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条件接纳”--教育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11)

 木香草堂 2019-09-17

“无条件接纳”是罗杰斯人本的核心理念。无条件接纳,是针对咨询师来讲的接待原则,来访者的任何事情对来访者而言都是对的,作为咨询师要接纳,且是无条件的。尊重、接纳与理解也是要把来访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了解。

在心理学上讲的对孩的“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例如,孩子因为得不到某样东西而大发脾气、大声哭闹,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场里,众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泼打滚、大声哭闹,会让家长觉得颜面尽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为。

这时,不接纳孩子的家长会气急败坏地想:“丢死人了,还不快给我起来!这孩子真难管教!说了不能买就不能买!再哭闹就揍你!”

接纳孩子的做法则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明白孩子想要某东西但被拒绝是很 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惩罚。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绪稍微平复再跟他沟通。

“接纳情绪”并不代表溺爱,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就像上面说的,你不能给他买那个东西一定有你的理由。孩子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并不代表要不切实际地无原则夸奖。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独特的气质类型。

有孩子太闹腾了,在家里上蹿下跳、跑来跑去,父母就希望他稍微安静一点,怎么办?每位父母都应该了解,你们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一定要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去研究你的教养方式。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把孩子培养得又外向同时又内秀,又端庄同时又活泼。

很多时候家长的期望和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不符,教养方式就容易偏颇。比如一个唐僧式的家长,讲条理讲逻辑然后又特别罗嗦,结果碰到一个猪八戒的孩子,这个孩子感情特别丰富,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特别憧憬快乐的东西。这个唐僧式的父亲就把孩子所有的热情都扼杀了。所以我们说,要“接纳”孩子的个性特点。

那么“接纳”,是否就像很多家长理解的,就是不切实际地肯定和赞赏呢?并不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所长,有所短。父母应该接纳孩子自己的特点,在孩子擅长的领域着重发展,没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领域都有良好表现。

其次,也不需要非在孩子不擅长的领域不切实际地进行夸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当孩子因自己的劣势而烦恼时,父母可以恰当引导,让孩子明白,在有些方面我可能比不上别人,但我其他方面比别人厉害。整体上说,我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孩子就能逐渐正视和客观地了解自己,不会因为你的接纳,而“受不了批评、听不进劝诫”。

总之,“无条件接纳”是不过多地对孩子评价,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批评和责备。”接纳“是父母需要具备的基本的理念和态度。

也许“接纳”本身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但态度却影响了方法。遇到问题时,“接纳”会让你更从容,不焦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