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权臣有很多,比较知名的有曹操、鳌拜等等。但如果以对皇帝的态度来衡量权臣大小的话,这些人可能还排不上号,因为历史上的很多权臣,杀过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杀皇帝的权臣可能要算赵高了,后来的梁冀、刘裕、完颜亮等人都杀过皇帝。 这些人中杀皇帝的最高纪录是两个,按说杀两个皇帝已经相当牛了,可惜,这些人仍然算不上最牛,因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权臣,杀过三个皇帝! 这个人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 宇文护,小名萨保,是大名鼎鼎的宇文泰的长兄宇文颢的小儿子,换句话说,他是宇文泰的侄子。 在宇文护十二岁的时候,他父亲战死,之后,他便跟着各位叔叔(主要是宇文泰)四处征战。 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宇文泰拥立北魏文帝元宝炬,史称西魏,高洋拥立元宝炬之侄,史称东魏。 元宝炬死后,宇文泰立元宝炬的孙子元廓为帝,史称西魏恭帝。 元廓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大权全掌握在宇文泰及其亲信手中。 宇文泰其实是想废了元廓,自己当皇帝的,可他还没来得及篡位,就突染重病。临死前,他考虑到自己的儿子还太小,无法服众,便将军国大权交给自己的侄子宇文护,让他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改朝换代的任务。 宇文护手中有了大权,便依靠宇文泰生前大批亲信的支持,废了恭帝,拥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 没过多久,宇文护就派人杀了刚刚让出皇帝宝座的元廓。 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宫廷政变的老规矩了,斩草一定要除根,以免后患。 这是宇文护杀的第一个皇帝。 当初宇文泰执掌朝政的时候,李植、孙恒等人都很有权势,现在宇文护执政,他们担心得不到重用,便聚集几个心腹来劝孝闵帝宇文觉诛杀宇文护。他们说宇文护借“辅政”之机,大肆结党营私,独断专行,大有篡位的野心,希望皇帝尽快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宇文觉对宇文护专横跋扈早有不满,有人在旁鼓动,他十分心动。君臣几人一合计,打算在御花园中埋伏兵士,然后召宇文护前来,将其一举擒获。 李植等人在选择同谋的时候肯定疏忽了,他的这些同党中,出了一个叛徒。 这个人叫张光洛,他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宇文护,他猜想,宇文护肯定很气愤。 宇文护确实很气愤,同时,他也觉得很冤枉。 因为他或许专横,或许培植党羽,但他并不想篡位,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想稳定自己现有的权势而已。 可是皇帝不这样想,在他眼里,自己的堂兄宇文护就是一个想抢自己宝座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得除掉! 于是,朝中很多人都认为,被逼急了的宇文护一定会大开杀戒,包括皇帝。 可宇文护并不想这么做,他认为,皇上只是受了某些奸臣的蛊惑而已,只要把这些奸臣调离皇帝身边,这一阴谋就将破产。 于是他把李植遣出做梁州刺史,孙恒也遣出做潼州刺史,同时,他亲自进宫,向皇帝哭着表明自己的清白,希望皇帝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胡乱猜忌。 宇文觉答应了他。 你没有看错,宇文觉确实答应了,可惜,只是表面上的。 李植的亲信宫伯、已弗凤等人发现阴谋泄露后,并没有就此住手,而是加紧了活动。他们再次进宫对宇文觉进行劝说,打算在皇帝设宴招待群臣的时候,擒杀宇文护。 很不幸(对宇文护来讲或者说很幸运),这次张光洛又向宇文护告了密。 宇文护出离愤怒了,没想到自己对皇上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皇上仍然要杀了自己。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他与亲信贺兰祥、尉迟纲等人商议,决定由总领禁兵的尉迟纲入宫,谎称召已弗凤等人议事,将他们擒至宇文护府中。然后,宇文护召集文武大臣,宣称孝闵帝不顾国家社稷,宠信小人,必须废掉。 整个朝廷都是宇文护的人,所以没人反对。于是,李植、孙恒、已弗凤等人均被处死,宇文觉被废为略阳公,他的长兄宇文毓被立为皇帝,史称周明帝。 宇文护再次贯彻了“斩草除根”的人生准则,没过多久,就将宇文觉毒死了。 这是宇文护杀的第二个皇帝。 杀了孝闵帝后,宇文护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可他心里却越来越担心,生怕新皇帝会想宇文觉一样,要对自己下手。 于是他上书皇上,请求归政。 这是他的计谋,他的想法是:如果皇上不准,那么说明明帝没有要对自己下手的打算,自己是安全的,就不用担心了,如果明帝准奏,那么说明黄帝真的想对自己下手,自己须及早防备。 明帝不明就里,以为宇文护是真心归政,就同意了,还大大表扬了宇文护。 宇文护开始害怕了,他害怕到手的权利会失去,可现在的他,还没有下定决心要对明帝下手,毕竟,这有可能是一个误会。 慢慢地,宇文护发现,明帝既有胆识,又聪明,是个十分能干的皇帝。 他并不高兴,相反,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知道,一个能干的皇帝是不会允许自己手中拥有太大的权利的。 宇文护再一次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买通了一个叫李安的宫人,在明帝要吃的饼中下了毒,毒死了这位皇帝。 这是宇文护杀的第三个皇帝。 明帝临死时曾口授“遗诏”,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宇文邕,史称“武帝”。 宇文邕是个聪明人,他比他的两个哥哥要聪明得多,他知道,自己的三哥宇文觉是死于太心急,不够稳重,大哥宇文毓则是死于太聪明,不会韬光养晦,所以,尽管他也很讨厌宇文护,恨不得立刻就将其诛杀,但他仍然选择了隐忍,因为他深知,时机不到而贸然出手,自己就将成为宇文护所杀的第四个皇帝。 于是他装出一副不理国事的样子,整天只爱下棋打猎喝酒,有时甚至懒得上朝。 这一装,就装了十三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宇文护已经完全放了心,他认为,宇文邕就是自己手中的一个玩偶。 其实,宇文邕早已经和弟弟宇文直定下了诛杀宇文护的密计,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 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武帝接见了他,并引他去谒见太后。 武帝告诉宇文护,太后年纪大了,却特别爱喝酒,希望他能在拜见太后的时候,向太后跪读周成王所撰旨在戒酒的《酒诰》,规劝太后戒酒。 宇文护欣然答应了,在他眼里,这只是一次很正常的拜见,并没有什么危险。 于是他在晋见太后的时候便认认真真地向太后读起了《酒诰》。 宇文邕等了十三年,终于让他等到了诛杀宇文护的好机会,宇文护,你死定了! 他乘宇文护不备,用玉珽猛击其后脑勺,宇文护当场昏死过去。 这时,藏在屋里的宇文直出场了,他仗剑乱砍,将宇文护当场诛杀。 专横跋扈了十五年的宇文护终于死了,他死后,他的家人和亲信也都遭到诛杀。 正所谓“杀人者,人恒杀之”,杀了三个皇帝的宇文护,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 ![]() ![]() 起强圉赤奋若(丁丑),尽屠维单阏(己卯),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公元五五七年) 春,正月,辛丑,周公卽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露门;追尊王考文公为文王,妣为文后;大赦。封魏恭帝为宋公。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时,服色尚黑。以李弼为太师,赵贵为太傅、大冢宰,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中山公护为大司马。(魏没入历史尘埃。) 诏以王琳为司空、骠骑大将军,以尚书右仆射王通为左仆射。 周王祀圜丘,自谓先世出于神农,以神农配二丘,始祖献侯配南北郊,文王配明堂,庙号太祖。癸卯,祀方丘。甲辰,祭大社。除市门税。乙巳,享太庙,仍用郑玄义,立太祖与二昭、二穆为五庙,其有德者别为祧庙,不毁。辛亥,祀南郊。壬子,立王后元氏。后,魏文帝之女晋安公主也。 齐南安城主冯显请降于周,周柱国宇文贵使丰州刺史太原郭彦将兵迎之,遂据南安。 吐谷浑为寇于周,攻凉、鄯、河三州。秦州都督遣渭州刺史于翼赴援,翼不从。僚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寇之来,不过抄掠边牧,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而往,必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 初,梁世祖以始兴郡为东衡州,以欧阳頠为刺史。久之,徙頠为郢州刺史,萧勃留頠wěi不遣。世祖以王琳代勃为广州刺史,勃遣其将孙荡监广州,尽帅所部屯始兴以避之。頠别据一城,不往谒,闭门自守。勃怒,遣兵袭之,尽取其货财马仗;寻赦之,使复其所,与之结盟。江陵陷,頠遂事勃。二月,庚午,勃起兵于广州,遣頠及其将傅泰、萧孜为前军。孜,勃之从子也。南江州刺史余孝顷以兵会之。诏平西将军周文育帅诸军讨之。 癸酉,周王朝日于东郊;戊寅,祭太社。 周楚公赵贵、卫公独孤信故皆与太祖等夷(享有同等地位),及晋公护专政,皆怏怏不服。贵谋杀护,信止之;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告之。丁亥,贵入朝,护执而杀之(赵贵(?―557年),字元贵,天水南安(今甘肃天水)人,南北朝时期将领。曾祖赵达,为北魏库部尚书。祖父赵仁,以良家子身份镇守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并安家于此。赵贵自幼聪慧过人,有志节气概。孝昌年间天下战乱,赵贵带领乡人南迁避难,正值葛荣攻陷中山而被其拘禁。葛荣失败后,尔朱荣任赵贵为别将,随征元颢有功,升任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又随贺拔岳平定关中,后多次升迁至镇北将军、光禄大夫、都督。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杀,赵贵与寇洛等纠集部众,共同抗拒侯莫陈悦。赵贵首议迎接宇文泰。宇文泰来到后,任赵贵为大都督,兼府司马。北魏孝武帝西入函谷关,任赵贵为车骑大将军等职。大统元年(535年),因有奉立之功,晋封魏平县公。 赵贵又随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封中山郡公。在邙山与东魏军作战失利,致全军溃败。而被免职。不久恢复官爵,任御史中尉,加大将军衔。后任柱国大将军。六官建立后,任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阳郡公。北周建立后,升任太傅、大冢宰,晋封楚国公。赵贵因对宇文护专政不满,便与独孤信策划将其除掉,后因事泄而被处死。),免信官。(生心不断,反受其患。) 领军将军徐度出东关侵齐,戊子,至合肥,烧齐船三千艘。 欧阳頠等出南康。頠屯豫章之苦竹滩,傅泰据跖口城,余孝顷遣其弟孝励守郡城,自出豫章据石头。巴山太守熊昙朗诱頠共袭高州刺史黄法{奭毛};又语法{奭毛},约共破頠,且曰:“事捷,与我马仗(车马器仗。)。”遂出军,与頠俱进。至法{奭毛}城下,昙朗阳败走,法{奭毛}乘之,頠失援而走,昙朗取其马仗,归于巴山。(熊昙朗这个家伙太坏。) 周文育军少船,余孝顷有船在上牢,文育遣军主焦僧度袭之,尽取以归,仍于豫章立栅。军中食尽,诸将欲退,文育不许,使人间行遗周迪书,约为兄弟。迪得书甚喜,许馈以粮。于是文育分遣老弱乘故船沿流俱下,烧豫章栅,伪若遁去者。孝顷望之,大喜,不复设备。文育由间道兼行,据芊韶,芊韶上流则欧阳頠、萧孜,下流则傅泰、余孝顷营,文育据其中间,筑城飨士,頠等大骇。頠退入泥溪,文育遣严威将军周铁虎等袭頠,癸巳,擒之。文育盛陈兵甲,与頠乘舟而宴,巡跖口城下,使其将丁法洪攻泰,擒之,孜、孝顷退走。 甲午,周以于谨为太傅,大宗伯侯莫陈崇为太保,晋公护为大冢宰,柱国武川贺兰祥为大司马,高阳公达奚武为大司寇。 周人杀魏恭帝。(西魏恭帝拓跋廓(537年―557年),鲜卑族,汉名元廓,西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今山西代县)人。北朝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554年―556年在位,终年岁数待考。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太学助教。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 三月,庚子,周文育送欧阳頠、傅泰于建康。丞相霸先与頠有旧,释而厚待之。 周晋公护以赵景公独孤信名重,不欲显诛之,己酉,逼令自杀。(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初为葛荣部下,葛荣失败后,投归尔朱荣。随孝武帝西行,授爵浮阳郡公。西魏建立后,独孤信任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大都督、荆州刺史等职,用以招抚被东魏所占据的荆州的百姓。大败东魏弘农郡守田八能、都督张齐民、刺史辛纂,于是平定三荆。不久,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率军突至。独孤信认为敌众我寡,率部逃到南梁,在南梁居住了三年。大统三年(537年)才回到长安。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国威,便上书请求治罪,得到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宽宥,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使持节、仪同三司和浮阳郡公的官爵照旧。后随丞相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率军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颍、豫、襄、广、陈留等地相继诚心归附。大统六年(540年),东魏侯景侵犯荆州,宇文泰命其与李弼出兵,侯景撤军后,独孤信担任大使,抚慰三荆。北周建立后,升任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赵贵被处死后,独孤信以同谋罪被免职。不久,被晋公宇文护逼迫在家中自尽,时年五十五岁。) 甲辰,以司空王琳为湘、郢二州刺史。 曲江侯勃在南康,闻欧阳頠等败,军中忷惧。甲寅,德州刺史陈法武、前衡州刺史谭世远攻勃,杀之。(萧勃,西乡侯萧劝弟,吴平侯萧景子。位定州刺史,封曲江乡侯。太宝初,广州刺史元景仲将谋应侯景,西江督护陈霸先攻景仲,迎勃为刺史。时湘东王萧绎在荆州,虽承制授职,力不能制,遂从之。勃乃镇岭南,为广州刺史。后江表定,以王琳代为广州,以勃为晋州刺史。魏克江陵,勃复据广州。敬帝承制,加司徒。绍泰中,为太尉,寻进为太保。及陈武禅代之际,举兵不从。寻败,遇害。灭了梁的又一股势力。) 夏,四月,己卯,铸四柱钱,一当二十。 齐遣使请和。 壬午,周王谒成陵;乙酉,还宫。 齐以太师斛律金为右丞相,前大将军可朱浑道元为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仁为太保,尚书令常山王演为司空,录尚书事长广王湛为尚书令,右仆射杨愔为左仆射,仍加开府仪同三司。并省尚书右仆射崔暹为左仆射,上党王涣录尚书事。 丁亥,周王享太庙。 壬辰,改四柱钱一当十;丙申,复闭细钱。 故曲江侯勃主帅兰敱袭杀谭世远,军主夏侯明彻杀敱,持勃首降。勃故记室李宝藏奉怀安侯任据广州。萧孜、余孝顷犹据石头,为两城,各据其一,多设船舰,夹水而陈。丞相霸先遣平南将军侯安都助周文育击之。戊戌,安都潜师夜烧其船舰,文育帅水军、安都帅步军进攻之;萧孜出降,孝顷逃归新吴,文育等引兵还。丞相霸先以欧阳頠声着南土,复以頠为衡州刺史,使讨岭南,未至,其子纥已克始兴,頠至岭南,诸郡皆降,遂克广州,岭南悉平。 周仪同三司齐轨谓御正中大夫薛善曰:“军国之政,当归天子,何得犹在权门!”善以告晋公护,护杀之,以善为中外府司马。 五月,戊辰,余孝顷遣使诣丞相府乞降。 王琳旣不就征,大治舟舰,将攻陈霸先;六月,戊寅,霸先以开府仪同三司侯安都为西道都督,周文育为南道都督,将舟师二万会武昌以击之。 秋,七月,辛亥,周王享太庙。 河南、北大蝗。齐主问于魏郡丞崔叔瓒曰:“何故致蝗?”对曰:“五行志:土功不时,蝗虫为灾。今外筑长城,内兴三台,殆以此乎!”齐主怒,使左右殴之,擢其发,以溷hùn沃其头,曳足以出。叔瓒,季舒之兄也。 八月,丁卯,周人归梁世祖之柩及诸将家属千余人于王琳。 戊辰,周王祭太社。 甲午,进丞相霸先位太傅,加黄钺、殊礼,赞拜不名。九月,辛丑,进丞相为相国,总百揆,封陈公,备九锡,陈国置百司。 周孝愍帝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司会李植自太祖时为相府司录,参掌朝政,军司马孙恒亦久居权要,及护执政,植、恒恐不见容,乃与宫伯乙弗凤、贺拔提等共谮之于周王。植、恒曰:“护自诛赵贵以来,威权日盛,谋臣宿将,争往附之,大小之政,皆决于护。以臣观之,将不守臣节,愿陛下早图之!”王以为然。凤、提曰:“以先王之明,犹委植、恒以朝政,今以事付二人,何患不成!且护常自比周公,臣闻周公摄政七年,陛下安能七年邑邑如此乎!”王愈信之,数引武士于后园讲习,为执缚之势。植等又引宫伯张光洛同谋,光洛以告护。护乃出植为梁州刺史,恒为潼州刺史,欲散其谋。后王思植等,每欲召之,护泣谏曰:“天下至亲,无过兄弟,若兄弟尚相疑,他人谁可信者!太祖以陛下富于春秋,属臣后事,臣情兼家国,实愿竭其股肱。若陛下亲览万机,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犹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后,奸回得志,非唯不利陛下,亦将倾覆社稷,使臣无面目见太祖于九泉。且臣旣为天子之兄,位至宰相,尚复何求!愿陛下勿信谗臣之言,疏弃骨肉。”王乃止不召,而心犹疑之。(朝廷内老实充满阴谋,暗藏杀机。) 凤等益惧,密谋滋甚,刻日召羣公入燕,因执护诛之;张光洛又以告护。护乃召柱国贺兰祥、领军尉迟纲等谋之,祥等劝护废立。时纲总领禁兵,护遣纲入宫召凤等议事,及至,以次执送护第,因罢散宿卫兵。王方悟,独在内殿,令宫人执兵自守。护遣贺兰祥逼王逊位,幽于旧第。悉召公卿公议,废王为略阳公,迎立岐州刺史宁都公毓。公卿皆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听!”乃斩凤等于门外,孙恒亦伏诛。(全丧命于张光洛) 时李植父柱国大将军远镇弘农,护召远及植还朝,远疑有变,沈吟久之,乃曰:“大丈夫宁为忠鬼,安可作叛臣邪!”遂就征。旣至长安,护以远功名素重,犹欲全之,引与相见,谓之曰:“公儿遂有异谋,非止屠戮护身,乃是倾危宗社。叛臣贼子,理宜同疾,公可早为之所。”乃以植付远。远素爱植,植又口辩,自陈初无此谋。远谓为信然,诘朝,将植谒护。护谓植已死,左右白植亦在门。护大怒曰:“阳平公不信我!”乃召入,仍命远同坐,令略阳公与植相质于远前。植辞穷,谓略阳公曰:“本为此谋,欲安社稷,利至尊耳!今日至此,何事云云!”远闻之,自投于床曰:“若尔,诚合万死。”于是护乃害植,并逼远令自杀。植弟叔诣、叔谦、叔让亦死,余子以幼得免。初,远弟开府仪同三司穆知植非保家之主,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及远临刑,泣谓穆曰:“吾不用汝言以至此!”穆当从坐,以前言获免,除名为民,及其子弟亦免官。植弟淅州刺史基,尚义归公主,当从坐,穆请以二子代基命,护两释之。(一群优柔寡断,认贼作友之人,不死何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