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全山:为“南阳文化”鼓与呼

 草庐贫斋 2019-09-15

 2004年8月,新一届南阳市“四大家”班子举办“建设文化名市”座谈会,诚邀社会各界精英建言献策。一个干练而略显清癯的中年人做了“国家名片与文化名市”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他的发言从方寸邮票是“国家名片”谈起,举大量实例证明一枚邮票的发行对题材涉及地所产生的巨大的品牌效应,并结合南阳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论证小小邮票的“潜在价值”“无形资产”,委婉地批评早几年“南阳却毫无反应”“坐享其成”也没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最后他大声疾呼:“建议政府牵头,宣传、文化、邮政、集邮等有关单位联合组成一个邮票申报发行机构,编制一份可行的南阳题材申报计划,力争每年申报一枚或一套南阳题材的邮票,把邮票发行渗透到南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让国家名片盛载南阳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走出盆地,冲向世界”。他的批评和建议,没有“得罪”市政府,而是得到了认同和重视。2005年南阳市人民政府以宛政函77号、78号分别向国家邮政局申报发行“宝天曼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彭雪枫诞辰100周年”邮票。在他的建议、策划、参与下,南阳在2005、2006年度分别举办了三次邮票首发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在全国是罕见的。其中的《玉兰花》邮票首发式,参加人员达七、八万之众,创下了全国邮票首发式之最。就这样,他以集邮的特有敏感,寻找邮票与南阳文化的结合部、切入点,建议呼吁、宣传造势、策划实施……都少不了他的参与,邮品设计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中年汉子何许人也?他就是两度荣获全国集邮先进个人的南阳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杜全山。

全山生于南阳、长于南阳,求学于南阳,工作于南阳。笔者与他相识于1982年, 我们曾共同创办了南阳最的集邮组织及会刊《集邮消息》,深知其人。他对家乡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爱,而他又酷爱集邮,这样一来,“南阳”和“集邮”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割了。他1980年高中毕业时,就开始撰写有关“南阳集邮”的文章,直到1983年首次发表得到2元稿费而一发不可收“以集邮的特殊方式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让世人通过邮票一睹南阳昔日雄姿,今日辉煌”。

1986年,南阳地区集邮协会成立,秘书长王玉荣“相中”了他,成为集邮协会的“编外集邮专干”,并由他主编会刊《南阳集邮》,为南阳集邮名扬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邮电分营,时任南阳市邮政局局长的杨汉振,对集邮工作极为重视,使他毅然放弃了原工作单位财务科科长一职,欣然应聘为市集邮协会专干。虽然只是一个月薪区区几百元的打工仔,但在全国闻名的“集邮局长”杨汉振的支持下,全山与邮友恢复了会刊《南阳集邮》(后改为《南阳邮政·集邮》)发行量3-5万份,面向全国赠阅。“明星大腕”也不能没有表演的舞台。《南阳集邮》的创办无疑给全山提供了绝佳的“以邮为媒,宣传南阳文化”的平台。世上的事怪也不怪,自己的阵地有了,报刊、电台、电视台也都找上门了,市里、省里、甚至国家级的媒体邀稿也纷至沓来。笔者手头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八年来,全山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文图1500余篇(幅),用他的话说“非南阳不写,非集邮不写”、“天天有想法,周周有活动,月月大活动,年年见效应”。是的,越有地方性,也就越有全国性。全山对于邮品上与南阳相关的事物浓墨重彩予以宣传介绍,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样“电视上有影,电台上有声,电脑上有网,报纸有文”的立体宣传态势,为宣传南阳集邮、弘扬南阳文化、提高南阳知名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01年元旦,全山甚至把“集邮茶座”办到了《中国集邮》杂志上,邀请市委副书记焦锦淼、著名作家二月河做嘉宾畅谈集邮与构建南阳经济强市、文化名市,让全国集邮者品尝到南阳的飘香“邮”茶。在一次集邮展览中,一个旅游景点的馆长深有感触地对其下属说“过去只知道有个信鸽协会、钓鱼协会,谁知道还有个集邮协会?现在,你们看看,集邮协会无处不在,无人不晓……”。2004年3月,全山被特邀参加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长沙召开的集邮报刊研讨暨集邮宣传培训工作会议,并做了“重视宣传,打造集邮品牌”的典型发言,阐述了集邮宣传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邮票题材丰富。新中国建立至今,已发行南阳题材的邮票邮资图案近30枚,主要有张衡及其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计里鼓车、相风铜鸟,南阳汉画像石刻系列、三顾茅庐、彭雪枫、南水北调等。全山对这些题材,无一遗漏地多次反复地撰文加以宣介,再加上集邮讲座、集邮展览等活动,使国人(不只是南阳人)的耳膜和眼球几乎每天都要受到“南阳文化”的冲击。对于暂时未选上而应该选上且有可能被选入邮票的南阳题材,他就设计各种风景戳、纪念戳、宣传戳,通过以邮为媒、传邮万里的形式不遗余力地推荐、评介、呼吁,象恐龙蛋、独山玉、张仲景、宝天曼、楚长城、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淮河源头等等,由于他连篇累牍、不厌其烦的“鼓与呼”,南阳的知名度,不想提高都不行。

2003年10月24号,中央电视台著名品牌栏目“央视论坛”就南阳、襄樊“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淅川、丹江口“南水北调”邮票首发之争发表评析,指出这不单是文化之争,其实是一种品牌和旅游资源的争夺,两地政府重视这件事情、两地文化人打“口水战”“笔墨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属历史积案。襄阳人顾嘉衡在南阳做知府,拟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俨然一副和事佬腔调,当然不可能最终化解争端。1990年,原邮电部发行“三顾茅庐”邮票,论战又起。“南阳论”主祭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襄阳论”死抠“隆中”。全山因其特有的敏感是南阳最先参战的人。1989年8月,他就在《集邮》发表在“三顾茅庐究竟在何处”,一石激起千重浪,战火从集邮界蔓延至两地史学界、教育界;发文刊物也从《集邮》上升到《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愈演愈烈的论战给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出了难题,权衡再三,“三顾茅庐”邮票由两地自行举办首发,邮票发行局不参与。“中庸”暂时平息了论争,甚至使一些南阳人感到胜利而窃喜,但笔者却隐隐感到不安:因为在这“争炒”中,南阳并没有明显占上风。举例有远近两条:远在四十年前南阳卧龙岗诸葛茅庐正对面,有满满一墙石刻,题目就是“隆中对”;近的是眼下正在中央电视台“百姓论坛”栏目热播的易中天的“品三国”,易氏好象也持“隆中”观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全山,你还任重道远:“加油!好男儿!”。

“南水北调”邮票首发地之争,南阳无疑打了个大胜仗。这枚小型张定于2003年9月26日发行。早在2001年,全山就配合南阳市和淅川县邮政部门,启用了近20枚南水北调宣传戳及渠首的风景戳,并继续在《集邮》、《中国集邮报》、《中国邮政报》、《大河报》发表50余篇宣传介绍文章。全山有点“狡猾”,有意识的将这些文章寄往《湖北邮电报》《十堰集邮》《荆州集邮报》等襄樊周边相邻地区发表以扩大影响。他紧紧抓住三点来论述,一丹江口水库是在丹江注入汉水的交汇口处截流筑坝而形成的,丹江是丹江口水库的母体,而丹江及其主要支流淅川、淇水都在淅川县境内;二丹江口水库总面积116万亩,其中60万亩在淅川境内;三中线引水渠首闸在淅川九重陶岔。全山的论述是有力的,全山们的努力自然也得到了社会的首肯。2003年8月25日,南阳收到了国家邮政局“关于同意在河南省举办南水北调开工纪念邮票首发式的批复”。第二天,《大河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都在头版头条编发“淅川赢了!”“淅川争得首发地”来庆贺。《南阳晚报》还两次以专版形式回顾论争始末。回首审视这场论争,全山立下了头功。如果没有他2001年极富前瞻性宣传,没有他2002年极有说明力的论辨,和2003年艰辛的呼吁和极其周密的策划。那么,留给我们的说不定别有遗憾。为此,淅川县的一位副县长特意打电话向全山致谢。

  二十多年来,全山对于南阳文化的宣传、介绍、讴歌、颂扬以至建设,竭尽全力,甚至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一次饮酒微醺,他问我:“你认为陈胜、屈原是不是南阳人?”我从他的脸上分明读出了期待的肯定,可又实在不原意拂他一颗真诚的爱心,只好说“南阳历史上虽是楚地,但湖北、安徽都曾是楚地,你考究吧!”说到酒,全山好酒,又不善饮,动辙则醉,醉到大谈“心情”,且又不误“鼓呼”南阳文化,更显现出“真”的一面,实乃“性情中人”也。

最后透露一点“独家新闻”,国家邮政局已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纳入邮票发行计划,全山已经着手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考证、宣传工作,这又是一次弘扬南阳文化的大好机会。我们期待他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南阳扬名争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