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精神 | 静坐听雨无畏,无问西东求真

 齐家平国 2019-09-15

好玩的是,我周围朋友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一,但可以与他们的高考分数完美契合,越是学霸,越能对影片中传达的赤子之心泛起共鸣,痛哭指数随着高考分数呈线性相关状。

那么我按故事的时间顺序谈一下我对这四个故事的观感。

背景

无问西东是一道命题作文,是导演李芳芳为了庆贺清华百岁寿诞拍摄的贺岁片。“无问西东”也是出自清华的校歌中“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所以影片中四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清华大学的学子。电影也是以虽时代不同大多也未曾谋面,却相互影响的四位清华学子在人生道路上的决定与坚持来反映了泱泱名校清华“不计较得失,无所畏惧”的精神。

只问真实,无问西东

我想这部分应该是影片中思考量最大的一个故事了,是最富有哲思与启发性的一部分。

陈楚生饰演的学子吴岭澜考试成绩为国语和英语满分、理物不及格,学校将其转入文科。并于校长谈话。

校长梅贻琦看过成绩后,问他:如此天资,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他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踏实吗?

是的,是踏实的,但也是麻木的。

“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真正的真实是什么?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梅校长如此回应他。

这时,吴岭澜才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和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不久后的泰戈尔访华才真正将这把思想之火点燃。那天,群贤毕至,每个人都眼神清澈,颜色平和,静静的聆听一代文学泰斗阐述自己对“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去哪?”这个问题的思考。自此,吴岭澜才真正将自己思考这个问题时缠绕的羞耻感抹消,投身到思哲的洪流中。

原来,真实如此重要。

但在我看来,这件事比读书学习更重要。

它是人生的基础问题,也是终极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去哪?”

大学的第一使命,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去探寻真理,如何引导学子,觉醒自我意识。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这是大智慧,是书本上的知识比不了的。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与技能。而是让人拥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及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举手投足儒雅清俊,学富五车,祖上三代五将,受老仆指导自幼习武,只一个坐姿就是说不出的端然大气、赏心悦目。

为了保护心中的美好家园,这位文武双全、家境优渥的公子放弃相对安逸的校园生活,也放弃同学们艳羡的目光,违母命加入空军赴前线,不是为了幻想中的荣誉加身,而是天性中的的悲悯与担当。“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每次飞行任务结束都把攒下的馒头抛到孤儿群中,挽救了无数受饿儿童。当断腿的神父带领孩子高唱赞颂歌,悠悠歌声激荡空谷时,他与日军飞机正在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

“你的恩典,挂满天边,有心人看得见。”

(图中白色的袋子是带给受饥儿童的食物)

喜欢导演处理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光耀母亲拿起他的衣服皱眉“还可长一寸”,千里远行,随行携带的竟然还有质地不凡的毛线针与毛笔。喜欢气质雍容大气的她劝儿子请看功名利禄,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喜欢她对路过同学喊出的“谢谢阿姨”,也会放下手中所忙,认认真真用国语清晰地说“不谢”。喜欢她怀着丧子之痛仍不忘给报信军人送上一碗银耳莲子羹。这才是大家风范,不是那些杜撰出来的豪门小说中的贵族能比的。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

再次感叹,黄教主只要不演霸道总裁什么都好说。

黄晓明饰演的陈鹏用家国奉献之下的暖,托住了王敏佳的行将就木的心,让她活过来,让她活得有颜色有味道有希望。他在大漠黄沙里蹒跚前行,心里装着的是那个年代的信仰;而夜宿戈壁,不经意的微笑却暴露了心底柔软的思念。5年前的黄晓明,没有多少台词,却用微笑演出了不动声色的力量,那个动乱年代,给人安稳的爱情。

黄晓明表达的陈鹏,当真是那个年代里的一种老派的好。是那种融入年代的质感,青春校园里清澈的眼神,对待爱情的懵懂别扭,以及拉着心爱的姑娘疯狂奔跑。从青年到中年,他变了,似乎又什么都没变。羞于言说的陈鹏,最迷人的是微笑,最会说话的是眼睛。

年少时的笑容里不藏故事,喜欢的那么真挚。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中年后的笑容里,有岁月磨平的棱角,不变的却是赤子之心的思念。

最惊艳的是,故事后半段,陈鹏王敏佳二人台词越发的少起来,而却又在举手投足间清晰恰当表达出人物的心情,当一个演员脱离了过多的语言,去成就一个人物的岁月变迁,该是多么难得的感动呢?章子怡用她利落的裹头巾的动作里演绎着王敏佳的岁月静好,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人物的尊严。而黄晓明,在回乡的火车上,有个小朋友看到陈鹏掉头发,他摘下帽子,抹了一把斑秃的头顶,调皮眨眼睛,微笑着。他的微笑里,有喜悦,有温暖,有期盼,那是默默工作了数年,终于功成之后可以回家见见心爱的女子、亲切的乡人的激动与欣然。只一个笑容,就能轻易让人潸然泪下。

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同他的前辈不一样的,张果果所处的现代,愈发的不近人情。

他的物质条件是另外三个故事完全不能相比的,但是在便捷享受的高楼森林中,他的心底却因为深深的信任危机而惊恐不安。因为找广告的试点家庭救了家庭贫困的四胞胎后,旁人却向他警示小心这一家老小就此赖上你,以后就跟认了门亲戚似的多了一大家子拖油瓶。张果果心底也很明白,现代人的情感,就剩这么多了。

可他最后还是选择站在初心这边,不做别人眼中理算当然的事,选择做自己认为真实的事。

多年以后,张果果是否会被自己救的四胞胎无止境索取呢?会不会被这整个家庭拖得喘不过气?

他也许知道答案,但他不在乎。

他也知道现实是什么,可他就是要超越现实。

他就是要接过善与真实的火种,并以微弱的火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因为他是张果果,是清华百年结成的果。

相信、秉持、传承

那些说电影十分莫名奇妙的人,我想他们大概没有看懂这部影片的主题,它讲的是大学精神的建立和传承。

故事本身突出了四个时代的命题和特质:当代的冷漠与温情;60年代的背叛与坚守;抗战中的坚韧与牺牲;20年代的迷惘与找寻。

20年代的吴岭澜用一番话启发了沈光耀,抗战中的沈光耀用一袋袋馒头救了无数难民,其中就有孤儿陈鹏;60年代陈鹏送给李想八个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把对王敏佳的愧疚补偿给了张果果的父母;张果果在丛林社会中找回了自己内心的善。四个时代既独立成篇又互相勾连,传承的正是清华“无问西东”的精神内涵。

而另一些说这部电影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作”的差评,在我看来,不过在于三个字——

你不信。

你不信,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还会有人舍命救鸽子。

你不信,有人愿意丢掉荣华,丢掉高贵完美的人生,而甘愿跑到落后乡村,成为空中的一缕英魂。

你不信,有人宁可直面深渊、粉身碎骨,也不肯背叛理想,放弃坚守自己心中对的东西。

你不信,当全世界都在向一个众人唾弃的女孩扔石头时,会有男人非但不与她划清界限,还要她托底。

你不信,王敏佳仅拿着一个水壶和口粮,就敢来到大西北的戈壁滩寻找陈鹏的足迹。

你不信,因为你怕,你没勇气,你做不到。

但有些人,他们信。

何为“无问西东” ?

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