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豕、彘、豚、猪,你真的了解二师兄吗?

 深晨S 2019-09-15

我今天的样子,难道不是人类想要的吗?

9000年前,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

一个男人正坐在土坡上,望着夕阳西下的天边“思考人生”。此时,传来“汪汪”两声犬吠,是大黄在叫他回家吃饭了。男人站起身来,向着炊烟走去。远处茅草棚里,老人、女人、孩子已围坐石桌旁,空气中弥漫着烤猪肉的焦香...

这个男人就是“伏羲”(猫叔理解,伏羲氏并非具体一个人,他代表了华夏先祖中的“得道”高人),是他制定了历法、发明了文字、规定了婚嫁;是他指导人们春播秋收、教授人们织网捕鱼、驯养家畜...带领华夏先民结束了狩猎的原始生活,进入定居的文明时代。

其中,猪的成功驯养,在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华夏文化、生活中留下重重一笔。

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猪独立驯化地,贾湖遗址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家猪出土地点,距今9000年,家猪实际的驯化时间可能更早;除了捕获,猪的驯化还有可能是通过共生进行的)

家猪起源

豕(shǐ)->彘(zhì)->豚(tún),世界上唯一完整的(音、形兼具)的汉字,记录下了猪的驯化过程。

再回到9000年以前,刚刚定居下来不久的人们,隔三差五会遭到一种野兽的骚扰。它们有结实如麻花的肌肉,长着尖利的獠牙,喜欢成群结队的到农田里践踏庄稼、掘取根茎、采食果实。

部落中的男人责无旁贷,他们手持棍棒、石块将豕们驱逐出农田,并展开围捕。彘,野猪中的战斗机,正值壮年的它有着一身蛮力,锐利的体毛高高炸起,呲着獠牙左冲右突。

真正的英雄从不会缺席大场面,他技高一筹,一箭射穿野猪的心脏,这也是甲骨文中“彘”字的相。战利品自然丰厚,母的、小的一窝带回部落。美美的饱餐后,将剩下的关押起来,定期喂食,以便保留到下一次部落的大餐时间。

人与野猪的“相伴与较量”,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不断的进行着。

,长嘴大腹,四蹄有尾。逐,人在猪后面追逐、捕猎。,野猪与人对抗时耸起鬃毛,块头变大的样子。,勇敢的人才敢与野猪正面搏斗。,被箭射杀的大野猪。,专门指饲养用来食肉的小猪。,有房子有猪才形成了最早的家。另外,为了避免拘禁的公猪性格暴躁,将其阉割是个好办法。
甲骨文

驯化是一个渐进的、互利的过程。猪被吸引到人类的住处,在那里它们可以以残羹剩饭和垃圾为食。反过来,人类可以获得现成的肉类和其他资源,尤其是肥料。

河南省贾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约7800-9000年前)出土了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猪骨头。先人们在房下养猪,从此便有了中国人“家”的概念。

贾湖村遗址 出土家猪头骨

为什么养猪能在上古时期迅速普及?

因为被驯养的猪好处实在太多了。原本尖利的獠牙逐渐退化,健壮的身体变得臃肿肥胖,而且它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圈养起来十分方便。吃人们剩下的残羹剩饭、谷壳、稻皮便能茁壮成长,转化为优质的肉源。

不挑食、长得快,还剩的多,一窝4~10只的产子能力让牛、羊汗颜。小猪生长1~2年肉量便稳定并可以食用。如此低投入、高回报的事,谁家不抢着干。

富贵多子 

在《尔雅·释兽》中,对猪是这样解释的:“彘,猪也。其子曰豚。一岁曰豵(zōng)。”,所以,彘、猪、豚、豵,就是猪不同成长期的称呼。

日本人,自隋唐开始便引进汉字作为他们文字的基础,至今还用“豚”来代表可食用的猪,就是因为如今食用的猪从寿命上来看都是小猪的原因。

猪文化兴起

从贾湖遗址显示,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不错的田园生活,猪鸣犬吠、米酒歌舞…

猪不仅贡献肉,还贡献了形象,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猪形陶罐

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5000年前

猪纹陶钵
驯化过程中的猪形象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前
猪面纹彩陶壶
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前
玉龙
红山文化,距今6000年前

上图中这件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专家猜其不仅为佩饰,很有可能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礼器。

猪在红山文化时期与远古先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上古的人,更喜欢野猪强悍的体形,敢与虎豹相搏的精神。猪首被安在龙的身上,说明猪的形象逐渐抽象和神化。 

商晚期 青铜猪形卣

到青铜器时代(约4000年前),猪成为中国最常见的家畜之一,在生活、葬礼和祭祖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朝末期,国都朝歌(今河南安阳)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猪肉,猪肉还被置于青铜礼器中作为贡品摆墓前,以祈求祖先的庇佑,作坊用猪的门牙制成大量的装饰品在当地市场出售并卖到远方。
当今,有钱人都花钱买所谓的豪车,古人可不干这种赔本的事,家里养猪多少才是财富的象征。不仅得拥有活猪,还得有猪形象的各种文创产品,死了还得猪陪葬,手里都不能空着,必须攥着猪玉握。
古人认为,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新石器时代是以兽牙握在手中;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贝币;到了汉代,早期手握玉璜,后期则是猪玉握。

汉代 猪玉握

猪地位的衰落

盛极必衰。

到公元2年的汉朝,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据统计有6000多万人口,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富饶的河谷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土地都用于耕种,人们不能让猪自由觅食,所以把它们关在圈里。猪的角色转化成“垃圾处理器”,用来处理人类家庭的剩饭剩菜和其他废物。

随着人们对土地的耕种越来越密集,圈养猪的粪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干脆将茅房与猪圈合建,家猪的生存环境落到了谷底。

汉代 绿釉猪圈

被人类驯化的猪,已经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诸多恶名的产生。脏、懒、蠢笨,这些坏名声通通与猪挂钩。

“人彘”一词正是出自汉朝,意为像虐杀猪一样对待人。汉高祖的皇后吕雉,专门发明出来对付政治敌人戚夫人的残忍刑罚。

猪不仅地位降低,猪肉似乎也不招人待见了,看来吃了几千年猪肉的中原人连猪肉都吃腻了。跟随游牧民族一同“入侵”中原的羊,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羊取代猪肉称为第一肉类食物,“羊大为美”、“鱼羊之鲜”都是人们给其的溢美之词。

《国语·楚语下》“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 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猪的拯救者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终于,猪的救星来了,嘴里吟着《猪肉颂》,手上端着一碗东坡肉,他就是宋代著名“吃货”苏东坡。

东坡肉

每一个吃货都是快乐的,苏轼便是杰出代表。仕途不断失败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情趣,不仅在被贬的路上游山玩水、写诗作赋,还在俸禄减少、生活费拮据的情况下,发现了同样“失宠”的猪肉!

东坡肉,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对猪肉重新进行了价值发掘。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别以为网红、大V是今天才有的事,要知道苏子瞻可是宋朝头号大网红,自带流量杠杠滴。

苏粉儿们听说自己的爱豆吃起了猪肉,还为其作诗,纷纷效仿。一时间,猪肉的吸引力指数大幅提升。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运进汴梁城,消耗量之大令人咂舌。

《清明上河图》节选

宋朝,因为羊少依旧被封为肉食第一。但是,在当时的大辽,猪肉却是高大上的美食。究其原因,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难怪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人类就是改不了这臭毛病,对拥有的东西从不珍惜。

同时,北方女真人(后来的清朝统治阶级)对猪肉也是情有独钟,将其视为民族传统美食。如果说契丹人是蛮(游牧民族),那女真人就是夷(字形就是一个人在射箭),他们并不是游牧民族,而是生活在森林中,以渔猎、农耕、畜牧混合式的一种生活方式。

猪之逆袭

明朝,猪肉逐渐流行开来,重新出现在了皇家食谱中。《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但在民间,猪肉的价格高于牛羊肉,说明猪的饲养量依旧不及牛羊。

到了清朝,女真人崛起并统治了中国,猪肉才真正迎来了逆袭,再次成为肉食第一。

又一个文人吃货来了,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 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猪用最多, 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在他的介绍中,与猪肉相关的有43 道菜, 其中有红煨肉三法、白煨肉、油灼肉等。

猪肉在清朝也彻底成为皇宫的主要肉食。清朝皇室祭祀祖先时喜欢用猪肉,皇后住的坤宁宫的一大用处就是充当白水煮肉的砂锅居,这些白水煮猪肉在祭祖之后就被分给清朝的大内侍卫,一般人还吃不上。
清朝开始,中国人口开始大幅增涨,也为养猪提供了大环境。由于牛、羊需要放牧,圈养家猪优势突出。终于,千年后猪肉终于击败羊肉彻底大翻盘。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远远不够!属于猪肉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猪之奇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华夏大地百废待兴,亿万万民众嗷嗷待哺,大面积农田需要施肥...于是,毛爷爷说:“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



建国初期,猪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们的粪便,而它们的肉则是人们平日舍不得吃的一种奢侈品。事实上,猪将厨余垃圾和农业废料转化为肥料,用来生产中国人作为主食的谷物,这种能力让它们受到高度重视。”小型有机化肥厂“,主席在《关于养猪的一封信》中这样称呼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现代的猪只是一种“产肉机器”,猪肉生产是一项大产业。如今全球生猪存栏量为13亿头,其中一半在中国。

毛氏红烧肉

中国人吃掉了地球上一半的猪肉,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以及一批垂直整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综合企业。中国进口的大豆占国际大豆贸易的近70%(主要用于喂猪)。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更倾向于说猪是“小型肉类加工厂”。

现代化养猪场

9000千年来,猪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又一直在精神领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猪的驯化到饲养选育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地食用猪肉到将猪肉烹饪成美味佳肴,从用猪随葬到把猪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猪同行的历史进程中生产技能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风俗习惯在变化,文化知识在丰富。
猪,对中国人的贡献不可磨灭。


参考文献:徐旺生《中国养猪史》,罗运兵《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2017年中国养猪业发展报告》,《舌尖上的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