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到付款99元”狂骗1200万?快递业顽疾和障眼法有哪些?

 曾经的银行老王 2019-09-15

快递诈骗也许大家都没有太在意,但是却已经成为一种诈骗的常见方式和方法,根源于快递业一直存在的顽疾,同时由于一些诈骗的障眼法的存在,让诈骗行为屡屡得手。

9.9包邮已经成为某品牌的标志。但是“货到付款99元”却已经成为一种诈骗的手段和方式。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让骗子得手,而且得手的还不在少数。

最近扬子晚报报道,南京警方破获一起以“货到付款99元”为手段,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涉案金额竟然高达1200万元的诈骗案件,专案民警远赴河南郑州抓获涉案嫌疑人13名,其中6人系某快递公司员工,从而揭开了这块由寄递业行业“顽疾”导致的犯罪“黑幕”。

99元一件也许你根本没有购买的商品,但是这个从天而降的商品在你交纳了99元以后,却可能觉得根本不值99元,在你准备退货时却发现根本无法找到人。很多人会觉得99元不算多,嫌太麻烦也就放弃了,骗子正是猜中了许多人的心理才屡屡得手,并且诈骗的规模越做越大。当然,受骗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那么,快递业有哪些顽疾成为快递诈骗的帮凶并导致人们受骗呢?

一是快递员和快递公司泄露和盗取客户的信息,从而为快递诈骗提供了可用的资源

信息社会的最大价值是客户信息和客户资源,作为快递行业最大的市场价值是客户信息。而恰恰是这些客户信息受到泄露而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上面的案例就有6名快递人员的参与,其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泄露和利用快递客户的信息,从而成为诈骗的目标和对象。这些客户信息是实施诈骗最主要的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刑事案件,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2016年8月26日,顺丰速运湖南分公司的一名员工被指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接受审判。自2015年8月开始,被告人宋仁宇将个人所拥有的登陆公司网络的权限以及相关账号密码提供给信息贩子,并收取了3.8万元费用。顺丰方面表示,从2013年至2016年,顺丰协调警方已抓获内外部信息类案件嫌疑人200余名。其它快递公司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快递单上的寄件人和收件人名称、电话号码以及购买的物品种类等多种信息,都是犯罪分子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

二是快递业务量的考核导致一些快递人员和网点对一些诈骗快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知道快递员是以快递单运送的多少计算业绩和收益的,同样的道理是,快递网点也是以快递的数量来计算快递的业绩和业务量的,并与网点的收益挂钩的。虽然我们知道有些快递员的收入并不低,甚至有的快递员月收入达到1万多元和2万元以上,但是快递员和快递网点由于业务量考核的压力,有的时候面对诈骗的快递单子仍然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还会进行合作。

上面的案例中诈骗之所以得逞和长期存在,快递员得到好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据办案民警介绍,今年6月份,刘某、卫某、骆某仅从所在快递公司就获得与发件量挂钩的绩效工资人均超5万元。

同样,快递公司的分部面对诈骗快递由于可以增加快递业务量而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据介绍,该快递公司在全国有很多分部,每个分部在发件量上都有竞争。为了在绩效排名中拔得头筹,各分部都会使出浑身解数,面对一些不合规的快递单子甚至面对一些诈骗的快递单子也不会制止,在整个诈骗过程中,该快递公司3位部门经理都对这一快递诈骗犯罪行为进行了包庇纵容。

三是对泄露客户信息的打击力度不够,往往起不到惩罚的效果和震慑威力,下一步会加大打击力度

多年来,关于快递员和快递公司泄露用户信息的犯罪打击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打击的效果并不显著,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一些信息泄露犯罪行为发现困难,导致一些快递员和快递公司从中获利而没有受到惩罚,上面的案例中如果不是南京市民刘大妈的较真报警,也不会揭开这个诈骗的黑幕;同样如果不是接到报警民警对这事件敏锐地感到精准的个人信息、小额普遍撒网、货值不对等的商品完全符合网络犯罪的新型诈骗犯罪,这一案件可能也就不了了之。而现实中很多这样的案件也都那么不了了之地过去了。

二是刑事处罚威慑力度难以达到震慑。目前对泄露快递用户信息进行诈骗的快递人员,只是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对一些人怀有侥幸心理。

当然,在严厉打击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进一步扩大惩罚的力度。中国国家发改委2019年8月1日发布了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关于加强和规范运输物流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未来如果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出现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人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行为,将有可能被列入信用“黑名单”。

希望信用惩戒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信息行业的管理和物流行业客户信息的管理,更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同时更应该严厉打击各种诈骗活动。

作者:麒鉴,专注于财经金融热点分析评论,本文作者原创,严禁抄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