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独曾国藩:遭受五次耻辱之后的大彻大悟(上)

 chuncuiaz 2019-09-15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在历代官员心目中地位很高,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受大家欢迎呢,我觉得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1. 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做事一步一个脚印;
2. 识人用人很有一套,赏罚分明有家国情怀;
3. 外圆内方门生遍布天下,有盖世之功但急流勇退。
可以说,曾国藩以一己之力,为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又续上了几十年的命,但你可曾知道,这个被世人誉为圣人的曾国藩曾经也是一个愣头青,胸怀天下但苦于报国无门,直到在官场被碰得头破血流,回到老家湖南组建湘军,投笔从戎,几经波折险些命丧黄泉,直到大彻大悟后才平定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用柴静的一句话说就是: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让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样知耻而后勇,一步一步最终到达了圣人的高度。
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评
曾国藩的天资并不好,这一点可以从他考了5次秀才都没中可以看出,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个多次复读生。
一般人如果够聪明,想考个985或者211大学,一般复读个1到2年也就考上了,可曾国藩考了5次都没考上,也许是老爸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或许是他自己学习方法不得当,总之,在第6次参加完秀才考试后,他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结果等分数下来的时候,被当时的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当众发布公告,斥责他“文理太浅”,只能以“佾生”注册——相当于半个秀才,因为考秀才需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获得“佾生”后,下次只需要参加一次院试就能成为秀才。
曾国藩自尊心这么强的人哪受得了这个,他回到家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来年不考上誓不罢休。没想到这次刺激还真激发了他的潜能,感觉一下子开窍了,来年第7次考试终于中了秀才,紧接着又中了举人、进士,还进了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一下子成了皇帝身边的人,从此飞黄腾达了。
画图太丑遭到同事讥笑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以后,可以说官运十分亨通,十年升了7级,从一个小小的进士成为了副部级官员,这在整个道光年间是十分罕见的。
刚开始进入副部级官员行列的时候,曾国藩内心是兴奋的,在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中这种喜悦和自负的神态也是溢于言表的。可没过多久,他却仿佛变了个人似的,一下子消沉起来。
在给好朋友刘蓉的信中他写道:别看我现在好像身居高位,可感觉只是一个摆设,整天混日子,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在给家里人的信中他说:我现在工作极其乏味,内心很苦闷,每天都想一醉方休,如果你们几个弟弟混得好的话,我连官都不想当了,想回家服侍父母,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副部级领导职位啊,多少人一辈子都当不上,怎么他就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原来是道光年间的政治环境压得曾国藩喘不过气来。
道光年间的大清王朝仿佛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者,步履蹒跚。外部鸦片战争让整个国家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渗透到了帝国的每一个细胞,五脏六腑都腐烂了,并且一场翻天覆地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可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庙堂之上的各位官员却好像这些都和自己毫无关系,该吃吃,该喝喝,该贪贪。
道光皇帝倒是蛮勤俭节约的,可辅佐他们的大臣们,却都是多磕头,少说话,虽然山雨欲来风满楼,满朝却昏昏欲睡,整个大清王朝的官员们仿佛同坐一辆破旧车里的乘客,眼看破车就要坠入深渊,可大家都噤口不言,仿佛置身事外。
曾国藩早就遇见到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但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小,不知情的人以为副部长是个很大的官,可当上以后才知道,你说话根本没人理你,更别提什么想要登高一呼,推动大清王朝改革了。
所以在这种风气下,曾国藩内心是极其苦闷的。
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去世,年仅二十岁的咸丰皇帝登基。新人新气象,咸丰皇帝一上台就罢黜了老奸巨猾的大学士、军机大臣穆彰阿,让曾国藩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
曾国藩随后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对当时的官场风气,官员通病进行了详细的批评,同时建议咸丰进行“日讲”,加强学习,以身作则来扭转官场的泄沓之风,同时提拔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官员。
咸丰很高兴,让曾国藩好好准备日讲的内容,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后,同时画了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不过因为他不善于画图,这张图画的实在是难看。
这张图在高级官员中传阅后,大家纷纷讥笑他,就这种画图水平,还冒充什么圣人门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虽然这张图画的不好是事实,但大家早就对这个湖南坐着直升机上来的愣头青忍了一肚子火了——就我们醉,你醒着?就你忠心耿耿,我们都是废物?你为了在皇上那博一个好名声,把我们都一竿子打倒?天塌下来,大家一起死,你怕什么?
这个笑话很快传遍了京城,大家看到他后“目笑存之”,令曾国藩无地自容。
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批评皇帝
因为图画得难看传为京城笑料后,曾国藩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激起了与整个官僚体制战斗的决心,只要皇帝支持他就行。可随后皇帝的表现也让曾国藩大跌眼镜,成为他抨击的对象。
咸丰即位后的三把火点燃了压抑在曾国藩心中多年的郁闷。曾国藩趁热打铁,给皇帝上了多道奏折,鼓励皇帝大刀阔斧,进行彻底改革,这些奏折都是曾国藩输心剖胆、殚精竭虑的产物,本来以为皇帝会振作有为,好好采纳他的建议。
可没想到咸丰心胸狭窄、气质庸弱,完全谈不上雄才大略,他对如何驾驭整个国家根本没有定下来的见解,这些奏折他随便翻翻后,就被扔进了废纸篓,没了下文。
曾国藩大失所望,觉得自己太天真了,想到这里,内心非常愤懑。曾国藩同时也非常着急,因为国内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不稳定了,太平军已经席卷了广西,面对叛军,咸丰像个没头苍蝇,指挥混乱,布置失措。
曾国藩内心越来越焦虑,他认为,想要拯救大清,只有敲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一向以谨慎闻名的他干了件晚清官场非常罕见的事情——直接批评皇上。
他在给皇上的奏折《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直接指出咸丰的三个缺点:
1. 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2. 鼓励大家进言献策,却没有一条落实,只是为了博得纳谏的美名;
3. 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曾国藩希望通过这道折子,给皇上来个当头棒喝,从而幡然醒悟,改弦易辙,同时通过自己的带动作用,在朝廷中引发直言的风潮。
可这个想法还是很天真。清朝不是明朝,明朝大家可以冒死给皇上进言,并且可以和皇上嬉笑怒骂,那是因为皇帝真心纳谏。清朝首先等级森严,体制威严,很少有人敢直接当面批评皇帝,并且清朝是满人的天下,你曾国藩一个汉人,到底想干啥?
年轻气盛却又内心敏感的咸丰看到这道折子后,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想立刻把曾国藩抓起来,要不是祁隽藻、季昌芝等几个大学士苦苦求情,估计曾国藩早就下狱了。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咸丰假惺惺的夸了曾国藩几句,又下了篇上谕,一条一条为自己辩解,针锋相对的驳回了曾国藩的指责。
在这之后,曾国藩还是不断上折建议改革,但最多就事论事,不敢再有这样的激憨之言了。
被京师权贵唾骂
曾国藩还因刚正不阿,与两名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结了仇。
一名大员是琦善,琦善出身贵族,二十岁就当了河南巡抚,一度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但因鸦片战争一事被道光皇帝“革职锁拿,查抄家产”,但不久又被重新起用,任陕甘总督,咸丰皇帝即位后,有人参奏他在陕甘总督任内滥杀无辜,皇帝将他革职交给刑部审讯。
虽然获罪,但因为人缘好,会审人员只找一些很小的问题来让他回答,实际上是为他开脱罪责。
刑部尚书恒春甚至准备把举报他的几个人一起当罪犯抓过来,和琦善一起审问,这显然是违法大清律例的,但满朝文武无人吱声,只有当时兼刑部侍郎的曾国藩拍案而起。
曾国藩说,琦善虽然是朝廷重臣,但既然奉旨查办他的罪行,就应该按罪犯对待他,举报他的官员虽然级别不高,但也是朝廷命官,怎么能当做罪犯一起审问,如果以后都这样,谁还敢举报,并且皇帝只是说了让审讯琦善,并没有说审讯这几个人,你们想要审可以,必须先请示皇帝。
在曾国藩的据理力争下,刑部尚书取消了这个动议,慑于曾国藩的刚直,咸丰二年,琦善被革职,发往吉林效力赎罪。
另一名大员是塞尚阿,咸丰二年出,塞尚阿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过程中调度不力,久而无功被讨论处理,当时很多人替他求情,只有曾国藩“以军务关系重大,议处罪民宜从重者,不当比照成例。”
但讨论过后还是决定从宽处理塞尚阿,曾国藩不服,“会议罢后,公专摺奏请从严议处”,塞尚阿因此最终被革职。
本来曾国藩在京城官员中人缘挺好的,但因为这两次挑战大员,让他的人际关系网出现了巨大破洞,因为这两人都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这样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了朝中的异类,案子审完后,很多人与曾国藩拉开了距离,与他不在来往,这两年曾国藩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对象。
在北京的最后一段日子,曾国藩动辄得咎,精神上十分痛苦,越来越想念家乡。
咸丰二年六月,他终于得到了江西乡试正考官的外差,得以逃离这让他失望厌恶的京城,不了刚走到安徽太和县,接到了母亲去世的讣闻,当即回家奔丧,结束了他十四年的京官生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