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案称奇27.28.29

 醒真 2019-09-15

二十七、能用食平疴可谓良工

浙江余姚县某富商的儿子患“小伤寒”,久治未愈。病家请来医生会诊,有谓虚证宜补,有谓实证宜清,有谓虚热当用甘温,有谓虚寒当予温运,各执一词,致令病家无所适从。后邀名医范文甫赴诊。范视过病情,将前医之方——掷于一旁笑曰:病将愈矣,何用服药。遂至田边拔来小白菜一把,嘱其煎汤服之。主人将信将疑,孰知服汤数日,病者寒热悉除。诸医请教,范曰:病已将去,虚热未除,胃气未升耳,故当升其胃气,此《内经》“食养尽之”之意也。(《范文甫专辑》)

按:此症若任庸医处治,杂药滥投,后果难以想象。范氏不愧大家,一眼看出本病乃“胃气未升”,仅用小白菜既愈此等复杂之症,可谓深得“食养尽之”之旨。孙思邈说:“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此语具有经典意义。仲景云:“药势偏有所胜,令人脏气不平。”而食养、食治则无此弊端,故能用食平疴者,可谓良工。许多名医都注意食养食疗,善于用食平疴,称得上良工。下面圈点一些典型案例。

1牛奶荜茇愈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一次患了痢疾,腹中阵阵疼痛,腹泻频繁。太医们用了多种方法亳无效果。最后只好张贴皇榜,诏请天下名医治疗。有一名卫土官张宝藏曾患过这种病,就开方呈献太宗治疗,其方用牛奶煎熬荜茇服下。

此方确实十分简单,想不到太宗服药后腹痛消失,腹泻很快止住,拖了多日的痢疾竟然告愈。后来,太宗的旧病复发,照方服用又治好了。太宗很高兴,关照宰相魏征提拔张宝藏为三品官。(唐·温奢《续前定录》

按:《医宗必读》载述:“荜茇定泻理心疼。”为温中止泻佳品。

2宋孝宗莲藕治利

宋孝宗性喜吃蟹,某年秋季正值蟹肥脐满,孝宗恣意大吃,得了下利之病,每天泄泻不止。众太医迭治乏效,满朝文武无不忧心。一日,太后偶然见街旁有严姓小药铺,差人去问能否治利。店主答曰:“本店虽小,治利却是专利。”太后宣其进殿为皇上治病。严某诊了圣脉,知因过食湖蟹引起,心想蟹乃介类,性极阴寒,因凉致利本属常情,投以温药谅当收效。然朝中太医如云,岂有不知!此必常法已不中用,必须另想妙策。反复思忖,告以新鮮莲藕放入金杵臼內捣汁,加热酒少许冲服。服了几次,圣体果然得愈。太后大喜,将金杵臼赏赐于他,孝宗还封他作了医官,宋时称“防御”,故人称“金杵臼严防御”。(《养疴漫笔》)

按:明《本草经疏》已有藕“能解蟹毒”之记载。

3羊肉治疮口不敛

明代太学生蔡东之,年过五十,患背疽,经治疗已经溃浓,但疮口一直未收敛封口。时值冬月,兼见咳嗽不已。薛己告曰:疮口未敛,是脾气已虚;咳嗽不已肺气受累,法当补脾。隔日,薛与蔡在宴席上相遇,薛见蔡不吃羊肉,劝他说:“羊肉之补与人参相同,尽可食之。”蔡便开始吃羊肉。不过十来天,疮口已敛,咳嗽亦愈。

按:疮疽浓溃后而不收口,多由气虚引起。羊肉甘温,补中益气,气盛而能生肌,故可敛疮封口,綽己实为善用食疗食补者。有些医家认为羊肉属“发物”,对于疮疡等病应该忌口不食,观此案可知其非也。

4羊肉汤治疗褥劳

(1)周师母,产后,腹中苦寒痛。前医作气滞,久治无效。舌淡脉弱。处方:精羊肉30g,当归9g,生姜12g

病家云:“吾腹痛日久,治之无效,特从远地请范老先生高诊,并非到小菜场买小菜,处方何用生姜、羊肉?一味当归能治病乎?”答曰:“此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虚寒腹痛甚效,服之当愈。”隔数日,病家前来感谢,谓药到病除,诸恙若失。(《范文甫专辑》)

(2)马彬五别驾(相当于州府长官助理),未出仕之十年前,夫人大产,去血过多,昏晕大虚。前医重用人参芪术,已虚回血止,饮食如常。惟昼夜卧于床,不能坐起,坐则头眩耳鸣,必睡下乃可。如此已七十日,日服人参四五钱不效,召余治之。

诊脉惟细迟无力,而饮食不减平时,肌肤声音似无病者。此产后不慎起居,肝肾气虚,肝虚不摄气故眩晕也。仲景谓之褥劳,久则成痿,用仲景之羊肉汤治之。用精羊肉二两,煮熟去肉,再以黄芪五钱,当归五钱,人参一钱,入汤煎熟,日服二剂。十日后即能起坐,二十日即可步履,回母家调治而痊。(《素圃医案》)

按:此案褥劳,“已七十日,日服人参四五钱不效”,用此羊肉汤而能治愈,足以证明食疗价值。

5.豆腐渣治肠胃肥腻

张汉槎,简阳人,清道光年间官至兵部主事。晚年于医学尤多硏究,精岐黄之术,乡中凡有病痛者,莫不延请。某官僚患病不能进食,求汉槎诊视。汉槎先索五十金,为制丸药之资,服药数日即愈。问汉槎:“此系何证,所用何药,有如此神效?”汉槎笑而返还药金曰:“君病因肠胃肥腻,吾思蓍去脂垢者莫若豆腐渣滓,故以之为丸,是以偶中耳。”又问君:“何不早言?”汉槎反问道:“倘使君先知,肯服否?”

按:张氏能“洞见症结”,知其“病因肠胃肥腻”而起,巧用豆腐渣治之,颇具匠心。今人欲治肠胃肥腻,膏脂超标者,不妨一试。

6食粥救治虚脱症

坊间贫人,素有失血咳嗽证,夏月过劳伤暑,次日发热而有汗。前医作伤寒治不效,又作中热治,禁食五日,忽大喘大汗,其父慌迫,急迎往视。则大汗淋漓发喘不已。两手脉细如丝,尚不及一息三至,幸未厥冷。余曰:“外无伤寒形证,脉证欲脱,必误饿至此。”询其气从何处起,病者云从心下起。余曰:“尚可治,若自脐下起,则宗气离原,不可治矣。”急以粥救之食下喘甚,入胃片刻即喘定,少刻又喘。因思胃中空虚粥入胃旋即下入肠,肠实而胃仍虚,所以又喘,须糜饭留胃乃可。续进饭一碗,汘即止,喘即定,稍停又进饭碗,喘亦定。后徐徐进食,未药而愈。(《素圃医案》)

按:此症“外无伤寒形证”,前医并让“禁食五乃至“脉证欲脱”,素圃断为“必误饿至此连续进粥三碗,“未药而愈”,确有见识。

7黄芪粥治疗顽固性水肿

范文甫曾治一妇人,产后肿胀,腹大如鼓。病初起于腹,后渐及全身,按之设指。诸医有认为水肿者,有认为气胀者,有认为血臌者,治之皆无效验,反而气急加甚。范氏诊其脉近芤,重按极虚,舌淡红。思之良久竟亦无良法,后忆及《冷庐医话》中治产后肿胀方,用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食之,5天后病愈。(《范文甫专辑》)

按:此案食疗效果简直胜过药物,令人称奇。现代名医岳美中亦喜用此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颇见效验。

8萝卜丝汤开胃

赵某,年近三旬,孟秋季节患病风温,周身壮热,脉弦长有力。五六天不进饮食,一切食物闻之皆臭恶异常,勉强食之则吐。张锡纯以白虎加人参汤加代赭石治之,脉静身凉。唯仍旧不能进食,憎其臭味如前。张氏嘱用鮮萝卜切丝,用香油炒至半熟,再以葱酱作汤勿过熟烂,少调以绿豆粉令服之。汤作成时,令病人先尝少许,颇觉香美,须臾服尽2碗,继则饮食如常。(《医学衷中参西录》)

按:萝卜理气开胃,功效不俗,治此等严重恶食之症,令人惊异。

9荞麦面治泻

宋代有一壮年人患脘腹作痛之病,每痛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泻四五次,两个月下来瘦弱不堪。用消食化气药均不见效。有一僧人授给他一方:用荞麦面一味作饭,依法连食三四次而愈,转用他人皆获效验。(《简便方》)

按:既能治痛止泻,又属食物治疗,安全稳妥,荞麦面药用值得一试,孙思邈《千金药方》中已有记载。

10.大枣巧治班禅活佛

抗日战争前,班禅九世活佛曾在杭州宣扬佛法,在灵隐寺主持盛大法会。因吃不惯当地斋菜,班禅患了肠炎,拉肚子。地方当局举荐西医替他治疗,“打针治疗后反而呕泻加甚”。恰逢名医陈存仁与丁福保等同游西湖,顺道谒见了活佛,“并代为处方,但班禅坚持不再服药。”陈存仁几经思考,令其仅服大枣汤,既可止泻,又能止呕吐。班禅欣然依法煎服。“因多日未进饮食,深觉枣汤昧香气馥,连服数盅后便呼呼入睡,两日后呕泻全止。”班禅大喜,送了陈存仁几方哈达和几卷佛经。(陈存仁《津津有味谭》)

11屡用屡效神仙粥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有验方“神仙粥”首,既然称“粥”,当然是一个食疗方了。其方专治感冒风寒暑湿之邪,以及四时疫气流行,头疼骨痛、发热恶寒等症。初得一二日,服之即解。方用糯米约半合(50g),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碗,于砂锅内煮一二滚;次入带须大葱白五七个,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半小盏,入内和匀。乘热吃粥,或只吃粥汤亦可。然后于无风处睡之,出汘为度。此方以糯米补养为君,姜葱发散为臣补一发,而又以酸醋敛之,甚有妙理,非寻常发表之剂可比。岳美中认为该方治疗老人风寒感冒“功逾麻黄”——功效胜过以“开表发汗峻剂”著称的麻黄汤。

据称曾为某位国家领导人诊治,感冒数日,鼻塞头胀西药迭进而之效,垂询中医良法。岳氏即以神仙粥投治,嘱其顿服尽剂,小睡片刻,而后果然微似汗出,不适之症霍然若揭,“其效之捷,信乎其神!”

按:本方有歌诀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须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平康。”岳氏认为本方尤适用于年老体衰者感冒之症,常人风寒感冒初起亦当有效。

二十八、偏方治大病

清代镇江知府徐守臣之母,年逾六旬,忽患怪病,粪便竟从口中呕出,诸医治之不效。请名医薛雪(即薛生白)诊视,诊后说道:熟思此病不单胃气上逆,并且大肠传导亦失常,现在却无的对之方,急切不能施治,容缓数日再当造访。回家翻阅所藏之书,并无此一症,自然也无此方。一日,遇一虎撑先生(即走方郎中),

问有无治法?答曰:吾师能治之。薛氏问:今师安在?告以住在南郊。薛氏遂往见老翁,老翁以药末十剂付之。问是何药?曰:一味通幽散,乃蜣螂虫也。薛雪持归而往诊之,先以五剂治之而愈。不一月又发,再与五服,乃断其根。(《一瓢医话》)

按:史载,薛雪一向恃才傲物,一般人不易请动他看病。本案中此老却能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尤为可贵的是不耻下问,询方于草泽医,精神可嘉。

民间验方被称为“偏方”或单方,大概因为属于另册,以别于“正方”。许多医药知识都来自于民间藕皮止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偏方不可小瞧,“果能方与症对,则药到病除,无医亦可。…且有不费一钱而其效如神者。虽至穷乡僻壤之区无不可以仓猝立办,顷刻奏功。”(《验方新编》)作者鲍相嗷为收集验方,“寝食与俱”,用了20年时间编写此书。赵学敏《串雅》内、外篇则攻集民间偏方4千多个,序中说:“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都是流传很广的偏方救治大人物的例子。

历代医家大多重视验方,章太炎说:“取法东方勿震远西;下问铃串,勿贵儒医。”以章老夫子满腹经学,犹能屈尊“下问”于走方铃医,足见他对民间医药的重视。章次公亦称:“经方与单方犹车之两轮。”他亦善用偏方治病,如治疗痢疾的“通痢散”,即采自小说《镜花缘》。

俗云“偏方治大病”,要知道云南白药、季德胜蛇药也属于偏方,谁敢轻视?又云“单方一味,气煞名医”,其实很多名医倒是很喜欢偏方的,可谓“博采偏方治大病”,下面一些实例即或在今天,犹有采备之价值

1鲜马齿苋治恶疮

唐宪宗年间,宰相武元衡胫骨上生了臁疮,发热瘙痒,肌肉腐烂,脓血淋漓,精神疲倦,食欲减退。太医调治,可惜久未好转。一天,一位新来的厅吏问道“相爷一直闷闷不乐,时又低声呻吟,是否贵体欠安?”武元衡把病情告诉了他,厅吏听后说:“下官有一处方,专治多年恶疮,用药不过几次,就可痊愈。方用鲜马齿苋,捣烂敷在疮上,每天换药一次,就可以了。”武元衡依法用之,果然痊愈。

按:鲜马齿苋治此等疮痍确有卓效,药廉效验,且很安全,诚良方也。

2.豆腐切片治臁疮

臁疮外症,极为缠绵。幼时尝见患此者,脓臭浸淫经年溃烂。治之法亦颇多,而奏效殊非易事。

辛亥岁,家君曾患此病。洗敷百施,时发时愈。继有县之西堡村多福寺僧名钟灵者,祖传外科数世矣,极有把握,乃请治之。钟灵来视,则曰:“此臁疮也,最畏散药、膏药。若用膏散,必致增盛。生豆腐最好,但切薄片,用暖水泡过,日日更易,不半月必愈矣。”家父如言贴之,果克期而愈。

后余亦因磕伤发溃,惭致成此疮,亦用豆腐贴之,口渐敛而痛时作,又有邻人教以黄蜡化融去尽烟,加松香末少许,摊竹纸上贴之,果痛止而愈。(《醉花窗医案》)

原按:以不紧要之药,治最缠绵之病,功如反掌乃药病贵相投,不在贵贱也。

3萝卜汁治头痛

王安石任宰相时,某日在朝中奏事,忽然感到头痛不可忍,急忙奏请皇帝归家治病,宋神宗令他在宫中卧息。不一会儿,有小太监持一小金杯,内有药汁少许,告之曰:“左侧头痛灌石鼻,右侧头痛即灌左鼻,左右俱痛并灌之。”王安石用后即愈,次日上朝进谢。神宗说:宫中自太祖时有几十个秘方,这是其中一个,并将该方赐与王安石。其方即用新萝卜,榨取自然汁,加入生龙脑(冰片)少许调匀,昂头灌入鼻窍。事载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4.“以龙补龙”治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缠腰蛇丹”,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疼得火烧火燎。而且原有的哮喘病也一起发作,太医们绞尽脑汁,没有回春之术。太祖一怒之下,把所有医官们监禁起来。一位河南府医官想起洛阳有位擅长治疗皮肤病的药铺掌柜,外号“活洞宾”,就上章推荐他来京治病。

“活洞宾”奉旨来到宫中,仔细察看了太祖的病情,只见环腰一圈长满了豆粒大小的水泡,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太祖问道:“朕的病怎么样?”“活洞宾”回答“皇上不必忧愁,下民有好药,涂上几天就会好的。”

太祖冷冷一笑,说道:“许多名医都没有办法,你怎能说此大话?”“活洞宾”回答:“倘若不能治好皇上的病,下民情愿杀头;如若治好,望开恩答应我一件事。”太祖问:“什么事?”答曰:“请皇上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医生。”太祖说:“待朕的病治好后,就答应你的要求。”于是,“活洞宾”到殿角打开药罐,取出几条蚯蚓放在两个盘子里,撒上蜂蜜,使其溶为液体,再用棉球蘸着涂在患处,太祖立刻感到身上清凉舒适。然后,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汁请太祖服下,太祖惊问:“这是何药?既可外用,又可内服?”“活洞宾”怕讲实话太祖疑而不服,就随机应变地说:“皇上是神龙下凡,民间俗药怎能奏效,这药叫地龙,以龙补龙,当能奏效。”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就把药喝了下去。7天后,太祖的疱疹脱落,哮喘亦治好了。

按:“活洞宾”不仅医术高明,手到病除,而且人情练达。应对太祖,从容而不乏机智,善待同仁,伺机予以拯救,其为医为人,皆为楷模。

5车前子治泻

宋代文坛大师欧阳修常苦于腹泻,屡经名医诊治其效不显。一日,夫人对他说:“街上有人出售治疗腹泻的药,三文钱一帖,据讲很有效,偏方能治大病,何不买来一试?”欧阳修不太相信,就说:“我们这些人肠胃与常人不同,不可轻易服用这些药。”夫人出于无奈便想岀一个办法,暗暗嘱咐佣人去市上将药买回,又请名医诊治处方,然后谎称这是某名医所开之药,让欧阳修用米汤调服,岂料一服即愈。事后,欧阳夫人以实相告,欧阳修大喜,马上派人把售药人请来,重金相赠以求其方。售药人告之,药只车前子一味而已。欧阳修叹曰:“国医不如草泽医”。(《本草纲目》)赵学敏所言:“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说的即是此事。

6蚌粉治疗皇妃咳

宋徽宗的一个爱妃患了咳嗽痰喘之症,面目浮肿如盘,御医李某百治未效。徽宗深以为忧,叱责李御医曰“三日内不效,拿你问罪。”李某与妻相拥而泣,适逢街上有人叫卖:“专治痰嗽,一文一帖,吃了今夜便得睡。”李某心中一动,遂购买十帖,耽心药性太大,先以二帖自己服下,未见不良反应。于是携入宫中给贵妃服用,竟然一帖而愈,脸肿亦消。徽宗大喜,赐以干金为赏。

李某怕皇帝索要方子,无法对答,遂以百金请来卖药人,询问其方。对曰:“我壮年从军,年老而被淘汰,曾经看见主帅藏有此方,暗暗学之。因为容易治备故以此药暂度余生,别无长处。是方乃用蚌粉一物,新瓦炒令通红,再加青黛少许耳。”李某谢之

按:此案药物平茨无奇,却能起御医“百治未效”之症,令人叹服。中医药宝库中此类偏方不少,应留心收集运用。《串雅》序中所言:“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即走方医)。”讲的即是本案。

7木瓜治腿肿趣案

安徽广德人顾安中患脚气筋急腿肿,不能行走,只好乘船回家。在船上,无意中将两脚搁在一包装货的麻袋上。下船时,发现自己肿胀的双腿已经减轻,疼痛也消失。他十分惊奇,问船家袋中装的何物?船家答是木瓜。顾安中回家后,即买来木瓜切片盛于袋中,每日将脚搁在上面。不久,脚气肿病竟然痊愈。(许叔微《本事方》)

按:实验出真知,主要还是做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清异录》载:“木瓜性益下部,凡脚膝筋骨有疾者必用焉,故方家号为铁脚梨。”在民间,从南北朝时起,即有“拄木瓜杖,利筋脉”之风俗。

8白芷治蛇伤

宋时,临川有一人以弄蛇卖药为业。一日为蛇所啮,即时发作,一侧上臂肿大如腿;少顷,遍身皮肉肿胀成黑黄色,似乎已死。有一道人正在旁边观看,说道“此人死矣,我有一种药能治疗,但恐怕毒气已深或不诸君能相与证明,方敢为之出力。”众人应之于是向人要了20文钱急忙而去,约一顿饭工夫回来。命取新汲井水,取出囊中之药调水一升,扶伤者之口灌之。药已服完,只见有黄水从其口中流出,臭秽熏人,四肢应手消肿。其人已经能够坐起,与未伤时无异,遍拜众人,尤其郑重拜谢道人。道人曰:“此药甚易办,吾不惜传诸人,乃香白芷一物也,用法当以麦冬煎汤调服,天事情急迫,故以水代之。吾今天救活一人,可行矣。”拂袖而去。有一位叫郭邵州的士人当场学得其方遇到鄱阳_个兵卒,夜间值勤时被毒蛇啮腹。次日清赤肿欲裂,以此法饮之,亦获痊愈。(《夷坚志》)

按:白芷治蛇伤有多种记载,其法内服、外敷皆可可供借鉴。另外,浙江径山寺有一个僧人被蛇咬伤只脚溃烂,百药治之不愈。有一个云游僧人来到径山寺教他用新水反复洗净患处,见到白筋方止,揩干。然后用白芷研末加入胆矾、麝香少许掺之,恶水涌出,天天如此,一个月后平复。

9蜣螂熬膏治疔疮

元和十一年,即柳宗元到柳州的第二年,患了疔疮,疼痛难忍。14天中,“奇疮钉骨状如箭”,病情日渐加剧,内服外用多种药物均不见效。后经一位友人提示,以蜣螂调制熬膏外贴,竟收到“一夕而百苦皆已”的奇效。

次年,柳宗元因为吃羊肉,又引起疔疮发作,“再用,亦如神验。”他在给刘禹锡的信中说道:“蜣螂系医治箭镞入骨不可拔”的良药,用蜣螂和稍熬过的巴豆研匀涂在箭伤处,“斯须痛定”,至痒不可耐时即能“拔之立出”。然后以生肌药敷贴,“遂无苦”。

10薏米治愈辛弃疾颓疝

南宋时,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自北方返回朝廷,忽然得了颓疝之病,阴囊重坠如水杯,行动十分不便,用了很多药物都无效果。有一位道士传给他一个食疗方法用东方壁土将薏米炒成黄色,然后用水煮烂,放沙盆內,研成膏状,每日用无灰酒(米酒)调服二钱,辛弃疾按法服之,竟然获愈。

后来有沙随先生也患此病,辛弃疾亲自授予该方,亦效。清代大学者梁章钜寓居邗江时,见有人患疝疾,“甚苦”,即以此方授之,“五日而获愈。”(清·梁章钜《归田琐记》)

11遍身疼痛用元胡

宋代,周离享曾治一人,遍体疼痛,每当发作殆不可忍。医者或认为中风,或认为中湿,用药均未见效。

周离享认为是血气凝滞所致,用元胡、当归、桂心三种药物等分为末,温酒服三四钱,随人酒量频频进之,以知为度,“饮之甚验”。其后治赵某因导引(气功)失节,肢体拘挛,亦用此方数服而愈。由此认为元胡为“活血化气第一品药”。(宋·方勺《泊宅编》)

12.“金钥匙”巧治喉痹

有一次,嘉靖皇帝患了喉痹,滴水难进,无法说话。朝中内外名医都束手无策。江南有一运粮官押米进京,自称可以治好皇帝的病,他的秘方是:“若要玉喉开,须用金钥匙”。处方就是金钥匙一味,竟然一服而愈。治病有功,粮官被授予太医院院判之职,即院长,后来他又用这个方法治愈了另一个人。所谓“金钥匙”,即中药山豆根,《永类钤方》中已有用金钥匙开喉痹的方法:喉中发痈,病重不能出声,用鸡毛蘸药,频频扫于喉中,引涎流出,即可发声说话。(谢肇浙《五杂俎》)

13.药饼治疗偏头痛

清代学者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集》中,亲笔写下了自己用偏方治愈偏头痛的经过:他说,偏头痛的痛苦,病人无可言喻,药方很多,用药思路都不一样,很少有效者。

有一年,我得了这种病,正在郁闷之际,朋友周叔明寄来一个用药饼治疗的方法,但我没使用,怕它不管用。过些日子,友人顾民服送给我两个药饼,贴在太阳穴上,想不到一夜之间头就不疼了。其法用天南星、半夏、白芷三味等份为末,再捣烂生姜、葱头与药末和匀为饼。不用服药,比其他方法简便多了。

14蜈蚣救治季德胜

蛇医季德胜有一次为验证一条小花蛇的毒性,让它在自己小臂上咬了一口,被咬的皮肤陡然发黑。虽然两次服了自己的蛇药,仍然未能控制毒性发展,进入半昏迷状态,各位医家束手无策。季德胜说:“药物已经无效了,给我捉五条大蜈蚣来,让我吞下去,也许还有希望。”结果5条蜈蚣生吞下肚,病情仍未见好转。当即发电报给重庆向大师兄求救。师兄回电云:“仍吃蜈蚣,数量加倍。”依法服用后,奇迹发生,季德胜肩上皮肤的黑色逐渐消退,神志清醒,15条蜈蚣挽救了这位蛇王的性命。

按:清代医家黄宫绣曾云:“蜈蚣本属毒物,性善啖蛇,故治蛇症毒者,无越是物。

15.金樱子治好遗精病

周作人(鲁迅之弟)早年留学日本时,“常患滑精和小便后黏液点滴,虚象纷呈使他心中抑郁,意兴皆尽。”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一法,用金樱子一味煎服,“经过半个月服用,病全好了,他的心绪也转佳了。”为此,他写了一篇笔记详述了治病经过。(《津津有味谭》)

16偏方奇治烟草大王

香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董事长简玉阶,人称“烟草大王”,一生信赖中医。有一年在上海,颈项之间生了一个疬核,硬得很。他知道这么硬的肿块,或许有致命之忧,就请名医陈存仁诊治,陈说:“我擅长的是內科,这个疬核,你应该请西医诊治。”于是他遍请上海有名的西医诊治,当时上海没有镭射设备,他就先到日本,医生主张要用腐蚀的方法,他不同意。后来到美国,医生主张用电来照射,但是这种电照热度达到三干度,他吃不起这种苦头。又转到德国,医生认为非割治不可。迫于无奈他就让西医割治,在德国开刀后一个月,却不能收口。西医说:“只要你身体强健起来,慢慢儿就收口的。”于是他仍然回到上海,继续请陈存仁治疗,陈看过他的伤口,说:“四周已经结成白色皮肉一般的缸口’,这种缸口一起;就是你身体再好也不会收口。其时简氏神经衰弱已极,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对于厂务不再打理,惊恐之色溢于言表。

陈存仁有一个同学刘左同,擅长外科,遍访铃医收集单方。陈陪简氏去看,刘医说:“明天我带一种药来,这种药可以填补缸口,让它愈合起来。”简氏点头称是。三个月后,竟然缸口消失,伤口愈合。刘医偷偷告诉陈:“其实这种药,只值几分钱,就是用蜒蛐(上海人称鼻涕虫)加甘草捣烂制成。”“我是从铃医那里学来的。”(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

17赤小豆治愈痄腮

宋仁宗赵祯还在东宫为太子时,有一年春天患了痄腮,病势甚重,头面皆肿,急得真宗无心料理朝政,传谕朝中太医赶紧为太子治病,怎奈一时未能速愈。赵祯从小娇生惯养,这时痛苦不堪,成天呼叫疼痛。皇上无法,问左右侍臣:“太子的病怎样才能治好呢?”一个侍臣说:“看太子面颊肿痛甚剧,莫非是得罪了什么神灵吧?应该求之于僧道,设谯立坛。神者敬而求之,鬼者驱而镇之,庶几太子疾病可愈。”真宗也不问侍臣之言有无道理,便派人诏谕有名僧道,进宫为太子治病。

京城里有一个僧人名叫爕宁,精通医道,操术如神,远近驰名。原在杭州灵隐寺岀家,吴越王钱缪封他为两浙僧统,宋太宗又将他调到京城,撰修《高僧传》。人们向皇上推荐赞宁,皇上就命他为太子治病。贊宁见了太子的病,不慌不忙,从囊中从容取出赤小豆一撮,有人在旁数了,正好49粒,共研成粉未,只见赞宁念念有词,将药粉敷在太子的腮上,不多时,即肿消痛止。

18五倍子治疗背痈

镇海杨某,患背痈,久治不愈。口烂如碗口,出脓甚多,其中肥虫千万条,痒不可忍。余见之,无法可想乘小轿欲返。其中一抬轿者问病人缘由,余告以虫多无法可治,捕之不暇。该人曰:何不用五倍子煅炭,研细,捣黄糖如泥,当膏药敷之。日一二换,虫即死于黄糖之中,痈亦可渐愈。余即如其法试之,极效。二日后,虫不知何处去了,痛亦见瘥。(《范文甫专辑》)

按:《本草纲目》记载:五倍子“敛溃疮金疮切诸疮,一切肿毒。”五倍子捣黄糖治背痈,是民间单方。范先生驰誉江浙,竟能不耻下问,选用验方,堪为后学榜样。

19斑蝥鸡蛋治瘰疬

明朝末年,有一道人善治瘰疬(淋巴结肿大),其方用鸡蛋7个,将蛋壳破一小洞,每个鸡蛋放入斑蝥一枚,再将蛋洞用纸封住,在饭锅上蒸熟,每天空腹食用个鸡蛋,求者甚多。(《外科发挥》)

按:此偏方流传颇广,今有人用治肿瘤。然斑蝥究属剧毒之品,用之宜慎。

20金银花治疗蕈中毒

苏州天平山白云寺有五个僧人行于山间,拣得蕈菇丛甚大,摘而煮食之,至夜发吐,有三人急采鸯鸳草生吃,遂愈。男二人不肯吃,呕吐至死。此草藤蔓而生对开黄白花,傍水处多有之,治痈疽肿毒有奇功,或服或敷、或洗皆可,今人谓之金银花。

21葱蜜外敷治尿闭

民国年间,沪上“呢绒大王”谭敬娱的司机患上急性肝炎,三天内全身黄疸,小便不通,又有高热,神志不清。他的老母亲在一旁不断地抹眼泪,老板谭先生每晚都亲自坐镇司机家中,懂得些西医,他对陈存仁医师说:“尿中毒到了昏迷阶段,西医必然要插管导尿,否则必死无疑。”陈当即让人去买大葱一斤,白蜜半盏,将葱捣烂与蜜和匀,敷在病人小腹部,蜜与葱有相克作用,不一会儿,病人腹中咕咕作响,又浓又浊的小便顷刻淙淙而下。谭先生见此效果,又惊又喜,想不到没用插管导尿,一下子解决了小便问题。陈让每三小时换药一次,日夜不要间断,黄疸一天天退去,竟至痊愈。(《我的医务生涯》)

按:黄疸又兼尿闭是为急症,此法将葱捣烂与蜜外敷,效果如此迅速,令人惊奇。

二十九、用药有方复有法——名医用药巧法

药名有医方用复药有巧法法徐灵胎曾治毛姓老翁,年届八旬,素有痰喘之疾,因劳累而发作,俯于几案不能平卧已7日,举家惊惶。

徐诊后曰:此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消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2剂而愈。毛翁曰:徐君学问之深固不必言,旦人参切块之法,则“以此炫奇耳。”后过年余,病又复发,照前方加人参入煎,喘逆愈甚。复请徐氏再诊,告以用去年之方而病加重。徐问:莫非以人参和入药中耶?答:然。徐仍以人参作块煎之,亦剂而愈。徐解释曰:“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唯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肺之药已得力,过腹中而参性始发,病自获痊。”

按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此证上实下虚,如单以清肺消痰治其“上实”,必碍肾之“下虚”;若专补下虚,势又壅补助痰,妨碍上焦肺实。徐氏以清肺消痰之剂,送下人参小块,使消补两种药力先后接续而发。药虽同行,而功购各奏,真名医章法也。名医赵睛初评曰:清肺消痰饮加人参是方,人参切块吞下是法,所谓“有方还须有法”。

毛翁懂方不懂法,反以为医家故弄玄虚,故而病有增无减也。

相传“方法”一词就起源于中医。某朝一位皇帝患噎膈症,吃啥吐啥,命在旦夕。御医费尽心思,均告无效。一天,侍从禀报说:“百里之外,有位隐居深山的和尚,据说有根治此病之术,不妨请来一试。”和尚来到皇上榻前,切完脉后,随即开好药方。侍从一看,说“为何尚复此方?”原来药物、剂量与御医之方分毫不差。和尚仍叫把药取回,亲自煎药,煎到只剩两匙时用汤匙盛上药汁请皇上用舌舔服,直至把药汁舔完为止连服数剂后,病竟渐愈。皇上重赏和尚,问:“同样之药,前者医朕无效,而你能起死回生,其中有何奥秘?”答曰:“医药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皇上之病在咽膈,用舌舔汤匙上药,可使缓缓作用于病灶之处,此乃是法。如果仍用饮服方法,难免药过病所,无济于事。

皇上大悟:“方法,方法,光有方不行,服用还要有法,方与法结合才行。”这就是“方法”二字的由来。即或今天,上述用药方法治疗食道癌犹可借鉴。

名家治病,并未多用奇方,方药还是原来方药,前医用之不效,名医用之则效,其差别往往就在于煎法用法不同,此亦名医精于医律而又圆机活法使然

1药虽同行施治各异

宋代成州团练使张锐,以医知名。蔡鲁公之孙媳妊娠,临近产期发病。众医皆以为阳证伤寒,当用凉药,但惧怕坠胎而不敢投药。

鲁公请张锐诊视。张曰:“胎儿已经十月,将生矣,何药能败之?”如常法给药,半日儿生,病亦获愈。次日,产妇大泻不止,而且喉痹不能进食。众医皆指责张锐之过,因泻利与喉痹两症一寒热如同冰炭,且处于产褥期,虽扁鹊复生也无活理。张锐曰:“不必惊扰,我可令即日而愈。”取药丸数十粒,令服之。结果,喉痹即平,泄泻亦止。

鲁公问曰:“敢问一药而治两症,何也?”锐曰:“此于经书无所载,特以意处之。方才所用乃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喉痹不通,非至寒之药不为用,故外裏以凉药紫雪丹。既已下咽,则消释无余,其得至腹中者,附子之热力也,故一服而愈两疾。”鲁公大加叹异

按:此病上有喉痹属热,下则泄泻属寒,寒热错杂似乎两难措手。张锐匠心独具,以理中丸外裹紫雪丹,药入咽部,在外之紫雪丹消释而治喉痹;在里之附子理中丸入得腹中而治泄泻,寒热分治,各不相扰,确实奇。

此法古亦有之,《伤寒论》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用附子泻心汤,其煎药法度可谓此法先河。

考该证心下有热痞,而阳气已虚,故恶寒汗出,形成寒热错杂局面。附子泻心汤煎法不同一般,是以麻沸汤浸渍大黄、黄芩、黄连诸寒药,取其味薄气轻,以轻泻上部之痞热,不使药过病所;另取附子久煎取汁与前药兑合,因其味厚气重,下行而发挥温阳固表作用。药虽同行而至所不同,施治各异,此仲圣之妙法也。张锐以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与此异曲而同工,可谓善学古法者。

2胃寒肠热丸药裹衣

新市陈先生,宿有肠风脏毒之症,大便燥结,数日不能一行。病已数年,痛苦殊甚。名医孙一奎诊其脉寸数,关弦而无力,尺脉洪滑左部尤甚,认为胃寒肠热之症,然大肠喜清而恶热,脾胃喜温而恶寒,两难措手。孙乃详酌一方,令药先入胃而未化,后入大肠而发挥作用。因以大黄、槐花、黄芩、皂角等炼蜜为丸,另以四物汤加蒲黄研末,裹于蜜丸之外为衣。如此,“药入胃时外裹之药未化,及入大肠裹药化去而君药始见,庶几两不相妨,亦假道灭虢之策也。”服药后,果然血止而大便不燥,饮食日加。

按:本例与上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药虽同行而至所不同,施治各异。

3.药枣巧治病孩

清名医王旭高号退思居士。曾治一幼龄病孩,形瘦面黄,痰多食少,昼日咳嗽,夜卧则喉中喘吼有声,病已半年,而性畏服药。诊为脾虚而湿热痰蒸,阻之于肺。

因病儿不肯服药,遂用药枣法:取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二陈、苍术、川朴、川贝、榧子,共研细末。另取大枣100枚,去核,将上药末纳入枣中,用线扎好,每枚大枣约入药末二分为准。再用葶苈子30g,煎汤煮枣,待枣软熟,不可大烂,取出晒干,患儿饥时将枣细嚼咽下一枚,每日可用五六枚,竟收佳效。

按:小孩畏药,当属常情。王旭高巧用药枣,变药治为食治,实为变通之法,颇具匠心,至今犹可效法。

此法首见于元代名医葛可久,其擅治虛劳,所创“白凤膏”,即以大枣去核,纳入参苓白术散,置于黑嘴白鸭肚中,加酒用火煨烤,吃枣食鸭,药食同用,而无苦药之累,实为巧法,即在今日,犹有参考价值。

4.甘遂甘草治肿核

安徽滁县人韩咏患脚气上攻,流注四肢,结成肿核,赤热疼痛。有一医者用甘遂硏为细末,以水调敷于肿核上,另以甘草浓煎内服。肿核竟然迅速消散,一服而病去七八,再服而愈。(《百一选方》)

按:脚气从脚而起,发为胫肿故名。久而不散,流注四肢,结成肿核。甘遂甘草本为相反之药,一般认为不可同用。案取甘遂解毒以消胂核,另用甘草与甘遂相反相成而建奇功。虽是相反之药,因一系外用,一系内服,二者并未冲突,颇见医者匠心。

5资生丸粗末治纳呆

1973年10月底,岳美中曾为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阮良朋治病。阮患有肝炎,腹胀久治不愈,食欲不振,每餐不过一两,嗳气不止,大便稀溏,对多种药物均有反应,中药禁服之品竟达一百余种。形体消瘦,脉象缓弱。岳认为关键在于脾胃受损太甚,化源不能资生,乃先嘱停服中西药物一周,继用资生丸一剂,以剪刀将药物剪成粗末,每日煎服三钱,煮取两盅,早晚两次内服,一周后,嗳气减少,矢气增多,胀满渐轻。守方月余,饮食大进而痊。

(图)岳美中处方

按:本案食欲不振,中药禁服之品达一百余种。取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药小制其剂,每日不过三钱之量着眼于保护胄气,守方久服,终于起此重症。

资生丸系明代缪希雍研制的名方,擅治脾胃虚弱,腹泻消瘦之证。名医王肯堂与缪见面,见其从袖中拿出药丸咀嚼,王问之,答曰:“此系我得之秘传,饥者服之可饱,饱者服之即饥。”王向他索方阅之,觉得确是良方,但不太相信其有消食之功。于是他在某日醉饱之后,服食资生九2丸,然后直接卧床睡觉。次日清晨一点没有停食饱胀的感觉,由此相信其方之神也。

此后他又将该方献给父亲,其父年高脾虚,食少痰多,却得以寿享高龄,全赖此方。(《证治准绳》)

资生丸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陈皮、麦芽、神曲、薏苡仁、芡实、砂仁、白扁豆、山楂、桔梗、藿香、白豆蔻、黄连、甘草。其方既无参苓白术散之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能补能运,臻于至和。

6小青龙汤泡服治失音

郑右,失音多时,前医皆从阴虚着想,不效。舌淡红,苔白,寒邪客于肺卫故也。先解肺寒,方列于后:

桂枝09g,生白芍0.9g,炙甘草0.9g,麻黄0.9g,生姜0.9g,五味子09g,姜半夏9g,细辛0.9g。勿煎,夜间开水泡服,复被取汗,忌风为要。

吾友以小青龙汤治伤风失音不效,盖分量依照伤寒论原方。余减其量,泡茶服,则一服即效。不达经旨之义,其为无效也必矣。(《范文甫专辑》)

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处方用轻剂小青龙汤微辛以开肺痹,药不煎,泡汁服,尤为神妙。半夏之药量独重,当系内有痰湿,中焦失司,用之调达中焦,疏化痰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