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园|郦波: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wenxuefeng360 2019-09-17

作家简介:

郦波

青园|郦波: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唐诗简史》《宋词简史》《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郦波品读千古唯美情诗》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荣获央视“2017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围央视2018“中国好书”60强。

内容简介:

青园|郦波: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最是人间留不住》是郦波继《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之后推出的“品诗词与人生”系列的又一力作。郦波精选18首经典古诗词,讲述诗词带给我们的真、善、美。

在书中,你可以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与纳兰容若、王国维感慨最是人间留不住,当时只道是寻常;还可以与陆游同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与潘阆一同观潮,看弄潮儿勇立潮头;更能够与于谦、况钟、秋瑾携手,两袖清风为人民,抛热血只为家国……

青园|郦波: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一天·一生》是郦波的首部个人诗集。收录99首郦波原创诗作,分为5辑,每一首都是郦波亲自选定。每首诗篇幅都非常短小,最精华的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呈现,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

在郦波的诗里,只有一个主角,就是“你”。现在,为“你”写诗的郦波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我与世界格格不入,我只与你惺惺相惜。”

今年八月,郦波的首部个人诗集《一天·一生》由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他品评诗词的力作《最是人间留不住》。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文化嘉宾,品读诗词、解读传统文化,是郦波一直以来出书的重要主题。他在自我介绍中写道:“我是郦波。我是课堂上的一个教书匠,是《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上的沧溟先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修行者,也是一个和你一样爱生活、爱读书、爱诗词的普通人。”

在《最是人间留不住》一书的序言中,郦波引用庄子的话解释了“诗词到底有什么用”,那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诗词具有抚慰心灵的力量

郦波认为,历代前贤,志士仁人,莫不从一首诗、一句词里重塑过精神世界里伟大的“自我”。正是因为有精神世界的人格追寻,才终于成就现实世界的人格魅力。

“在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场上我称她为大姐,董卿和康老师也跟着叫大姐,结果她还不乐意了,说其实自己很年轻,比我们都小。这时董卿说的一句话代表了我们的心声:‘这声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

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她务农为生、家境清贫、病痛折磨、现实沉重,但她始终过着“诗意的人生”。

白茹云六年前就被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在生活的重重重压面前,白茹云一路走来,却没有丝毫的沮丧与埋怨,她说因为有诗词一路陪伴,她喜欢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郦波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十六岁的中学生姜闻页,在赛场失利后,在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她淡定地说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既然怀有颗喜爱诗词的初心,又何须输赢和胜负来鉴定我对诗词的热爱。”那一刻,郦波忍不住评价说:“诗者志也,诗者心也,在我眼里,你才是真正的赢家!”

还有武亦姝,还有陈更,还有曹羽,还有彭敏,还有北师大校园里的“快递小哥”,还有油田钻井平台上的“诗词男神”……还有很多很多这样平凡却优秀的人,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用诗词荡涤着灵魂,让世人看到即使在现实的重重迷惑中,仍有诗意的栖居,就在你我身旁。

在郦波看来,诗词从来不是决定输赢、彼此攻击,甚至提供炫耀的资本。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

那么,这种抚慰、塑造与滋养,该从哪里开始呢?

郦波认为是审美,“读出诗歌背后的美,读出文字背后的灵魂与人生,或豪放,或婉约,或精致,或壮阔,让我们的心随之律动,与之交融,享受这样一段有关诗词的美的历程。”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生活,但一颗心却可以感受所有的灵魂。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最是人间留不住》的书名来自王国维《蝶恋花》中的名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词云: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据学者考证,这首《蝶恋花》应为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的春天,王国维长期在外奔走,终于回到家乡海宁,重新见到与自己相隔多年的发妻莫氏而作。

王国维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非常多的领域成就卓著。可是王国维的成才之路却异常艰辛,王国维和徐志摩、穆旦、金庸都是同乡,是浙江海宁人。但王国维家世代清寒,小的时候,为了中秀才而苦读,可是乡试却屡试不中,遂于“戊戌变法”风气影响下,彻底放弃科举考试。

王国维十九岁时娶妻莫氏,当时他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一心想去日本留学,可是他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王国维只好谨遵父命,先成家立业。莫氏过门之后,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却与王国维感情甚笃。可是王国维为了心中的理想,最终踏上了漫漫求学与治学之路,而且一去十年光景。其间,虽然也偶尔回家与莫氏团聚,但终究离多聚少,竟致莫氏相思成疾,斯人憔悴。

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的春光,那千丝万缕的怨恨,如今却无法消除。于是他脱口而出:“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浅白,却也最沉痛的感慨了。人间啊人间,在这人世间最留不住的便是那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那离树飘零的落花。

就在王国维写下“最是人间留不住”之后,第二年他的父亲病逝,再一年他深爱的发妻莫氏也病逝了,到了第三年他的母亲也相继病逝。

王国维几乎是自学成才,成为一代大家。后来他应该是出于对华夏传统文明的认知与坚守,在清王朝覆灭之后却受命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5年,清华大学聘王国维为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还是在请示溥仪之后才就任的。1927年的6月1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当日中午王国维还参加研究院师生叙别会,午后还拜访了陈寅恪先生。6月2日早晨,一切如常的王国维先生由清华校园乘车来到颐和园,步行至排云殿西鱼藻轩前,自沉昆明湖,卒年五十一岁。

在《最是人间留不住》一书中,郦波感慨道:“可惜这样的人间,留不住那样伟大的王国维。”

深情书写“云水情诗”

郦波爱读诗,爱写诗,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原创诗歌。在此之前,他的诗虽未出版,却已有一个浪漫的名字——“云水情诗”。《一天·一生》,便是“云水情诗”的首次结集出版。

所谓“情诗”,并不单指爱情,确切地说,是以深情书写的诗歌。正如郦波所说:“每一句说不出口的深情,都藏在诗词里。每一种读不懂的人生,都刻在文字里。”

为了更好地督促自己写诗,开通微博之后,郦波坚持每日一诗,几乎没有中断,至今已坚持了9年。

《一天·一生》共收录99首原创诗作,每一首都是郦波亲自选定,力求精品呈现,不枝不蔓。选定99首,既表达了自己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初心坚持,也表达了对9年来不断鼓励支持自己的读者长长久久的情意。

郦波曾说:“诗词是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借以安身的地方。”对于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的郦波来说,写现代诗是驾轻就熟的,但是他却不甘于此。在每一首原创诗歌的背后,郦波都倾注了大量的情感,但他的诗歌语言却并不佶屈聱牙,反而平白如话。

比如在《与你》这首诗中,郦波写道:“我与世界格格不入,我只与你惺惺相惜。”那凝练简洁的诗句,写出了很多人心中有、口中却无的深情。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诗集,而是集结了郦波多年创作心血、剖心自白的一封情书。

(燕都融媒体记者 宋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