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炉夜话》经典哲理语录集锦:齐家治国,勤俭自立

 致虚守静666 2019-09-15

《围炉夜话》经典哲理语录集锦:齐家治国,勤俭自立

【原文】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意译】

一个普通的人在突然遭受灾难的打击后,一定能够重新振作、重整旗鼓,因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他产生警戒心与自励心。但是,如果是大户人家整个群体逐渐衰败,就难以指望会再重新振作起来,因为许多因循守旧的习性早已形成,想改变是很难的事情。

【解读】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贫门小户处贫困之中而思崛起,即使遭遇祸患,损失也小,总因“船小好掉头”,可再图发家。其实,“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要想家族兴盛不衰,就要明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立德治家,有忧患意识。

【原文】

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见大凶。

【意译】

奢侈挥霍足以使家道颓败,而吝啬小气也一样能使家道败落。因为奢侈浪费而败光家业,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预见;而因为斤斤计较而遭遇家道颓败,却常常是由于遭受了出乎意料的灾难。因为愚笨可以使事情失败,而太过精明能干亦足以使事情失败。由于愚笨而败坏事情,只是个小过失;而由于过分精明而造成事情败坏,那就很严重了。

【解读】

因为奢侈挥霍钱财散尽,最后导致穷途末路,衣食难以周全,此种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任性挥霍如果不能得到严格控制,就会造成恶果。

【原文】

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

【意译】

勤俭的生活能够培养一个人廉洁的品性,即使居住在竹篱围绕的茅屋里,也自然能感受到清新的趣味。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更能领悟天地间的道理,即使鸟儿啼叫,花开花落,也都是天地造化而成。能一生过快乐自在的生活,只不过是平凡人的福分;历尽艰难困苦的磨砺,才可能成就一个杰出伟大的人物。

【解读】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勤俭的人没有非分的欲望,不会被名利迷惑心智,即使过着简单的生活,也自得其乐。相反,那些沉迷于名利的人,极易在名利的引诱和驱使下失去正确的人生方向。

【原文】

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余广余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

【意译】

尧帝和舜帝都是古代的圣贤,他们的儿子丹朱和商均却是不肖的子孙;瞽和鲧都是愚昧的人,他们的儿子舜和禹却是极为贤明的圣人。如果按善人留给子孙德泽,恶人留给子孙祸患的道理来说,似乎讲不通。然而尧帝、舜帝的圣明,并不因后代的不贤而有所毁损;而瞽和鲧自身的愚昧和昏聩,也无法被舜、禹的贤能所掩盖,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自立自强。

【解读】

人生在世,贵在自立自强。祖上无德,只要自己奋斗不止,坚持不懈,也能成为圣贤之人。舜和禹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例,舜之父瞽叟品行恶劣,曾与妾及舜的弟弟联合起来谋害舜;禹之父鲧愚昧,不能有效治理水患。但舜和禹却奋发图强,成为后人心目中的贤人。

【原文】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意译】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高贵的地位,但是请问:一旦得到官位,应该如何推行政务,改善人民的生活?人人都希望自己很富有,但是是否想过,自己一旦腰缠万贯,要如何将这些钱用到有益之处?

【解读】

许多人发奋努力,只是奔着富贵显达的目标而去。一个对于官位梦寐以求的人,当他如愿时,不妨问他,得到了官位,你怎样施行政务,怎样行使手中的权力,怎样体恤百姓,怎样惠民利民。对于那些梦想着家财万贯的人,一旦拥有了财富,他如何利用他的钱财,是多做善事,还是吝啬自私?道德高尚的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品质卑劣的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心怀仁爱的人拥有了财富,救济贫困,解人之难,而低俗自私的人只会奢靡浪费,显示炫耀。可见,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权力与富贵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只有内心端正,才能在富贵显达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