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的宰相李峤说,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

 江山携手 2019-09-15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唐朝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t01c561f16eb4d4d1ad.jpg?size=640x361

初衣解诗:李峤是唐朝早期的宰相。可以说,他是唐朝四朝元老,三度拜相。我们知道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而取士的一个重要的科目就是做诗,所以几乎唐朝所有的官员都是诗人。这也造就了唐诗的辉煌。

李峤很荣幸的出生在中唐时期,20岁就考中了进士。唐高宗发兵征讨僚族叛乱的时候,34岁的李峤跟随大军南征,亲自进入了僚族的山洞,用他高超的口才成功的招降了叛军。

这次岭南之行,也奠定了他的胸襟,有政治格局,能为天下事。

t01c4e13f3540d94f5b.jpg?size=640x361

那么,既然是唐高宗的臣子,武则天当政的时候,知人善任的武则天,给了李乔给事中的职位。但是正是因为李乔心怀天下事,所以当丞相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时,李峤毫无惧色,为狄仁杰辩白。当时就触怒了武则天。但随后又被武则天从润州司马招回,因为在朝廷重要的起草诏书上,李峤是有着过人的笔力,是可以服众的。

那么,我们从李峤的这一首中秋诗,可以看到他别具一格的胸襟。

那圆圆的月亮升上了秋寒的天空,

都说四海之内,都可以看见同一轮的圆月。

你怎么能够知道那千里之外?

是另一番景象呢,在那千里之外,极可能有秋雨还有寒风。

t01ac55a477003b91e2.jpg?size=640x361

李峤曾经千里之外,远赴岭南,帝国的太平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京师沉醉在一片太平之时,千里之外的岭南,或者漠北,因为气候原因,不见得能看到一轮同样的圆月,因为政治原因,也不见得都能四海归心,天下太平。

这是一个有忧患感的,高层的官员,在中秋节写下的一首诗。居安思危,在一片太平声里,有一种另类的警醒。

唐朝的天文并没有当代这么发达,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更多来源于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作为李峤来讲,征战岭南的阅历,绝对让他得知天下之大,气候不同,他很笃定地写下千里之外,不有雨兼风,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官僚,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不是坐井观天,小楼一统,人云亦云。我想很多人都能够想到,中秋夜晚的圆月,并非四海皆同,但许多人就是一闪念,并没有将这种现象和感觉精确地描摹出来。

但宰相李峤不一样,他并不迷信。千里外有雨兼风,来源于他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也来源于他对政局的忧患。其实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肯做事的宰相不心存忧患,哪怕是当今的国际社会。

t01c06da03a492d23be.jpg?size=640x361

所以这首诗写在中秋非常另类。这也彰显出了这宰相李峤,个性上的现实感与正直感。你们都去麻醉自己,都去娱乐自己,但是作为丞相的我,永远会有所忧患和担心。正是因为这样的直言得罪了武则天,也正是因为直,而在宰相的位置上做了很多年。

我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李峤的命运却有些奇怪,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免去了李峤一段时间,又马上重用,唐中宗的时候,也是贬谪了一段时间,马上启用。唐玄宗的时候,不再重用李峤,但晚年的时候,唐玄宗听见梨园弟子,唱了一曲李峤的旧作,不禁潸然泪下。后来唐玄宗逃到四川蜀地,又记起了李峤的诗,大声感叹,李峤真才子也。

但是李峤没有成为唐玄宗的宰相。但我们知道,李乔在政治上或才华上一定是有过人之处。才让唐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对他历历不忘。

那我们再来研读这样一首诗。居安思危,言浅意深,与繁华之中,有一种凌然的冷静。作为政治统治者,要的就是明察秋毫,不为那些繁茂遮蔽望眼。在这一点上,李峤是有政治家的心胸的。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t019181a7de42a49344.jpg?size=640x361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