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唯独唐朝没有大杀功臣呢?

 陈斌b45cs56y1l 2019-09-15

中国历史上有句古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可以说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那个王朝的开国功臣往往会遭到各种猜忌与迫害,民间也有谚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比如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建国后,将手下的异姓王几乎杀个精光。还有明初的几次洪武大案,名臣宿将几乎被扫荡一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以至于如“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不流血收权甚至能被当成佳话。但奇怪的是,唐朝开国之后却鲜见“大杀功臣”与类似“杯酒释兵权”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让开国功臣保持兵权,还让大多数功臣得到善终的朝代。要知道,就连隋朝都有一些功臣因猜忌而被杀。比如平陈大将贺若弼最后也被逃脱厄运。那么为什么唐朝开国功臣很少有类似事件?难道唐朝统治者不怕功臣造反吗?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唯独唐朝没有大杀功臣呢?

说起来,从东汉到隋唐,其实是君主和世家门阀共治天下的局面。那些功臣好多实际上是世家门阀的代表,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容易,得罪了身后的门阀,皇帝的位置想坐稳,可不那么容易,要知道,很多世家门阀,他们的历史有数百年,各个门阀之间互相联姻,盘根错节,功臣之间互相都是亲戚,比一个王朝的历史都悠久,可谓枝繁叶茂。

到了唐末以后,世家逐渐衰落,宋朝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功臣没了根基,皇帝要收拾起来,容易多了,也没那么多的顾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李世民个人素质很优秀,亲征能力很强,能控制住局面。而且,李世民本人也非常年轻,他20岁不到跟随父亲起兵,当皇帝时候才27岁,比他绝大多数谋臣武将年轻的多。649年去世,距离起兵都30年以上了,成功熬死了绝大多数功臣。那些功臣都没熬过他,他熬死了不少功臣,就不需要替儿子清除皇权障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