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受亲人的不完美

 亦凡亦俗 2019-09-14

正能量|人生最大的教养,就是接受亲人的不完美

搜狐网

08-16 06:57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则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正能量文章,读后深受启发……

一个阿姨,跟儿子关系不好,逢年过节,儿子动不动就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却唯独不爱回家看一眼老母亲。阿姨挺伤心苦闷。家里就这么一个独子,含辛茹苦养大,却不愿意多回家里看一眼。

后来有机会和阿姨的儿子聊天,原来他一回家,阿姨就不停地和他“唠叨”,并不能忍受他的任何缺点,久而久之,儿子也就不再愿意回家了。


为人子女,谁能做到完美无缺万无一失?但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只要儿女们在你身上倾注了足够的爱,只要他们尽心尽力地孝顺你,那些鸡毛蒜皮,就不值一提。放下自我的执着,宽容儿女的小缺点,原谅他们的不完美,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德行。

特别是那些爱“唠叨”的父母应对子女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关怀。孩子长期在外工作,本身就要承受许多的压力,如果回家还是会面对频繁的唠叨和繁琐,久而久之自然都会逃避。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短文,张爱玲的妈妈黄逸梵,晚年听说女儿结婚了,高兴地给她的忘年闺密邢广生写信,说“又免了我一件心愿”。

天下妈妈大概都是这个心思吧,希望女儿能找到一个陪伴她、照顾她的人。但是放在黄逸梵身上,却让人既感动,又微微有些讶异。因为此前看了太多张爱玲的吐槽,总觉得这是一个时髦高傲到不太懂得母爱的女人,她居然还有这份儿放不下?

如今回过头来再想,真不能说张爱玲的妈妈不爱她。黄逸梵在经济很拮据的情况下,给张爱玲请5美元1小时的家教;为了让张爱玲受到好的教育,拒绝儿子的投奔,那么矜持的人,去世前曾给张爱玲发电报,想要再见她一面,而张爱玲只是给她寄了100美元而已。黄逸梵对女儿依旧没有一丝怨恨,她知道“20世纪,做父母只有责任,没有别的”。她最后将一小箱古董留给了张爱玲。

但我也能理解张爱玲心中的芥蒂,黄逸梵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爱”,而在于她做人太紧绷,不能接受家人,尤其是女儿的不完美。张爱玲后来活得那样紧张敏感,黄逸梵负有很大责任。

张爱玲在《天才梦》里半开玩笑地说,她16岁时,妈妈从法国回来,将暌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对她说:“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张爱玲说,母亲给她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除了教她洗衣、做饭等生存技能,黄逸梵还让张爱玲练习行走的姿势,看人的眼色。教她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告诉她如果没有幽默天分,千万别说笑话……最后,黄逸梵还是很失望。张爱玲说:“在待人接物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沉痛”两个字用得很幽默,但黄逸梵和张爱玲只怕都笑不出来。张爱玲后来一次次描述她当时的那种惶恐,说,母亲总是在盘算,自己为她做的牺牲值得不值得。

以致她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时刻保持着警惕和猜忌。这就是少年时留下的心理暗疾,她能从任何人那里,看到母亲当年审视自己的眼神,看出自己的不完美。她后来的离群索居,很难说不是为了逃避这种审视。

不接受亲人的不完美,其实就是控制欲。不只是想控制亲人,更重要的是,想要借此掌控生活。以为把家人的小毛病都摘除,生活就可控了,自己心中的秩序也就能建立了。可是,生活神出鬼没,根本无序可言。

所以,父母们,接受亲人的不完美,不只是给予家人轻松感,还能影响家人的生活态度,触类旁通地化解所有的不如意——将人生的如意和不如意照单全收,用自己的力量,化不完美为“不,完美”。这是人生最大的教养。做什么样的人,比拥有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来源:当代文学、十点读书

供稿:张文智

@所有版权归原创者,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当代文学、十点读书

供稿:张文智

@所有版权归原创者,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张爱玲黄逸梵邢广生张文智阿姨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