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偏止痛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偏头痛

 茂林之家 2019-09-14

作者 / 鲍正飞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辑 / 许奇 ⊙ 校对 / 段瑞
血管神经性偏头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因劳累或情绪刺激而诱发或加重,发作前每有先兆,如眼冒金星,上肢发麻或有蚁行感。发作时右侧或左侧头部剧烈,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常伴有脘胁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失眠,舌质略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状。其偏头痛为间歇性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缠绵不愈,患者痛苦不堪。据其证候,当属中医“头痛”、“偏头痛”、“偏头风”等病证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虽发在头部,但实由内脏病变所致。病人平素性情急躁,恼怒不舒,情绪受刺激后,导致肝气失和,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肝气横逆克脾,脾虚失运,水谷不化,则痰湿内生,故脘胁胀满、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肝主疏泄,肝郁日久则化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木郁则化火”,故有眼冒金星、烦躁失眠、舌红脉数等症状;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操持烦劳,暗耗阴液,阴不潜阳,肝风上扰,所谓“肝阳化风,上扰清窍”,则使偏头痛卒然作矣。
总之,该病是由气火挟风痰上扰清空,侵犯经脉,经脉之气壅塞不通,不通则痛所致。治宜降气、清火、熄风、化痰等法,皆旨在流通经脉之气,所谓“通则不痛”也。我在临床上治疗血管神经性偏头痛,常采用自拟的散偏止痛汤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方药组成:柴胡6g,制香附10g,川芎10g,夏枯草30g,法半夏10g,丹皮10g,白蒺藜10g,赤白芍各10g,全蝎3g,制南星10g,怀牛膝10g,甘草6g。
方中川芎辛温,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性善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尤善于治疗头痛。《本经》称其主治“中风入脑头痛”,《汤液本草》谓其为“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李东垣更明确指出“头痛必用川芎”。川芎与香附为伍,舒肝和胃,理气解郁,兼有止痛作用。全蝎味辛走窜,善走经络,通络止痛,为熄风止痉之良药,并能引川芎等味直达病所,其与川芎同用,治疗“偏正头风不可忍者”(蒲辅周语),疗效显著。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能治肝经有热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弦晕等症,《本草纲目》有“治目珠痛至夜间甚者,神效”的记载,其与柴胡、丹皮为伍,则有“归经清肝”之效用(丁光迪语)。牛膝苦泄下降,性善下行,能引火下行,以降上炎之火,而《别录》则云能“除脑中痛”,其与香附为伍,则舒肝降气,兼有止痛之功,其与川芎为伍,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上下通和,据临床观察,治疗偏头痛,尤有确效。
考虑到病史较长,久痛入络,故配用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散瘀通络,由气分兼治血分,即叶天士所谓“辛润通络”之意,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否则对于风阳之病,如若只注意辛香走窜以止痛,多用久用则往往会更耗其真气,结果愈治而痛反复不已,终至身体不支。方中赤芍与牛膝为伍,则又有泄肝降逆之功。白蒺藜既能降能泄,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又能散能行,开宣通滞,疏肝解郁,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满疼痛。赤芍与白芍为伍,则有养血敛阴、平熄肝阳的作用。南星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厥,蒲辅周称其“为治风痰有效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化湿痰之要药,与南星相须而用,其效益彰。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同用,缓肝补脾,缓急止痛。合而观之,该方具有降气清火,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与病颇相合拍,故能获效。
临床使用时,如跳痛、胀痛持续不止者,可加僵蚕10g、露蜂房10g;若病人瘀甚,痛如针刺,可加桃仁10g、红花10g,或制乳香6g、制没药6g;倘上肢发麻明显,或有高血压病史者,可加钩藤10g(后下)、天麻10g;如恶心呕吐较剧者,可加旋覆花6g(包煎)、代赭石10g(先煎);倘遇劳累而诱发者,去夏枯草、牛膝,可加黄芪15g、当归10g;病人舌质红脉细数,出现伤阴者,去柴胡、全蝎、法半夏,改川芎为5g,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石斛15g;若纳谷不香者,可加炒谷芽10g、炒麦芽10g,或焦山楂10g、焦神曲10g;如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生大黄5g(后下),老年体弱者可用火麻仁10g。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2月16日第209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