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钟楼和明城墙

 御冬青文斋 2019-09-15

       登上鼓楼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不远处钟楼矗立,绿瓦金顶灰色台基,在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群的包围下依旧很醒目壮观。西安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钟,旧时每日击钟报时而被称为钟楼。

       下了鼓楼我们便步行前往钟楼,在地下通道内走了大半圈,远远见到一条长队缓缓前移,是游览钟楼的人正排队等候参观。我们也汇入人流,加入长龙之中。

        终于可以登楼了。登上基座,最先吸引我目光的就是台基一角上悬挂着的巨钟,注释牌上标注的是“景云钟”(实则为1997年悬挂于此的仿制品)。景云钟因铸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而得名。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钟体用铜锡合金铸成,重约6吨。钟形上锐下侈,钟口呈六角弧形,钟身有钟乳32枚,外表纹饰分三层,每层分六格,用蔓草纹带间隔,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等图案,图案四角为祥云。钟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真品为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景云钟铸成之后,安放在景龙观(迎祥观的钟楼内。 安史之乱中,迎祥观和钟楼化为灰烬,景云钟也废弃不用。到了明代在原址上重建钟楼,景云钟也得以再度面世。后来,西安扩建,为了保证在市中心鸣钟报时,钟楼东迁。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还搭起了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钟楼上,据说当地的"桥梓口"就是因此得名的。虽然新建的钟楼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敲不响了。有人说"历世久远,神武有灵",钟不愿被挪动;也有人说,钟放在室内好像是"待瓮以呼",应该移到楼外。最后只好按照1∶1的比例仿制景云钟,再造一口铁钟,悬挂于钟楼之上。现在真正的景云钟在碑林博物馆陈放,而明朝的铁钟则陈列于小雁塔的西安博物馆。

       钟楼一层大厅的墙上镶嵌着三方碑刻: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一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还有一方是由明陕西监察御使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镂精美,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描述了一个古代典故。

       看过钟楼,在出发前我们又登上了明城墙。西安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下建成。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来到西安城墙,顿时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从城墙垛口向外观看,护城河静静流淌,像一条碧玉制成的项圈环绕着城墙,在现代文明中分隔出一方穿越时光的历史辙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