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必读】对谈:家庭教育践行中的四个关键点

 老沔城人 2019-09-16




 





【父母必读】


对谈:家庭教育践行中的四个关键点

作者:张文质



    【对谈关键项】

    1.“放养型”是个伪命题

    2.“一年级要养成好习惯”的说法需要修正

    3.新生开学,为什么有的哭,有的适应很快

    4.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要交给父母,而不是“带的人”

    家  长:我的孩子上四年级,属于放养型的。我觉得我跟孩子沟通是没有什么障碍的。可是,我还是会羡慕像您一样,能把孩子培养成博士或者更高层次的人才的父母。我们觉得这种未来的路,真的是好长好崎岖。您可以跟我分享一下您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心得吗?

    张文质:你刚才问的问题里面,至少我对其中两个问题会很敏感,一个是“四年级”,一个是“放养型”的。先说放养型,它实际上是一个标签,一个伪命题,我认为,孩子的成长没有所谓“放养型”的。

    家  长:这个怎么说呢?

    张文质:比如说,“放养型”的概念界定,是不是说父母都不在场,让孩子随便成长?

    家长:不是,是说相对没有给孩子那么多的限制。

    张文质:嗯,这其实就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孩子成长过程中——在13岁之前,父母真的不要相信什么放养型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交给一些托管机构,或者交给其他人,这完全不行的。实际上我们说用放养型的方式管孩子,可能想得更多的是不要给孩子过多约束。

    家  长: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张文质:但是即便是父母这样认为,这句话还是需要去辩证思考:怎么个“放养”法?什么时候不要给他过多约束?什么时候要让他有规则意识?



    所谓“放养”,其实不然

    家  长:我觉得这也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问题,很多人是照着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所谓的专家理念去带孩子,但可能理解不了深层次的东西。

    张文质:嗯,是的,现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很多理念都是支离破碎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在家庭教育里面,有时候好的“事实”不等于是有好的“理念”。因为事实都是跟具体的孩子有关系的,比如说有一些父母说,“我的孩子我从来不管他的作业,但孩子作业做得非常好。”

    家  长:我就无比羡慕这样的父母。

    张文质:但我必须说有些孩子是天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的,包括在理解力、次序感、解答问题的速度上,他是有天生优势的。所以他父母可以说:我都不管,他就能做得很好。但是这不等于是他父母的教育理念好促成的结果,不等于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总结出具体的道理。

    要谈起具体的道理,我们要还原到孩子成长的更真实的那一部分去:所有的孩子都是需要督促的,都是需要父母管教的;所有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都是需要父母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善的。如果缺了这些环节的话,孩子养成了不好的学习、生活,包括跟人交往的习惯,你要改变他,太难了。



    家  长:对!对我来说,第一个就是要改变孩子的习惯,如果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要去改变的话,真的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很多人说,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要给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那些习惯,如果一年级刚开始入学的时候没有养成,你后面再去改变它,真的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张文质:我还是要不断地纠正你的表述。其实,孩子的好习惯不是在一年级养成的,而是一生下来就要培养的。

    德国的一个教育家卡尔·威特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朋友生了孩子,去请教他说:我现在教育孩子会不会太晚?卡尔·威特就问他,你孩子多大了?朋友说,我孩子出生三天了。卡尔·威特说,已经晚了两天了。

    也就是说,从孩子出生开始,某一些习惯就需要培养了。当然,孩子小时候有小时候的习惯,大了以后慢慢会有另外的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好习惯是在六岁之前培养的,而六岁之前的这些习惯培养,主要跟妈妈有关系。

    家  长:这个我认同,孩子的习惯跟带的人有关系。

    张文质:我强调的是“妈妈”,而不是如你所说“带的人”。如果你交给爷爷奶奶、交给外公外婆——我不是说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不行,因为他们也是从做爸爸妈妈妈过来的。但是一个人到了45岁以后,他就很难担负起严格、细致、耐心地管教孩子的责任。



    家  长:为什么呢?那个时候不管是经验、责任感,还有对人生的领悟又更深了,为什么会做的更不好了?

    张文质:领悟是更深了,但是心肠更柔软了——重点在心肠更柔软了。他很难再用哪怕一点严格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家  长:所以,才会有隔代亲。

    张文质:隔代亲,是一种情感方面的描述,可它和隔代教育的特点还是有区别的。就是祖辈会因为心肠柔软,就没有原则了。但是表现出来恰恰是孩子“最喜欢外公外婆”了,“最喜欢爷爷奶奶”了,一听说去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家,就高兴得不得了,还有就是爸爸妈妈一批评他们,就想到躲到长辈的后面。

    家  长:对,本能的躲进去,然后还能得到好处。



    一个家庭的成功,是孩子身心健康,阳光快乐

    张文质:我们要回过头来说说父母如何管教孩子。很多人认为(也是这么做的)第一责任是母亲,其实,父亲跟母亲是同样重要的责任人。不能把父亲说成第二责任人,而是把母亲放在第一位——父亲站在母亲的背后之类。

    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依恋。你从新生入园入学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孩子上学的几天就是在上演一部大戏,《孩子上学记》,有些孩子上幼儿园能哭一个月,上小学时也是哭得一塌糊涂。父母就对孩子有怨言,觉得很丢面子。其实,父母要反省,为什么很多孩子都是高高兴兴上学去,开心愉悦回家来,就你的孩子会哭成这样?实际上哭的孩子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最严重的,是他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里,所以,他要迎接新生活,就会对有挑战的学习方式、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朋友,惊慌失措,对学校充满恐惧。

    第二种,这个孩子有一些必要的能力,从小没有培养——也就是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跟人交往的最基本的能力,他都没有。所以他有一种他说不出来、但是真实存在的恐慌。因为在家里一直都是都是别人替他做,现在要自己做,无从下手,茫然无措,因而心生恐惧与抗拒。

    第三种,是在孩子要上学前,我们对他的入学铺垫很少。我们对学校的描述,需要帮孩子做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身体准备、生活习惯的准备,都太少。所以孩子心理建设做得不够,对学校感到畏惧。



    正常的管教,就是在孩子六岁之前,父母做到陪伴他。陪伴最重要的意义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产生有安全感的依恋。这对孩子长大以后的心理、能力等的形成,非常重要。有安全感,他走出家门以后,跟人交往就会有信心,遇到各种困难或者挑战的时候,自己会想办法,不会惊慌失措。


    (来源:张文质家庭教育)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