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閩南語古詩詞吟誦 | 傷田家【转发】

 风吟楼 2019-09-15

傷田家

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傷siong1田tian5家ka1

聶niap8夷i5中tiong1

二ji7月guat8賣bai7新sin1絲si1,

五ngoo6月guat8糶thiau3新sin谷kok4。

醫i1得tik4眼gan6前tsian5瘡tshong1,

剜uan1卻khiok4心sim1頭thio5肉jiok8。

我ngo6願guan7君kun1王ong5心sim1,

化hua3作tsok4光kong1明bing5燭tsiok4。

不put4照tsiau3綺khi2羅lo5筵ian5,

只tsi2照tsiau3逃to5亡bong5屋ok4。

ji7         地數之始, 《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

bai7      《說文》作𧷓。出物貨也。

si1       《說文》蠶所吐也。

ngoo6   《增韻》中數也。《易·繫辭》天數五,地數五。

kok4     《說文》泉出通川爲谷。 

i1       《說文》治病工也。 

tshong1  痍也。

uan1  《說文》削也。

jiok8  《說文》胾肉,象形。《易·噬嗑》噬乾肉。

guan7  《說文》大頭也 《廣雅》欲也。 

thiau3   《說文》出穀也。

hua3  《說文》化,敎行也。 

tsok4   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

tsiok4  《說文》庭燎火燭也。

tsi2  《說文》語已詞也。

khi2  《說文》文繒也。 织有倾斜花纹的丝织品

ian5  《說文》竹席也。

to5    亡也。  

bong5   失也。《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ok4  《說文》居也。

《詠田家》是聶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詩歌創作中的藝術佳品。詩中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和鮮明對比的表現手法,憤怒地控訴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貸給唐末農民所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廣大農民的深厚同情。

詩的前四句為第一層,主要描寫殘酷的高利貸剝削給廣大農民所帶來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開篇就揭露封建社會農村一種典型“怪”事:“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寫出了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被迫借貸的悲慘境地。二月還未著手養蠶,五月稻子尚處青苗期,然而,貧苦的農民迫於生計,為濟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來的新絲、新谷作抵押,借上“驢打滾”的高利貸。“二”“五”月極言時間之早,這么早就背上閻王債,足以說明農民已到了山窮水盡、骨枯髓乾的地步。“賣”“糶”狀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農民的辛酸血淚和無比痛苦。“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貸吮血噬骨的殘酷剝削本質。“眼前瘡”固然比喻眼前急難,“心頭肉”固然比喻絲谷等農家命根,但這比喻所取得的驚人效果決非“顧得眼前顧不了將來”的概念化表述能及萬一。剜卻性命攸關的“心頭肉”以療眼前毒瘡,是迫不得已,其後果更是不堪想像。舊傷未愈添新傷,窮困伴著死亡行,這就是對當時廣大農民瀕臨絕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動寫照。“挖肉補瘡”,自古未聞,但如此寫來最能盡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佳句。

詩的後四句為第二層,主要是直抒胸臆,盡吐胸中塊壘,表達詩人對解決正在激化中的社會矛盾的希望和構想,深寄對“君主”的譏刺之意,表達改良現實的願望,頗合新樂府倡導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詩人把解決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也從另一個側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君王”所代表的個人利益。“君王”之“燭”只照地主豪紳,權貴達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農舍,即客觀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滿之意見於言外,妙在運用反筆揭示皇帝昏聵,世道不公。“綺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反映出兩極分化的尖銳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增強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農家賣青破產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點出其結果必然是:“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呼號而轉徙,饑渴而頓踣”,“非死而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充滿作者對田家的同情,並含蓄而尖銳地譏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讀者能夠透過黑暗的社會現實,思味出那激化社會矛盾的真正罪手。

這首詩之所以向為人們所傳誦,除了它真實而帶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農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還在於它有高超的表現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詩歌的容量更為廣闊。對農民被迫借取高利貸及其更慘痛的後果,詩人並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卻心頭肉”以“醫得眼前瘡”來比喻之。剜肉補瘡,並非根本的療毒之策,它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新局面。這樣以剜肉補瘡來比喻農民以借高利貸濟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過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過的了。這個比喻,一方面使詩歌的形象具備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使有限的形式容納了無限廣闊深厚的社會內容。

其次,鮮明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封建社會中貧富懸殊的階級差別給歷歷如繪的描寫出來了。“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對“君王”的希冀之語,但其中卻包含了雙重對比的意味。從“君王”的角度來說,恩澤不均,只顧富室,不恤貧苦,這一對比,就把“君王”的階級立場給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看,一邊是權貴豪門華麗的衣著,豐盛的筵宴,一邊卻是無衣無食,貧困破產,逃亡在外。這一對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的嚴重惡果給突現出來了。如此形象的對比,也把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給烘托得淋漓盡致。

此外,這首詩的語言頗質樸通俗,感情也很真誠感人,充分顯示了聶夷中駕馭語言、節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論唐詩,認為聶夷中等人“洗剝到極淨極省,不覺自成一體”,而“夷中詩尤關教化”(《唐音癸簽》),從此詩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與語言的樸素凝鍊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開的。

創作背景

唐末廣大農村破產,農民遭受的剝削更加慘重,至於顛沛流離,無以生存。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上,產生了可與李紳《憫農二首》前後輝映的聶夷中《詠田家》。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鹹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後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鹹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