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只是爱静 2019-09-16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的参战各国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历时4年多的大战,终于画上了句号,英法作为战胜国,为最终取得的胜利而志得意满。他们在凡尔赛会议上成功的排挤掉了美国,并且在战利品瓜分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收获。英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帝国,现在又从瓜分原德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增加了近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打败了他的世仇德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时机似乎已经到来。但第1次世界大战对英法来说消耗巨大。这给战后的英法带来了各种无法克服的困难,并迅速走向衰落。

盛极而衰的英国

英国在大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般估计,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陆军,加上皇家海军人员的伤亡,总数为死:74.7万人,伤:169.3万人,物质损失按凯恩斯的计算为5.7亿英镑,海外投资损失达1/4。战争使英国国债成倍的增长,从1914年3月的6.5亿英镑增加到1920年3月的78.28亿英镑。

英国从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债额度高达8.5亿英镑。伦敦已经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这使英国金融实力和国际金融地位与信用开始崩溃。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战后的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一方面是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壮大,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一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直接摧毁了70%的英国商船,英国的海军也在海战中大大削弱。1922年2月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终于放弃了传统的两强标准,同意在主力舰吨位方面与美国相等。

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美国和日本的竞争,英国的出口量从1913年占世界数总出口量的百分之十五降低到战后的百分之十。

一塌糊涂的国内经济

英国的国内经济也面临十分严重的问题,由于缺乏大量的资金去更新设备,英国传统的煤炭、钢铁合金,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始走向衰落。

1920年爆发了战后的第1次经济危机,受到最严重打击的正是这些传统工业部门,对外贸易萎缩和传统工业部门开工不足,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整个20年代,英国的失业数字一直未能降至百万大关以内,情况之严重令每一届政府都十分头痛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为了改善英国的经济情况,英国政府一方面进行财政改革,于1925年4月宣布恢复英镑金价,是一英镑等于4.86美元即相当于英美战前货币的比价,试图阻止英镑暴跌,增强英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以挽回自身的危机,另一方面大力扶植各个垄断组织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尤其是在化学钢铁、煤炭、冶金、电力等领域以缓解内部恶性竞争。

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但是这一切做法均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英镑的金平价(就是直接和黄金挂钩)政策反而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和手工生产更加困难,财政改革引起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增长了12%,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本无从谈起,工业生产更加停滞不前,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直到1929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才勉强达到战前的水平,传统工业部门连战前的水平都没有达到,对外贸易所受的影响最为重大,如果说英国战前的工商业产能为100,1929年仅为87。整个20年代,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彻底被摧毁,百年心血建立起的贸易和商业帝国,在10多年的时间之内即化为乌有。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第1届工党政府

战后英国的经济持续萧条,导致国内政治环境恶化,随着垄断组织的发展,过去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一直与保守党交互执政信奉自由主义的自由党开始失势。

1924年1月,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第1届工党政府,标志着工党走向了执政的地位,工党执政后,即在可以调整的范围之内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改革,如兴建廉价住宅,增加失业工人补贴,改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加养老金和抚恤金等等,但是,在战后严重的劳资纠纷中工党袒护企业主、反对工人罢工,在对待工人和殖民地的政策上,工党与保守党本质上并无任何区别。

1926年大罢工

第1届工党政府执政不到一年便宣告下台,微不足道的社会改革并未能缓解战后以来一直紧张的经济,从1919年开始,英国的罢工一直持续不断,其中以煤矿工业的罢工最为激烈,要知道煤矿工业是英国本土的核心产业,其出口占英国出口总值的10%,虽然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因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但是一旦煤矿企业停止生产,英国的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罢工的起因是1925年6月,英国的所有煤矿部联合宣布降低工资13%~48%,取消最低工资限制(说白了就是实在没有资金更新设备了,为了降低成本以便出口只能打破底线),英国矿工联合会得到铁路运输机械三大工会组织的支持决定,于7月31日举行同盟总罢工以示抗议,鲍尔文的保守党宣布给矿主9个月的补助金,暂缓了一触即发的经济危机。

1926年3月,政府公布了皇家煤业调整委员会的报告,同意削减工资10%,延长工作时间一小时,这说明英国政府已经开始牺牲本民众的利益来满足企业的需要,然而工会的代表拒绝了政府的要求,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矿主们宣布自5月1日起,所有煤矿必须重新开始工作,然而5月4日再次发生了大罢工,并且迅速波及全国各个主要工业部部门,人员发展到600万,总罢工使英国各大工业区陷于瘫痪。对英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鉴于此情况,英国政府不得不于5月12日强令全国工人停止罢工,并且出动军警,最终才将事态平息下来,但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而且即便如何压低工资增加工时,英国制造业因为没有资金注入,新技术没有办法投入使用,英国的出口问题也根本就没得到任何好转(这里吐槽一下,英国人当时根本不懂啥叫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的大忌就是高工时、低工资、外加上货币贬值这三件事英国人全都给干了)。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1926年帝国会议

英国的殖民体系在第1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走向瓦解,并不是因为的军备落后(实际上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军事强国),而是因为他的经济崩溃了。殖民地工业的发展,使得他们与英国本土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各自治领要求脱离英国,完全独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了解决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问题,英国于1926年10月召开了帝国会议,这次会议上,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权力,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但在国防上自治领纷纷提出保留英国军队,特别是英国海军。为此,他们仍然承认自己是英帝国的成员。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各个自治领既想自制又不想掏军费。1931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特法,批准了1926年帝国会议的决议。

靠出卖自己而走出金融危机

英国在第1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试图保证英镑的地位,希望以此来摆脱财政危机,不过适得其反,英国越是试图保证英镑的地位,财政危机就变得越严重,到了最后也就是1931年,英国政府除了废除英镑金平价之外,已经别无出路了。9月20日,英国正式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以此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

随着英镑放弃金本位,立即引起英镑的大幅贬值,英国政府利用纸币贬值来改善对外贸易,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但这种方法的代价十分惨重,首先英镑的贬值使英国再也无法与美国在经济上相抗衡,也永久性的丧失了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在英镑大幅贬值之前,各种商品的交易都是以英镑为本位进行计算的,而1931年之后短短数年之内,就有60%的商品放弃了使用英镑进行计算。

同时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英国彻底抛弃了自由贸易,要知道,自由贸易是英国对殖民地控制的基础,转而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克服金融危机。此举直接伤害了和英国有直接贸易关系的英属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英国先后颁布了《禁止不正当进口法》和《1931年农产品法》等民事法律,进而又在1932年2月将这些临时性的保护关税措施由正式的进口税法派代替。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英国之所以能摆脱金融危机,原因不同于美国和德国,美国和德国是靠着自身力量来调整工业农业以及就业问题的,德国为了控制货币贬值,甚至推出了金马克。而英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因为英国有美德所不具备的优势,毕竟它是持续了几百年的超级大国,在很多领域都拥有统治地位,英国摆脱金融危机的方法就是彻底放弃他在世界贸易和经济当中的统治地位,再说的直接一点,就是英国直接出卖了自己,从而摆脱了金融危机。而从此之后直至现在,英国一直没能再次坐上世界贸易的头把交易,支撑着日不落帝国这个大厦的最重要的一根承重柱,被英国人亲手拆毁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重整军备以及绥靖外交

1933年1月纳粹党在德国执政,不久便在10月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毫不掩饰的进行扩军,鉴于国际形势的紧张化,不列颠帝国国防委员会下属的国防需要委员会于1934年2月提出了一份报告指出,日本虽然是英国最直接的敌人,但他对英国的威胁已不如德国那样严重,德国才是我们的长远的防御政策所必须针对的最大潜在敌人。

同时报告中还提出了要大幅增加军费,1933年英国军费的实际开支为17,684万英镑,占政府总支出的14%,1934到1935年两年军费均略有增加,最高峰时期达到18,598万英镑,占政府总开支的21%。自1930年以来第1次超过20%的比重,此后英国军事运算不断修改,实际支出逐年增加,从1933年到1938年,英国累计经费约12亿英镑,约合174亿多帝国马克。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但是,放弃了世界经济帝国的大不列颠根本没有办法和自食其力解决金融危机的德国与美国相比。同期(1933-1938)德国的军费直接达到了517亿帝国马克,差不多是英国的3倍。

靠出卖自身来摆脱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当时的英国根本没有办法与新兴德国相抗衡,张伯伦在一封家信中曾表示:“我不认为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我相信,通过运用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防止战争,或许可以无限期的防止。”

1935年4月,德国政府宣布12艘潜水艇将于近期下水,这是对凡尔赛和约的公然践踏,但英国仍采取容忍态度,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不超过英国海军舰队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有权与英国潜水艇吨位相等,但潜艇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所有舰只总吨位的45%。要知道在凡尔赛和约中,让德国大规模生产制造潜艇,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这一次,英国竟然帮着德国一同践踏了凡尔赛和约。

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

无法遏制的欧陆强国

1936年3月7日,德国以法苏互助公约与罗伽迪公约不相融为借口,悍然出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单方面废除了凡尔赛和约。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直接对法国构成威胁,法国刚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根本不敢行动。英国更是反对采取制裁措施,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是在新武器装备的研发上,还是军事训练上,还是武器装备的普及问题上,当时的德国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而且德国的军费投入方向主要就是陆军和空军,陆军和空军相比于海军,无论是武器的制造速度、装备的普及速度和人员的训练速度都非常之快,而且德国的军费是英法军费的数倍。这些钱还基本都砸在了陆军和空军上,强大的空军和陆军在欧洲大陆上的作用要远远高于一支海军(英国的海军虽然也在不断地新造舰艇,不过本质上还是在啃老本)。最重要的是,此时的英法国内的工业生产根本不可能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但德国完全可以。这也是英法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泰勒论英国绥靖政策之因:体系与国家的双重视角》

《二战期间英国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