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札记】陈平的“态度”

 江山携手 2019-09-15

陈平的“态度”,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应有的态度。陈平投奔刘邦后,很快受到了刘邦的赏识并得到重用,刘邦手下的那些“老班底”们,像资历较深的周勃和灌婴等大臣看不惯了,心生嫉妒,于是在刘邦面前造陈平的谣儿,说他“盗其嫂”,也就是作风有问题,说的有鼻子有眼,跟真的似的。

  年轻时的陈平家境贫困,非常喜欢读书。他哥哥陈伯感到弟弟有出息,家里的活计便一个人揽了过来,以便陈平能集中精力随老师学习。没想到,哥哥的举止惹得嫂子不高兴了,不免发起了牢骚:“有这样一个只吃饭不做事的小叔子,不如没有!”叔嫂关系弄的挺紧张。哥哥陈伯一气之下把老婆休了,这可能就为陈平“盗其嫂”的流言埋下了伏笔。其实,这是十足的中伤。陈平的嫂子被休前,陈平个头长的挺高,却正当少年;嫂子被休后陈平才长大娶妻,而且是当地一个富人家的孙女主动嫁给的他,富人在其孙女出嫁时说过这样一句叮嘱的话:“事嫂如母”。也就是说,陈平结婚时,哥哥陈伯已经“梅开二度”又娶了一个老婆,否则,富人不可能说出 “事嫂如母”的话,从这句话也不难体会,陈平的这一个嫂子应该是一个很贤惠的人。

  但面对这样带“色儿”的流言蜚语,往往越描越黑。陈平在这个问题上没说一句辩白的话,这正是陈平的聪明。清人吴见思这样评价他:“大丈夫磊落胸襟,原无芥蒂,何必与小人争口,作龌龊廉谨哉!”道出了陈平的聪明。

  用“作风问题”没整倒陈平,有人又到刘邦那告陈平是个“反复乱臣”、“受诸将金”,就是说陈平对主人不能尽忠,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而且还不能廉洁奉公,背着刘邦拉帮结伙、搞小山头,同样说的有鼻子有眼:“陈平投奔魏国不见容,而逃亡归属楚国,后来不合意,又从楚国逃亡来归顺汉王。接受诸将的黄金,给多的就得到好职位、给少的就得到坏职位。陈平实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这一条罪状可大了。如果说好点色,情有可原,但“忠、义”乃立身之本,背叛主人,另立山头,无疑大逆不道,背上这样的“黑锅”,还能在仕途上混吗?这是一个涉及到是属于“弃暗投明”还是属于“三心二意”的原则问题,对此,陈平及时给予了驳斥。他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去侍奉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他任用的不是项家的人就是妻子的兄弟,虽是奇谋之士不能用,于是我离开项王。我是裸逃出来的,没有金钱可用,不受金没法生活。假如我的计划真有可采纳的,请大王任用我,如果没有值得采纳的,诸将送给我的黄金还在,我把它交公,请求大王准许我带着这把骨头回去。”

  你看这话说的,不软不硬、不卑不亢,既向刘邦讲清了事情的真相,也给那些造谣中伤的人以有力的回击。在这个问题上,陈平的态度显然是:小事闭只眼、大事不糊涂,原则问题不让步、不妥协。

  惠帝死后,吕太后想立吕家的人为王,征求意见时,时任右丞相的王陵不同意,可陈平却打马虎眼,装老好人。王陵对陈平提出批评,指责他辜负了刘氏的厚恩,竟然和吕氏沆瀣一气,痛斥陈平:“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然而,陈平的忍辱负重谁能理解呢?司马迁说“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一个“伪”字,道出了陈平和吕氏“同流合污”的用心:陈平是在以退为进,避吕氏的锋芒,用司马迁的话说是“脱身于其中”,也就是行韬晦之计,等待“灭吕兴刘”机会。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面对王陵的批评和很多不理解他的流言蜚语,陈平的沉默绝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相信事实终会说明一切、证明一切,一切的误解甚至谩骂,都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司马迁评价陈平:“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太史公的这句话,是对陈平最好的盖棺定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