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后,如果疼了怎么办?

 麻醉MG 2022-10-09 发布于山东

以前曾经流传一句话——疼痛是老天送个人类的礼物:因为有了疼痛,人类可以及时躲避伤害性刺激,避免更大的伤害。现代医学对疼痛的定义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医学上,疼痛并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相反的,因为手术疼痛,会带来对人体非常不利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常常表现为:

1.局麻手术中,如果局麻药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会有一些疼痛或者不适,会产生不愉快的记忆;

2.全麻手术中,虽然病人的大脑没有了疼痛感知,但躯体上会有一些表现:如血压高、心率快等。而这些变化势必将增加心肌氧耗,如果病人的心脏不好,也有可能因此诱发心脏事件。

3.术中及术后,糖代谢异常及血糖升高。尤其是糖尿病病人,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切口的愈合速度,也有可能因血糖紊乱增加住院天数或者发生酸中毒事件。

正因为消除疼痛对疾病治疗非常重要,麻醉医生在手术中时刻关注病人的镇痛效果。有研究表明,最佳的镇痛程度将加速术后恢复速度。近年来,逐渐普及的ERAS(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禁要问:手术后的恢复速度与镇痛有关吗?

确实是这样的,前面讲到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会影响术后的恢复。相反的,过度镇痛对术后恢复也是不利的。比如,手术中或者术后应用了大量的阿片类镇痛药,反复使用阿片类物质将引起机体耐受成瘾,阿片类物质的成瘾的症状包括渴求、焦虑、心境恶劣、打哈欠、出汗、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恶心或呕吐、腹泻、痛性痉挛、肌肉疼痛、发热和失眠等,病人的肠道功能将会恢复延迟。而肠道功能及早恢复,将会及时恢复人体的能量吸收,避免营养不良。

因此,针对术后的疼要科学处理、找到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在哪里?麻醉医生认为:术后轻度的疼痛,只要它不影响休息、不影响咳嗽排痰、不影响下地行走等,就是可以忍受的。

正常情况下,麻醉医生会根据病人本身情况、手术大小及麻醉方式为病人选择适合的镇痛方式。如,病人的麻醉方式为椎管内麻醉(俗称的“半身麻醉”),麻醉医生很有可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病人选择椎管内镇痛的方式。此方式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对全身影响小的优点,非常适合前面提到的快速康复理念。

但是,由于几乎所有医院都处于缺乏麻醉医生的状态,麻醉医生只能将主要精力用在手术麻醉上,对于术后镇痛很难做到个个兼顾。因此一旦有疼痛,先联系主治医生,主治医生会根据情况为病人使用一些止疼药物。如果是手术后剧烈的急性疼痛,也可以联系麻醉医生采取相应的镇痛方案。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