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荀子的治兵要诀

 金色年华554 2019-09-15

荀子的治兵要诀 来自闻古知新 07:04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公元前254年秋天,荀子回到了故乡赵国,当时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从楚国来访的临武君一起,出邯郸城门迎接了荀子。

在邯郸的大殿上,赵孝成王问道:“请问两位先生,治兵的要诀是什么呢?”

临武君首先回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也。”

听到临武君的话,一旁的荀子摇了摇头,说道:“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于壹民。”

赵孝成王不解地问道:“先生说的‘壹民’,是什么意思呢?”

“大王,所谓的壹民,就是要得民心啊。弓箭不协调,即便是后羿那样的精准射手也不能射中目标;马匹的配合不好,即便是造父那样的善于赶车的人,也不能把车赶到很远的地方去;如果百姓和君王离心离德,即便是汤武那样的圣君也不能打胜仗。所以,善于争取老百姓的人,才是真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呐。”

临武君不太同意荀子的观点,开口驳斥道:“荀老夫子,您讲这话有点不太妥当吧!用兵打仗所重视的是形势和条件,倚仗的是变化和欺诈,使对方没办法捉摸。当年孙武、吴起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荀子开口道:“您所说的是强霸的军队所采用的办法。人世间有比霸道更强大的,那就是仁义。仁义的军队上下一心,臣民与君王,上级与下级,就像子女与父亲,哥哥和弟弟一样。那些残暴的国君,百姓痛恨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人跟随他们呢?按照人情,谁会为他所厌恶的人去屠杀他喜欢的人呢?正如《诗经》上所说的,‘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赵孝成王听完荀子的一番话后,拍手称赞道:“夫子,说得好!”

先秦时代的兵家孙武、孙膑、吴起等所著的兵法,谈的大多是战略战术。而荀子所谈论的兵法,更像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军事政治学。荀子是第一个把儒家思想融入到军事理论中去的人。他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性质,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较之其他兵家理论更为关键和深刻的军事思想和原则。

荀子认为,“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暴虐,铲除祸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地盘,更不是为了称霸杀人。荀子说,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才憎恨那些害人的人。用兵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弘扬道义、驱逐邪恶。

荀子还说过:“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标准,是国家强盛固本的根本,是威望行于天下的大道。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不是精良的武器装备,不是坚固的防御工事,更不是神机妙算的战略战术,而是民心的向背。

按照荀子的描述,真正无敌于天下的部队应该是一支“人师”,即仁义之师。上至将军,下到士兵,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军纪严明而不滥杀无辜。这样的“人师”,走到哪里,就会把仁义和王道带到哪里,就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但是,在荀子看来,他所推崇的“人师”,无论是过去的春秋时代,还是当时的战国时代都从来没有出现过。

荀子的军事思想,被后人称为荀子兵法。虽然也探讨战略战术,但他更看重的是战争的必要性和战争的正义性。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殊为可贵,称得上是一股清流。

——  明天再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