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模鼎盛,备受朝廷重视!原来马驹桥曾经还有这么辉煌的历史~

 krws 2019-09-16

马驹桥是个古村镇

对于其成村成镇何许年代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

没有明确的论述

现根据一些分散零星资料

经整理分析

仅作如下粗浅推论


地处繁华腹地居者甚众

《通鉴地理通释》:“舆地广记云: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又封召公于北燕。或曰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绝,成王更封召公睾于蓟,为燕”。燕蓟古城是北京湾地区最早的城市。据史学家考证,燕之最早的都城在今天的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蓟之都城在今北京以广安门为中心的一带地区。“燕者已绝”后,燕将都城迁于蓟。

元代马驹桥

《盐铁论﹒通有篇》大夫云:“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蓟城已是闻名于天下“富冠海内”的商业都会了。

现代凉水河

《周礼》注有云:“去国百里为郊,郊外为之野”。“国”者,天子都城为“国”,诸侯国的都城亦为“国”。马驹桥地区距燕之都城的蓟,仅为四五十里,为蓟百里之郊的近郊。又有凉水河(即古之“桑干河”、“小浑河”、“无定河”)饶通船、灌溉之利,自然会有或农、或猎、或渔之定居者。

多年来,相继发现仅距马驹桥主街五六百米的周边地区,分布着自汉晋以来至元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墓不下几百座之多,其中不少古墓毁坏严重。这些古墓除汉族之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


2003年,北京文物考古部门,在刚刚划入亦庄开发区的原马驹桥镇所辖凉水河北岸的北五村一带地域勘察发掘古墓,更印证了这一点。

自南北朝到五代期间,北方地区战乱不已。其间,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于蓟建立政权。此间,有契丹、突厥、奚、室伟、靺鞨[mò hé]、丁令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当地汉人杂居、融合,当时的马驹桥地区正处于此间,定居者甚众。

名称起源众说纷纭

《京畿丛书﹒通州卷》载: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征召百余万之伕众(伕[fū],同“夫”,一般指出苦力的人),开凿永济渠,即北运河,南始黄河北岸,北达涿郡(今北京)。永济渠最北端与桑干河(今凉水河)相衔接,西北行至涿郡。马驹桥正是永济渠要津(渡口)。其书又载:那时马驹桥地区地域宽广,多为水域,水草丰美,是处天然大牧场。

当时的朝廷便于此处放养大量军马,并且为了便于管理,对公马、种马、仔马(幼驹)分开进行牧养。马驹桥地区是放牧仔马的牧场,于是管理放牧的军民,以及当地原有的定居者聚居一起,形成村落。

因这里是放养马驹的牧场,村落里的居民又多是从事放牧的军人,于是村名为“马驹里”(“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村依凉水河,虽有行船灌溉饮用之利,却对南北往来造成阻隔。于是便于河上建起木桥,桥名“马驹里桥”,以后又被简称“马驹桥”,至此村与桥同名。

也有民间传说,“马驹桥”之名是由于这里逐渐形成繁华的集镇,闻名遐迩,其间有个马驹市场尤为繁华热闹。

那时,中原汉人耕种农活所需马匹,多是北方地区过来的蒙古马,但这些马自幼生长在蒙古,没干过中原耕作的农活,需要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如果买成年马,训练学农活,非常困难。又费草又费料,也干不了活,实在不合算。于是便买马驹训练干活,既划算又省力。就这样,这里便形成一处极具规模的马驹市场,于是这里便被叫做“马驹里”、“马驹桥”了。

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尚有可信之处,但下面两种坊间传闻则实属笑谈了。

一种说法是:马驹桥的大石桥修成完工后,要举行“贺桥”(竣工典礼)以后,才能过车过人。在这尚未“贺桥”时,来了个红脸大汉,骑着一匹红马,就要过桥。受到有关人员阻拦,这个红脸大汉不听阻拦,强行通过。当走到桥正中央时,他所骑的红马却生下一匹小红马驹,于是这桥便名为“红人马驹桥”了。

还有一种说法,大石桥建成后,每天夜里总有一匹小金马驹便从桥洞里出来,到河边喝水,到河堤上吃青草。于是人们便把这桥叫做“马驹桥”了。还说这个小马驹后来被南蛮子用“锁金草”给憋走了。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是人们在茶余饭后,说闲话聊闲天时编造出来的故事、笑话而已。如“红人马驹桥”更是让人发笑。

明朝时,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七年(1463)发帑银(帑[tǎng],帑银,指国库的银子),敕建马驹桥大石桥。桥成,英宗御赐桥名“弘仁”。含义“弘扬仁义”。“红人”与“弘仁”,二者虽字音相同,其含义却是天南地北,相距甚远。它还把远在一千四百多年的隋唐时就已有“马驹里”、“马驹桥”的名字,却说成是只有六百多年的明代时,才有的名字。就是说把马驹桥历史削砍去八百多年,这实在是对马驹桥历史不严肃、不尊重的贬谪、亵渎之谈。

备受朝廷重视的重镇大镇


马驹桥主街中部有一古老四眼井,居民、商号、旅客皆饮此井水,早年掏井时,(掏井,就是每隔二、三年要将井底污泥、杂物清除一次,以使井水清净)常有掏出辽代条纹残砖,由此可以断定,此四眼井为辽时所建。井筒“下大上小”呈翁形,井口直径约近二米,三块条石为盖,凿四眼。可使四人同时打水,水质甘冽,专供食用。井位街中专供食用,井大四眼,说明居者极众。可以推断,辽代建井时,应该是鼎盛的大集镇的规模了。

四眼井

马驹桥东门外,原有古刹崇觉寺,金时称崇教院,始建年代不详。寺内有明正统十三年(明英宗朱祁镇)《重建崇觉禅寺记》碑一通,撰文书丹为明英宗朝之重臣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译为:来自浙江永嘉的黄养正用红笔书写撰文,他时任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兼值守文渊阁)。

寺中大住持甄氏为奉敕国戒宗师兼潭柘龙泉寺禅师。英宗并“赐金其寺”。由此可见,此寺规格之高,其始建应为辽时。紧依马驹桥之马村(清代成村)边有一株古槐(此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枯死)。主径直径近二米,其地原是辽代一古寺,就是说马驹桥早在辽金时已有多处古寺。这又是马驹桥在当时已是受朝廷重视的大镇、重镇的一个佐证。可堪比当时北宋开封近郊的朱仙镇了。

《通县志要》中关于崇觉寺记载

一九九二年,与马驹桥街巷通连的大葛庄村,修整街道时,出土北宋崇宁大观铜币一缸。称重竟有一百四十多斤,实为一笔巨款重金。当时马驹桥地处北方,为辽国境内,而崇宁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1101年至1110年)。

宋地巨商大贾,迢迢千里,山隔水阻,闯关抢隘,越国跨界,携带如此巨款,从宋地来到辽国的马驹桥,进行贸易,不知什么原因,将巨款埋藏于此。由此可见,当时马驹桥市场之大、辐射之广了。

金崇教院都纲大德塔幢

那时马驹桥发展成集镇,并非独此一家。其南仅十几里的今之大兴区的大回城村,村北尚有古城遗址,原为唐代沃州滨海县治所。其东南约二十多里的今之大兴区的采育,是汉末三国时,中郎将公孙瓒“于蓟东南小城”擒杀幽州牧刘虞处。其东二十五里今之西永和屯村,是元代漷洲治所。其东三十五里今之漷县镇是辽之漷阴县治。以上这些集镇小城等,实乃马驹桥在当时的姊妹城镇也。

成镇后繁荣景象略论

隋时于今马驹桥之西北建行宫“临欮宫”辽代,于今南海处建行宫名为“建春宫”。明永乐十二年,建南海子皇家大园林。清代,建南苑皇家猎苑。辽建建春宫之后,又于漷县之西、牛堡屯之南的延芳淀周边地带,先后建起多处行宫,有长春宫、神潜宫、柳林行宫等。马驹桥正处在这些行宫的中心位置。

明天顺七年,于马驹桥处敕建石桥,桥之侧树有大学士李贤“敕建弘仁桥记”碑一通。次年,于桥南建起规模宏大的碧霞元君庙。其庙每年四月举行规模极大的香场庙会。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发帑银重建马驹桥大石桥和碧霞元君庙。并于桥之南,树二碑建双亭,乾隆皇帝御笔撰文书丹,规格之高实为至极罕见。

《通县志要》中关于碧霞元君庙

马驹桥逐渐发展成为大集镇了,可谓是百业俱兴,店肆栉比。这些商家除了本地人开办的以外,也有不少外地人开办的。约在明末清初,就连千里以外极负盛誉的晋商也蜂拥而至。他们开办起经营酿酒业的烧锅。

那个时候,衡量集镇大小的标准是看这个集镇上有多少家烧锅。那时候开烧锅,没有任何先进设备,都是人工操作,要占用大量人员。比其其它行业来,投资太大,所以开烧锅的商家就极少。当时,一般的集镇只有两家,甚至有的集镇,连一家烧锅都没有。而马驹桥竟有五家之多,如果再把杨秀店一家烧锅也算上,就是六家烧锅,实属少见。

明勅建宏仁桥碑身

马驹桥于明代设有把总,清代设有绿营兵马驹桥营,明清均设有巡检司。

仆置在西海子公园的重修碧霞元君庙牌

马驹桥地区流传一句俗语:“赛过潼关的马驹桥”。大家都这么说,谁也解释不了它的含义。它的起始来源,可以这样理解:马驹桥位于京城之东南,在军事上、交通上扼京城东南要冲、要津,犹如潼关之于长安。

京南重镇马驹桥(局部)

综上所述,结论如是:马驹桥成村于隋唐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成镇于宋辽崇宁、大观之前,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实属古镇。

限于资料太少,文笔拙劣,只论及至此,敬希以后智者、哲者,在有更多的新资料情况下,进一步评之、鉴之、考之,证之。把马驹桥的辉煌历史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地呈现出来,留给后人,传持永久。

来源:魅力马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