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名高丨 义无再辱王国维

 lj0279 2019-09-14

文丨郭名高
图丨网  络




王国维是一个颇具谈资的人物。

他极爱孩子,有六子八女,其中六个女儿不幸夭折。王国维的一生总是在苦痛中煎熬。

罗振玉对王国维有知遇之恩。

二人初识在《时务报》馆主汪康年家中。当时,罗振玉见王国维题了一把扇子,上有“千秋壮观君知否,墨海西头望大秦”句,甚是惊讶。是时,王国维只是报社一个校对员。罗振玉爱才,劝其加入东文学社。考虑到王国维的生计问题,罗振玉说:“你去读书可也,我在农学报馆给你挂个名,闲时写写文章即可,月薪40元,则家用及本人生活都可以维持了。″后来,王国维留学日本,也是罗振玉资助的。可以说,王国维一生重要活动和学术研究都与罗振玉密切相关。对此,王国维甚是感激,曾作诗赞颂道:“匠石忽顾视,谓与凡材殊。”

罗振玉



1919年,王国维长子王潜明娶了罗振玉之女罗孝纯为妻。七年后,王潜明病逝。王国维与罗振玉之间也因此出现裂痕以致绝交。

从二人当时往来信函判断,其矛盾集中在王潜明遗产的去留问题上。王国维操心罗孝纯将来生活,使次子将儿子过继给长子,再将王潜明的抚恤金和其它款项汇给了罗孝纯。本出善意,却遭罗振玉拒绝。罗王二人因此起了争执,反复数次,罗振玉才收下这笔钱,心里却不痛快,认为有损他的人格,遂写下与王国维绝交书。

罗振玉甲骨文


其实,二人矛盾由来已久。

王国维自日本归来,就在上海租了一套廉价房。宅院荒寂、阴森,常闻“见鬼”之传。他离开后,长子王潜明夫妇就搬了进去。未几,王潜明病故。罗振玉认为是恶鬼在作祟,遂迁怒于王国维夫妇。有此认识,他却难以启齿,只好悄然带走了女儿。

王国维一生专注于学问,家中琐事皆由继室潘丽正料理。儿媳罗孝纯与婆婆潘夫人偶有龃龉,“先生不作左右,袒护潘夫人,人谓其如‘金人’。”罗振玉觉得王国维偏听妇人之言,对其心生不满。

当初,罗振玉将王国维引荐给溥仪,希望通过王国维,时刻掌握小朝廷的动向。但王国维对权力之争并无兴致,对罗振玉打压政敌之举消极应对,多有怠慢。这样一来,罗振玉对他很有看法。

王潜明去逝,“遗款”去向便成了二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罗振玉金文作品


王国维沉潭当日,罗振玉甚是悲痛,欲亲往吊唁,却遭家人阻拦,只好派儿子赴京奔丧。

他让儿子模仿王国维笔迹,作遗折一道。溥仪读罢甚是感动,遂赐王国维谥号“忠悫”。罗振玉何以如此?盖王国维乃他引荐给溥仪的,其行“忠于清室”,也是标榜自己嘛。

尔后,罗振玉为王国维校理、编辑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并予以出版。晚年,罗振玉曾对子女言:“静安以一死报知己,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

自沉前,王国维曾替学生谢国桢写过一把扇子。题款时,他在谢国桢名后加一“兄”字。旧时礼数,同辈间不论长幼,皆可谦称对方为“兄”。而师唤弟子、长辈称晚辈则不可。今人多不知,见小他三两岁者,多以老大哥自居,若是口头喊喊那也罢了,题款行文,如非自谦,“弟”指晚辈,当慎用。事后,王国维觉得这样称呼学生有悖礼数,当正谬。在自溺当日,王国维去清华研究院处理完教务,特地找到谢国桢,将扇面上的“兄”改为“弟”。做完这些,他才乘车去了颐和园,临水徘徊片刻,毅然跳湖自尽。

王国维作品


原配莫夫人去逝前,曾为王国维生有三子。大者八岁,小者三岁。王国维将孩子托付给继母叶老夫人照看。数月后,老夫人过逝。再由岳母莫太夫人做主,为他续了一门亲事。

王国维常年在外,与夫人离多聚少,但二人感情极好。莫氏去逝后,他曾填了几阕词,其中便有:“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归人,不遗居人住。自是精魂先魄去,凄凉病榻无多语。往事悠悠容细数:见说他生,又恐他生误。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又有:“倦凭栏,低拥髻,丰颊修眉,犹是年时意。昨夜西窗残梦里,一霎幽欢,不似人间世。恨来迟,防醒易,梦里惊疑,何况醒时际。凉月满窗人不寐,香印成灰,总作回肠字!”

潘丽正


继室潘丽正前妻莫氏的表亲。她嫁到王家后,承担起了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的责任。后来,潘丽正为王国维生下三子五女。

王国维一生不问家务,事无巨细,皆由潘氏料理。

潘丽正对莫太夫人甚是照顾,每月必送用度给老人。他们一家曾居上海,但凡有熟人归乡,潘丽正必托其捎上莫太夫人喜欢吃的山楂糕、粽子糖等物。每次回乡探亲,她一定会将老夫人接过来团聚。

潘丽正对莫氏三子视如己出。王国维去逝时,三儿子王贞明尚未婚娶,后来也是由她一手操办成家的。次子尝对其妻言:“吾辈弟兄,赖继母抚育成长,费尽心思。汝须尽子妇之德,毋得相慢!”

王国维沉湖后,潘丽正即有追随之意。在治丧期间,她写好遗书,嘱咐子女南归,回老家投靠舅父或姨母。后经亲友、儿女一再规劝,她才松了口,应承道:“好吧,我再管你们十年。”

罗孝纯觉得婆婆处置善后事未尽己意,就去父亲面前哭诉。罗振玉因此不快,遂带走了女儿。
1927年2月12日,王国维前往天津为废帝溥仪祝寿。因时局动荡,他力劝溥仪迁出天津,未得采纳,以致“愤激几泣下”。此行,王国维还遇到了罗振玉,二人未交一言,形同陌路。

返京后,王国维忧伤过度,以致咯血。

王国维自杀,绝非偶然。

他性情悲观,曾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自陈:“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他的死因,学界多有争执。或“殉清”,或“惊惧”,或为“文化殉节”,不一而足。

王国维金文作品  


赵万里在《王静安先生年谱》中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箠辱,卒致之死也。静安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

王国维一直留着辫子,面对乱世,他曾对容庚说:“不畏枪杀,而畏剪辫也。”

他之沉湖既非偶然,必与其性格和遭遇相关。长子离世,亲家反目,废帝执拗,世局惊扰,诸多不幸集于一悲观者,岂非致命的打击?作为一个学者,他所奉行的文化亦受重创,又是怎样的心境?诚如陈寅恪分析:“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人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纵身一跳,给后世留下多少感慨和遗憾呀?


                            
2019年9月13日



作者简介:郭名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