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凝眉》是贾宝玉第一次神游太虚幻境时听过的一首曲子。红楼梦曲共十四支,分别为红楼梦引子、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和收尾-飞鸟各投林。其中首支为引子、末支为收尾,中间十二支分别歌咏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人物,也可以说是对十二钗判词的详细补充说明。这首《枉凝眉》排在第三支。 第三支·枉凝眉 这首曲子争议比较大,红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注主张。这里主要阐述三种观点参考。 01 《枉凝眉》普遍认可的说法红学家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此曲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写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支曲子也是央视87版《红楼梦》的主题曲,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所作。红楼梦曲也是他一生的经典作品代表作,并屡次被搬上各音乐会,影响广泛。 林黛玉是三生石畔灵河旁的一珠绛珠仙草,是仙界中的花草,“阆苑仙葩”在这里便有此意。绛珠仙草为报恩追随神瑛侍者到了凡间,化作林黛玉,以泪还情,注定一生与泪为伴,个性忧郁,不得正果。一开始她和贾宝玉就定了悲剧的基调,而且书中几次三番的不断提醒着这样的结局。 贾宝玉也是一个神话的主角,书中第一回。女娲炼石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实际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了一块。这块顽石被弃在了无稽崖青埂峰下,放置久了得了灵性,又听了僧道二人关人间的荣华富贵,动了凡心,一心要下凡。于是便化作一块美玉与凡胎一起降落人间。书中“美玉无瑕”被认为是指贾宝玉。 曲中的镜中月水中花是佛教常用语,到头来一场空。流不尽的泪珠儿便是预示了宝黛爱情以悲剧收场。 02 《枉凝眉》里唱出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书中写到木石姻缘是指宝黛爱情,还有金玉良缘是指宝玉和宝钗的爱情。宝玉和黛玉是真爱,但并不被世俗看好,宝玉和宝钗最终成了鸳鸯之好,但宝玉后来又出了嫁,缘分又嘎然而止。所以“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枉自嗟呀”,唱出了林黛玉的卑微,“一个空劳牵挂”,则是唱出了宝玉对宝钗的无情。林黛玉如那水中月,薛宝钗就是那镜中花。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剪不断,理还乱。 03 刘心武心中的《枉凝眉》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也有不少争议,他对红学的研究可算得上是独僻蹊径了。这首《枉凝眉》,他作了全新的解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提出新解说,以活跃思路,打破红学多年的沉闷局面” 他根据太虚幻境里四位仙姑的命名,即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从而推敲出了这四位仙姑所对应的人物,分别是: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和妙玉。这四位女子同贾宝玉的关系都十分要好。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单单引见了这四位仙姑给贾宝玉认识,其中肯定是有深意的。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有十一首,其中宝钗和黛玉是合二为一的,其次是贾元春等人。按照这个逻辑,红楼梦曲钗黛的曲子也应是合在一起的。但是红楼梦曲则是有十四首,去掉首尾,还有十二首。而这十二首又非是一一对应的,从第四支曲《恨无常》起写贾元春开始算,才能与判词的第二首一一对应上。这样分析,如果红楼梦曲中第二首是钗黛合一与判词相对应,那么第二首《枉凝眉》是写谁的爱情故事呢? 刘心武老师认为,《枉凝眉》是在写史湘云和妙玉,也就是四大仙姑中的另外两位。 他是这么解释的:“阆苑仙葩”中的“葩”是一种花,而林黛玉是一珠仙草并非花,而史湘云在书中有海棠花的象征,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里也有此花,曹雪芹在描写此花时用到了“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史湘云的丫鬟又名唤翠缕,所以曲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葩吐丹砂”的海棠花史湘云。 “美玉无瑕”也并非指的就是贾宝玉,而是妙玉。妙玉的判词和一幅画已泄露天机,一块美玉落到了污泥之中。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本身“无瑕美玉”也并不适合贾宝玉,他是红色瑕疵的玉,并非真正的“美玉无瑕”。红楼梦曲《世难容》中,已明确唱出了“无瑕白玉”,所以“美玉无瑕”便是妙玉了。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妙玉的结局是颇有争议的,对于他的“终陷淖泥中”,有人认为她身上的故事必定与贾宝玉有关。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认为,史湘云的大结局是和贾宝玉结为贫贱夫妻,在江南沦为乞丐。 所以,刘心武先生认为《枉凝眉》是在唱他们三人之间对岁月和人生的感慨。 以上为对《枉凝眉》的三种理解。 |
|
来自: 剑胆琴心8wsuyq > 《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