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老祖宗的忠言,年轻人应该牢记

 蓝马图书馆 2019-09-14

不知从何时开始,''新''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凡事都要讲究个''新'',办事要有新思维、新方法,说话要有新的表达方式,就连吃饭睡觉都要讲究个标新立异。人人争做''新新人类'',对老祖宗留下的一套不屑一顾,甚至弃之如履。

严格来说,追求''新''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固步自封无异于自取灭亡。但是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我们不可丢的,不仅不可丢,而且要时刻牢记,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常会以俗语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像古人常言的''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意思很好懂,但是很多人都曲解了其中的意思,甚至将其附上了迷信的色彩,这反而激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其实,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相信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的这么做。

''母在不庆生'',顾名思义,母亲在世的时候,不要为自己庆祝生日。要知道,你的生日就意味着''母难日'',你可知母亲当初生你冒了多大的风险?之所以会有生日一说,那是为了让你牢记母亲的恩情,时刻感怀在心,而不是让你大肆庆祝,更不是让你把母亲扔在家,和朋友出去花天酒地。

''父在不留须'',顾名思义,父亲在世时,不要留胡须。这个就有点争议了,马上就有杠精跳出来说:曾国藩三十一岁留须,其父尚在人世,你怎么说?其实这个习俗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形成的,在此之前,古人将蓄须作为成年的标志,极为重视,留胡子最出名的当属咱们的''美髯公''关羽''关二爷''。

辛亥革命后,蓄须有了新的风尚,为了表示对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尊敬,讲究父亲在世之时,不得蓄须。父亲去世后,蓄上嘴唇胡须,母亲去世后,蓄下嘴唇胡须,父母皆去世后,才可留胡须。我们看鲁迅先生的相片,就可发现他在不同的时期,留不同的胡须。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专门讲了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对一个家庭的意义,不仅仅是赚钱养家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家庭存在的根本,他是妻子的依靠,是儿子的偶像。

所以说,古人讲究''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并不是出于什么迷信的色彩,而是为了让我们牢记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说白了,就是一个''孝''字。古人遵从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孝治天下。

现代的社会是发展进步了,过去的很多东西确实是不合时宜了,我们也确实是需要将一些糟粕给抛弃掉。但是,我们绝不可盲目否定过去,尤其是对一些''俗语'',我们更要深思它背后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