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丨 黄河防洪 忧思不忘

 五千韧月 2019-09-14

  黄河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从历史上看,黄河也经历过长期安流之后的再次泛滥;从自然秉性上看,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的症结没有改变。历史和现实都提醒我们,黄河洪水忧思仍在,必须时刻保持警醒。

——题记

  6月16日,河南郑州花园口段,黄河湿地公园已经闭园,路旁悬挂着“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沿岸居民安全”等防汛条幅,险工坝坡上绘制的特殊年份洪水标志线也越发醒目。这一切都在提醒人们:汛期已至,莫忘防范。

  一位在附近做生意的摊主却说:“黄河多年都没来大水了,工程也修得快赶上二七纪念塔高了,还能有啥事?”

  黄河防汛,真的高枕无忧了吗?

不能忘却的洪水之痛

  瘦削的老人蹲在地上,拢着手,无助地望着前方;逃荒的人流,个个衣衫褴褛、满面凄苦,有的拄着木棍,有的挎着篮筐,还有的挑着担子,一头是讨饭的瓦罐,一头是哭泣的孩子……

  这是记者在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看到的浮雕。1938年,国民政府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滔滔洪水使89万人民死于非命,391万人背井离乡,44个县(市)成为“黄泛区”,数十年挣扎在贫困线上。

  水火无情。据统计,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次,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洪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洪水过后瘟疫四起、黄沙漫漫,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社会发展严重受阻,成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洪灾对历代王朝的兴衰也有着很大影响。”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办有关专家介绍,明代276年中黄河有143年决溢,清代267年中黄河有161年决溢,哪个阶段忽视了黄河治理,就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即使没有外敌入侵,也会造成天下大乱。作为“八朝古都”,开封的繁华曾为世界瞩目,但它却多次被黄河洪水“灭顶”,城下摞着6座城池,最深的一座在地下12米,最惨的一次37万人仅剩3万。

  近代黄河也不平静。在典型的1933年大洪水中,67个县淹没,灾民364万人,死亡1.8万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加上沿河军民和黄河职工的严防死守,先后战胜了1949年、1958年、1982年等大洪水,彻底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险恶局面,实现了70余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但黄河是一条复杂的河流,其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河问题始终高度关注,保持着深深的忧思。1952年,一代伟人毛泽东登上邙山眺望黄河,发出了“黄河涨上天怎么办”的千古一问。洪水带来的伤痛记忆行之未远,黄河防汛不可不慎。

黄河洪水的秉性没有改变

  黄河洪水从哪里来?黄河洪水为什么难防难控?

  年逾七旬的水文专家李良年告诉我们,黄河伏秋大汛属于暴雨洪水,洪水来源共分兰州以上、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4个区间,其中,后3个区间为黄河中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只要有暴雨就会形成洪水”。

  据记载,1977年8月1日陕蒙交界发生强降雨,暴雨中心9小时雨量达1400毫米,在相同时间段内为世界之最。1982年大洪水发生前人们一直在抗旱,7月31日下午河南省还召开了抗旱动员会,结果晚上就下起大雨,旱涝急转直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次于1958年的第二大洪水。

  黄河中游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发生暴雨时极易水沙俱下、洪沙叠加,这也是黄河与其他清水河流相比最大的不同和治理难点。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局长、水文专家霍世青说:“1977年七八月份,黄河中游连发两场洪水,在龙门至潼关132千米河道上,发生了两次长约70千米,深度分别为4米和2米的‘揭河底’现象,两场洪水潼关站合计输沙量达15亿吨,花园口至利津河段共淤积泥沙6亿多吨。”

  所谓“揭河底”,就是河底沉积多年的泥沙被高含沙洪水像卷地毯一样掀起,甚至在河中竖起一堵泥墙,然后再被洪流打散开、冲下去,几小时内河床可冲深1~9米。

  2003年,黄河中游三级支流小理河还曾出现含沙量奇高的“浆河”,河水像糨糊一样稠,表面看好像停止流动,其实水沙在裹挟前进。

  黄河中游地区暴雨强度大、历时短,产汇流速度快,导致洪水陡涨陡落、规律极其复杂,防御难度很大。

  据了解,1976年,黄河吴堡站发生240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洪水涨落共20个小时,但从起涨到峰顶仅两个小时,流量过程线图看起来像一把竖起的利剑;1989年,中游干流和一级支流窟野河几乎同时发生洪水,根据分析,两支洪水极可能叠加,在吴堡站出现超过200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形势极为紧张,但最终洪水只有预测的60%多;洪水从龙门行至潼关,按正常测算,洪峰削减率约30%,但2003年7月黄河中游1号洪峰同一河段削减约70%,而有的年份洪峰削减不到10%。

  水文专家张红月说:“由于暴雨性质、降雨落区、下垫面条件、产沙输沙量等不同,黄河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场洪水。”

  黄河洪水千变万化,但洪水来源及其特性千百年来依然如故。

黄河水沙被“驯服”了吗

  “有了小浪底水库,黄河防汛还防啥?”“黄土高原一直在搞水土保持,泥沙少了,听说有些河段水都变清了。”在黄河下游滩区采访时,一些群众这样认为。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的“王牌”,但它也有“为难”的时候。根据设计,小浪底水库能拦沙75.5亿立方米,目前已拦沙33亿立方米。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泥沙专家江恩慧说:“黄河一旦发生高含沙洪水,小浪底水库是拦是泄,很难抉择。下游河道‘二级悬河’局面尚未改变,下泄会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拦水拦沙则会影响水库的调蓄能力,长此下去终有淤满的一天。”

  小浪底以下也有隐患。作为黄河主要暴雨区之一的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尚有1.8万平方千米无工程控制区,如发生百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仍可高达15700立方米每秒。

  水保措施经“老天”验证,也并非万全之策。

  2012年,黄河中游支流佳芦河流域突发暴雨,仅3天时间,经过40年运行、基本淤满的柳沟淤地坝,泥沙全被冲走。2016年,黄河一级支流西柳沟流域遭暴雨袭击,14座老旧病险淤地坝一连串垮塌。截至2017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共有淤地坝5.9万余座,其中很多是病险淤地坝,专家担心一旦垮塌,拦截的泥沙将暴发性入河。

  2013年,流经南泥湾的汾川河流域发生6次降雨过程,因植被覆盖率高达85%,前4次降雨主要是下渗;第五次产生小洪峰,证明下垫面饱和;到第六次,生态“绿网”被撕开,出现大产流、大产沙,累积的泥沙被“零存整取”。

  黄河设计公司副总工、洪水泥沙专家刘继祥说:“水保措施遇中小强度降雨,具有较好的减水减沙作用,但遇高强度暴雨洪水,减水减沙作用有限。未来只要黄河发生类似历史上的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降雨,仍会出现大水大沙年份。”

  事实上,黄河近年来虽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支流大洪水频繁发生。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统计,仅2010~2017年,黄河中游便有7条支流9个站点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洪水。其中,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2017年遭遇特大暴雨,陕西子洲、绥德县城受淹,最大水深达4米,最大淤积厚度2.6米。

  有专家推算,如果把“75·8”淮河洪水的暴雨中心北移100千米,降到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黄河将出现4万立方米每秒的千年一遇洪水。如果去年“7·26”暴雨范围扩大到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黄河将又是个大水大沙年,近10亿吨的泥沙也可能随洪水携裹而下。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洪水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没有水同样可怕,这样主河槽会加剧萎缩,大量泥沙不能入海,堆积在主河槽内,日积月累,会把黄河拖入无以复加的恶性循环。一旦来水,洪水就会轻而易举地越出河槽,为防汛安全带来更大隐患。

  正如专家所说,黄河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从历史上看,黄河也经历过长期安流之后的再次泛滥;从自然秉性上看,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的症结没有改变。历史和现实都提醒我们,黄河洪水忧思仍在,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

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