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透后的宽厚祥和——德

 timtxu 2019-09-14

 

一切发生,已成定局!事实无不通,只有想不通!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翻译:从事内心修养的人,不管什么哀乐都不改变自己的心境;知道事情总有无可奈何的时候,而能安于天命,这是德性修养的极点。
请教老师:刚才群里读到庄子一段话,是这样的解读吗?

答:谢谢你,这么早就发来这个文章,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其实,怎么解读,会有角度和层次的差别,不必看中间的是非。那首先呢,我自己对“德”这个字的理解,它是个从量变到质变以后的结果。它不属于哲学范畴,它属于实证以后所知道的。
咱们先从心有多少层次来翻译这句话:自己观察心理现象的整体有多少层次的人,最终发现,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情感,都是浅于支撑心理形成最基本的空性之后。所以,人不能把情绪情感的情景起伏,或知见上的道理认识在真理的层面
因为一切有形有象的存在,无论是思想还是所谓的现实,都属于众缘联动的因缘推动法则。当你实证到如果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较真,或总是迷于内心思想上的知见时,就会有很多不能圆满的无奈。而支撑这些内外现象呈现的空性,却因为天衣无缝的随顺而毫无别扭。如果能够在生活中体认到这种毫无别扭的心理状态,则说明真正的德”已经到达你身上了,这不是做到的,而是呈现出来的。

那得到底是什么叫“德之至也”,就是一种对生命真相体认了解的程度。这种体认了解程度,就是发现生命现象中确实有像上面解读那种无奈,但并不消极。而且发现很多情景根本没有办法掌控,既然没有办法掌控,不如安心过好当下,既不思前,也不想后。看透心本质的人,
“自事其心”这四个字,其实他的意思是,整天观察自己、觉知自己心性变化因缘层次有多少的人。并不是说啊,从事这个心理修养的人,这跟那个没有关系,我们现在所说的修养,一般都只在教育层面的,而不是实修实证层面的。“自事其心”是看到自己内心的念头,一念一念的,包括众人的念头都一样。
想让孩子好,想让丈夫好,想让妻子好,想让父母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自己在这儿又想着别的地方,就是一念一念的,他不能停在当下。一会儿想吃面条儿,一会儿想吃米饭,一会儿想吃鱼,一会儿想吃茄子,你都不知道他想干啥。
所以,在“有”的层面上,我们有一颗捉摸不定的心,整天带着我们跑,那颗“心”叫念,所以叫心念。“无”的层面上,心的本质是清净的,能显现这些念,却从来不受念想的污染。

可是心的本质很难被人发现、并且被关注体验的,大多数人的观察点都在心境上下功夫。那人总是看心象的变化,抓取“有”的东西,忽视平等呈现一切,容纳一切的空性。所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心理现象中“有”的层面,没有关注或研究心的本质——能呈现,却不为这些现象所染的不二随顺性。
“心”能呈现,能容纳,能经历一切,却不为一切现象所困扰的本质,如果人能做到这种本质的特质,这才叫“德”。那他自然不会为“生老病死和无常变化”忧恼苦愁,不会为这些烦恼忧苦,更不会去贪爱什么存在的情景。
体验到了生命“不二随顺性”本有的无量圆满(同体大悲),你也不会执着什么道理的错、对(平等正觉)。而是随用随取,当下该用什么道理,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了缘受报)。至于过后是什么景象,不在乎,不管(无缘大慈)。
道在自然,德在个体,道德合一,天地万物随顺和谐因缘,而无有“我所”的状态。以上所言,仅供参考。谢谢你的发问和文章分享,感受到你的精进和愿意学习,祝你幸福快乐。


心有所仗,必不自律!心有所仗,必责于人!心有所仗,必不服气!心有所仗,脾气禀性必出!欢迎大家转发,让多人受益!

给予和接纳都是生命温馨的绽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