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堑壕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挑燈看劍r7wtm5 2019-09-15

世界上有矛之后就有了盾,有进攻就会有防御。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在战争实践中,人们用生命代价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进攻和防御办法,其中堑壕的发明最具有代表性。

古代的时候,由于作战工具原始,部队的机动性不高,战争进度慢,防守都是借助天然屏障(峡谷、隘口、河流等)或者借助城墙抵御敌方进攻。到了近代,战争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热兵器的使用让军队的火力更猛烈,覆盖范围更大。攻防战无法局限于有险可守的地形和城墙,军队需要新的防御手段。因此,堑壕应运而生。

初期的堑壕也许来自战士对偶然藏身一个低洼地的灵感,当时的战斗激烈程度也不是那么强。所以,初期的堑壕非常简单,也就是就地挖个坑或者挖条沟来保护自己,躲避对方直射过来的枪弹,并可以射击敌人。

早期的士兵只会在地上挖一个坑用来保护自己,专业术语叫做“散兵坑”,后来逐渐将散兵坑挖通,链接成壕沟,成为早期的战壕。

但任何发明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热兵器的越发强大,战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火力越来越猛,堑壕的长度、深度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强烈度战争,其破坏程度和战场伤亡甚至超过了二战,先后有6500万人卷入战争,死亡人数更是超过1000万。

由于很多新式武器在一战中应用,因此一战不同于过去的欧洲战争,诞生了很多新战法,其中以堑壕战最有代表性。

(一战航拍,左侧为德军战壕,右侧为英军战壕)


一战时期的堑壕,跟传统的战壕已不能同日而语。其堑壕规模大、功能全,已经变成了组合式堑壕。在一战中大规模的防御战中,堑壕战成为主要的战争形式。

这种组合式堑壕跟初期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长度增加,在一战西线,最长的堑壕足足长达300英里,里面往往隐藏无数部队。几百万士兵用各种工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挖出了一条规模超大的地下长城。这样的超级堑壕,远不是战场指挥官临时命令挖掘的战壕可比。

其次,一战的堑壕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堑壕也再不是一条直线,变成了各种曲线。聪明的德国人把堑壕设计成了“s”状,而英军的堑壕多为“z”形。这样非但可以抵御敌方炮火,防止一枚炮弹消灭太多士兵,也可以在敌人冲到堑壕时,阻挡对方的射击时视野,给自己赢得转移或者反击的时间,争取主动权。

最后一个特点是结构复杂。一战堑壕大多分成三部分——前线堑壕用于作战,有瞭望口、机枪阵地、狙击口,分工明确。

第二部分堑壕属于中枢部分。主要用来士兵撤退、前方增援和兵员补充,还是用于伤员救护的紧急通道。

第三部分堑壕属于指挥和后勤保障部分。有指挥部,通讯排,炊事班和医疗队。堑壕两面还用木头或者沙袋加固,以防敌军炮火射击引起震动,或者进下雨降水后坍塌。

有的堑壕和防空洞连接,在这些深达几十英尺的防空洞里,吃的、用的、住的应有尽有,满足士兵的吃喝拉撒。战斗间隙,有的的士兵甚至在里面打扑克,下象棋。

但战时堑壕远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好玩。在绝大部分时间,双方战士们都是蜷缩在潮湿的堑壕里,一整天都不能动弹一步。遇到降雨,士兵更要在泥浆中蹲着,忍受着蚊虫和跳蚤叮咬。由于环境差,卫生条件不好,老鼠肆虐,瘟疫流行,拉肚子更是司空见惯。

到了冬季就更难熬,欧洲的冬季比较寒冷,寒流和风暴考验着每一个战士。遇到战争僵持的时候, 因为怕敌人发现,死去的士兵尸体无法掩埋,裸露在那里堆积如山,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据统计,一战中堑壕中死于疾病的士兵,占到战争伤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用来保护士兵的堑壕,在战争中俨然成了巨大的坟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