它体现在杨绛一家三口平凡相处的细枝末节里。学问是他们三人共同的爱好,而三人的关系更是与众不同。在家中,钱钟书不需要有任何的拘束,他们不分大小,甚至没有固定的称呼,可以随意取笑。杨绛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个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在家里,钱钟书时常像个长不大的顽童,钱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没有传统的家庭角色定位,钱钟书一家拥有格外多的欢声笑语。这种和谐活泼的家庭温情跃然纸上。 细细品味《我们仨》,看到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脑海中不禁会浮现叶芝诗里“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岁月温婉,两人相濡以沫的温情画面。是啊,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情深共白头!书的第一、二部分,杨绛先生以独具匠心的笔法,记述了一个梦,给人以别开生面的阅读审美体验。读着读着,恍然间竟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梦境,给人以朦胧凄迷的情感冲击。字里行间又无不透露着杨绛先生对家庭温情的珍惜与眷恋。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杨绛先生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女儿圆圆去世了,丈夫钱钟书走了,圆满的三口之家留下一个大缺口,只剩下了杨绛先生孤零零一人,她写下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客栈了的落寞独白,这里边又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悲恸苦楚,无从知晓。 那么书的第三部,便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了,断肠声里忆平生,单单是看名字就足以让人触目神伤。其中记述了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结婚后的一些生活内容,从他们婚后共赴留学征程,到女儿圆圆出生的惊喜,再到女儿患病和钱钟书的相继离世,命运之神似乎跟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却也毫不留情地掠夺了她的珍爱。从一个家庭的组建美满到结束破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杨绛先生在书中说道,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她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自己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她已经迷失了方向,她还在寻觅归途。心若是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命途的坎坷,丧失至亲的悲恸,她没有李清照那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喷涌而出的悲愤,有的只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淡然释怀。 此外书中还附上了许多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剪影,他们一家人书信往来的手稿信件,杨绛先生的书法诗作,女儿圆圆给爸爸作的画等等无一不洋溢着浓浓的家庭温情,使人更真切的感受到这一家三口的幸福,他们是夜空里彼此照亮的三颗星辰。 读完了整本书,最让人动容的就是这一家三口岁月静好的相亲相爱,其乐融融。而最让人心疼的也就是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相继离世后,独自一人在世间对爱的深情坚守。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我们仨》里谱写了一曲最美的爱的赞歌,同时也彰显出她那种历经坎坷,宠辱不惊,淡然处世,坚强不屈的生命力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都曾憧憬生命的波澜壮阔,到最后才发现,生命中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诚然,平平淡淡才是真。与君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微笑面对人生当中的风风雨雨,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好好的珍惜我们所获得的爱与温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