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制的力量

 退休工程师 2019-09-14
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休谟 

    什么是机制?
      我们来看一则寓言。有一个行善的基督徒,他死后请求上帝带他去看一下天堂和地狱,看看有什么不同。他来到地狱,看到地狱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因为他们没有吃的。其实也不是没有吃的,里面有大鱼大肉,但发给他们的筷子特别长,长过了手臂,所以他们无法用筷子把这些鱼和肉喂到自己嘴里面。然后他又去天堂看一看,天堂里面一片祥和,人们过得很幸福,他们吃得好,大鱼大肉。给他们发的筷子和地狱的一样长,他们也难以将食物送到自己嘴里,但他们互相喂食,所以他们吃得很好。天堂和地狱,资源、工具、食物是一样的,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不同在哪里?机制。在地狱里是一种自私的机制,各自为了各自,虽然有大鱼大肉,但他们吃不到嘴里。天堂是分享的机制,所以结果完全不同。这就是机制的力量,不同的机制,分享还是自私,在同样的情形下,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再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在国外,一些国家治理交通拥堵采取了一些特别好的机制。比如,在美国,有的州高速公路上是有快车道的,在特定的时间内,可以交钱上快车道;在高峰期内,如果你这辆车上是两个人以上,那这个车就可以进入快车道,如果车上就一个人,那这个车就不能进入快车道。鼓励人们拼车出行,几个人乘一辆车,而不是一个人开一辆车。这其实就是一种机制。在加拿大,也同样规定,一人开一辆车,在路上要交更多的通行费用,两人以上则不用交费,鼓励人们拼车出行,节约能源,也缓解交通拥堵。另外,加拿大的上班族大部分住在郊外,所以高速公路上,每天早上进城人多,出城人少,到下午正好反过来,出城人多,进城的人少。我看到他们在高速路的入口,早晚进行变轨,根据车流量来调节车道,比如说是双向6车道,早上进城的人多,就把进城车道调成四车道,出城方向调成两车道,到下午的时候,出城的人多,就将出城的车道调整为4车道。这也是机制。有的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办法是限号、限行,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两个数字尾号的车不能上路。这是一个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就是规定今天你的车不能开。其实这样做并没有解决拥堵问题。一般的家庭中,夫妻二人要上班,可是每周有一天不让上路怎么办,那就只好再买一辆车,所以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这种治理拥堵的方式,不是采取机制思维的方式,而是制度思维的方式。政府觉得车多了,那就规定一些车不能上路,很简单,很粗暴。结果却适得其反。美国、加拿大治理拥堵的方式,是让人们自愿去主动选择拼车,减少车辆上路的数量,这是一种机制思维。制度和机制是不一样的,机制的力量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而制度是一种简单的规定,不准你这样或者那样。二者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机制其实是一种制度的设计,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制度;不是直接去解决表面的问题,而是系统设计,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它起的作用是激活、引领、撬动,寻找一个支点,激发内在的力量;它的效果可能是乘法效应、倍数效应乃至指数效应。而制度就是一个简单的规定,它依靠的是控制、压制的方式,通过外力来起作用。在管理当中,我们应该更多地采用机制思维,而不是简单的使用制度思维。    
    如何从制度走向机制?
    我们在管理中会发现,大多数学校都有很多的制度。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出台制度,这样制度会越来越多,甚至能成一本册子,但是执行起来效果不一定好,甚至也并不执行。我们怎样设计一些比较好的机制,就像修建一个引水渠,渠成水到,让老师们、同学们能够自愿地去做一些事,这可能就是机制思维。比如关于学生电子产品的使用,关于教师的考勤等等,似乎我们除了出台一个制度,下一个禁令,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青岛海尔作为一个大企业,关于出差报销,有详细的规定和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程序烦琐,开支很大,员工却不满意。后来海尔进行改革,取消出差报销制度,而是将个人出差费用从年终绩效中予以扣除。小小的改革,取消了复杂的报销流程,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同时也起到节约的作用。这就是机制的力量。再看一个案例。2006年,我去加拿大访问,到环保部去考察,我问了他们部长一个问题:“你们这个国家,有没有企业偷排污水的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部长的回答很有智慧,或者说他使用的是机制思维。他说,我们不去简单地检查企业是否排污,而是设计一种利益机制:规定每个城市的取水口必须建在排水口的下方,也就是说你这个城市的企业,如果要排污的话,那排的污水就是这个城市的饮用水,老百姓不会答应。加拿大主要是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每个城市都要在湖里或河里取水。一个城市饮水的取水口,一定要建在排水口的下方,这样把城市老百姓的利益机制和企业的环保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市民、企业三方互相牵制、互利共盈。政府不是简单去查处企业的偷排行为,而是把企业的利益、市民的利益、政府的职责这三方很好地结合起来。
    日本这个国家特别文明、特别卫生。我去年4月份去日本访问,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基本上看不到垃圾。甚至很少看到垃圾箱,我就问他们怎么做到的。导游说,第一是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特别好,另外,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成本机制:老百姓家里的生活垃圾,必须用政府指定的垃圾袋来装,放在外面才有人收走。但这个垃圾袋的价格特别高,一个袋子大概相当于人民币30多块钱。扔垃圾是有成本的,为了考虑成本,就要尽量少制造垃圾。如果要扔大件垃圾,比如说大家具、破沙发、破电视机、洗衣机,需要付的钱会更多。
如此,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制度和机制的不同:制度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指令,是对行为主体的管控、限制或约束;机制不一样,它是促进系统或组织中利益相关方积极互动的行为,是一种规则设计,它让行为主体处在一种积极、互动的高关联状态。 
    机制的背后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我们看下一个案例。当年英国殖民澳洲后,会经常遣送罪犯,卖到澳洲去,因为澳洲是蛮荒之地,缺人力,一些殖民者就把这些罪犯运到澳洲。这些人贩子和船主做交易,你给我运多少人到澳洲,我给你多少钱。但是船主为了多挣钱,基本上都会超载,比如说一个船能装80个人,他可能就要装到100个人。为了节约成本,吃得也差,卫生条件也差,好多罪犯在途中就死掉了,代价很大。人贩子就提要求,希望船主不要超载,改善饮食,提高卫生条件,但是也不见效。用什么样的机制来尽量让这些船主减少遣送罪犯中途死亡率的问题,能够主动改善运输中的各种条件?可以改变一下结算的方式。原来是你给我运多少人到澳洲我就给你多少钱,现在是从离岸改为到岸结算,你能把多少人活着运到澳洲,我就给你多少钱。这样,船主为了多挣钱,就会想办法把人活着运到澳洲,那他就可能主动地去配备随行医生,尽量不超载,还会改善罪犯的饮食和卫生条件。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见了利益。趋利是人的本性,追逐利益没有什么错,利益机制就是利用人自利的本性来达到利他的行为。实现双赢的结果是机制设计的智慧。所以利益是机制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与利益相关的是人的需求。需求是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需求就像打火钥匙发动汽车一样,在激发力的驱使下,一拧就着。”从本质上讲,管理人就是管理人的需求和管理人的未来,发现、尊重和满足人的现在需求,创造和引领人的未来需求,这是机制建立的重要支点,也是驱动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点。利益与需求都是最基本的人性。好的机制一定是顺应人性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机制时,有尊重和顺应人的本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因为学校的管理是和人性相关的。正如休谟所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制度设计一定要符合人的天性,才能真正撬动人的内动力。当然人性既有优点又有弱点,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人身上是善恶共存的。利用人性的优点,回避人性的弱点,把人性当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可能就是好的机制。就像草坪上这条路,因为人们总是要走近道,如果这个草坪的设计要让人绕着走的话,最后人们会从草坪上自己踩出一条路出来。所以设计草坪路径时一定要符合人的天性,留出一条便道,方便人走近道的天性。如果你违背人的天性,最终人们就会踩出一条路来,结果会破坏了草坪。人性有哪些?譬如说人有逐利的天性。利益其实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动力,人们做事情是需要有动机的,其中最重要的动机就是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认同人有逐利的天性,不能以自身的道德洁癖来苛责别人正当的利益诉求。再比如,人有向善向好的天性,“人之向善也,如水之就下也”,每个人都愿意把事情做好。另再比如,人有重视情感的天性、有被尊重和被信任的天性,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机制的设计中去充分考虑。因此,好的管理的机制就是要顺应人性,从尊重人性出发,将人的行为导向正确的管理目标。
    机制是一种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的背后,隐藏着管理的创新与智慧,需要动脑筋,这是机制的灵魂。
    有一个分粥的寓言故事。牢房里有七个人,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喝粥,但怎么把粥分得公平,是需要机制的。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怎么能让粥分得公平又有效率呢?这里面就有机制思维隐含的智慧。一开始的办法是每周七天,每天一人分粥。结果只有自己分的那天自己能多喝一点粥,剩下的六天都是别人来分,显然自己是吃不饱的,所以大家都不满意。于是他们采取第二种办法,推举一个公平的人来分配。可时间长了,有些人就去讨好、奉迎他,他在分粥时也会偏向这些人。大家觉得一个好人在一个坏的机制里也会变,也就不再单纯地去相信某一个人。于是就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三个人分粥,另外四个人成立一个监督委员会来监督,分下来确实比较公平,但是效率太低,每天争争吵吵等粥到嘴里已经凉透了。
    最后大家采取的办法是:每人分一天,谁分粥谁最后取。七天中还是每人分一天粥,但是你分配的那天,你是最后一个取粥的人。如果这七碗粥当中有一碗最少,那很显然就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想喝那个最少的粥,你就要把七碗都分得均匀。这种分粥的方式既公平又有效率,这是机制的力量,也是管理的智慧。二战时有一个关于巴登将军的故事。巴登将军了解到美军伞兵的伤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他很生气,要求军火商提高降落伞的合格率。但是军火商说合格率已经达到90%以上,无能为力了。巴登将军的解决办法就是验收,随机选择几个降落伞,让负责设计、制作和检验的厂家人员进行试跳。这个机制出来后美军的降落伞质量很快提升,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后面就很少有伞兵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而伤亡。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评价机制的作用与力量,也能看出机制背后的智慧。还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家自助餐厅老总A对菜品口味和质量非常重视,于是他常常亲自品尝每道菜。这样事必躬亲、严格把关并没有使餐厅经营有起色。他是将自己的评判标准代替了客户评价标准。后来餐厅换了一个老总B,他采取的办法非常有效。他的办法很简单,他每天在餐厅里面转悠,看哪个菜销量大,那这个菜第二天就可以多做一点,如果这个菜客人吃得比较少,那就淘汰。通过这样一种机制,自助餐厅的菜品很快有起色。他的基本的思路就是引进客户评价。我们经常是用管理者的评价代替了客户的评价,关注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却忘记了客户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机制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是一种智慧思维,需要智慧与机智,需要明晰管理的本质,洞悉人性的特点,寻找机制的支点,撬动人的内在需求,在创新与智慧中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在学校管理中,有两类重要的管理机制,一类是激励机制,即如何调动和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管理的核心;第二类是制约与评价机制,即如何让组织在正确的轨道上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以创新、智慧的方式来设计这两类机制,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汪正贵 教者絮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