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秘诀:把原则变成习惯”(272)

 linweizhuo 2019-09-17

曾国藩是儒家的重要代表,又有“为将为相为师一完人”的后世盛誉,他成功的要素有很多个,但很重要的秘诀可能就是把原则变成了习惯。

从小时候的笨小孩,到后来的一代大师,曾国藩先生坚持原则的好习惯一次次让他升华。

曾国藩打仗,喜欢“结硬寨,打呆仗”。具体而言,就是不论和谁打仗,去了城池外先勘察地形,选好扎营地,挖壕沟、扎花篱,把自己与敌方隔离开来。一般选背山靠水之地,既可以防止偷袭,也可以保障饮水供给,当然也得给自己留下退路。壕沟用来防止对方步兵的,花篱是用来防止对方骑兵攻击的。这样的寨子一旦结成,在冷兵器+火枪+少量红衣大炮的时代,既可以防止偷袭,也可以防止骑兵冲锋,注定要把敌方给困死的。

曾国藩“结硬寨”的战略定力是简单而持续的。他手下的湘军,根本不恋战,遇敌来袭,一排子火枪就打退了。只要敌人一退,湘军就开始挖壕沟。如此循环一段时日,壕沟挖好后,湘军干脆直接窝到寨子里不出来了。

湘军因为有了“硬寨”,以逸待劳,耐心的去展开持久战,往往能用笨办法取得大收益,这或许正是曾国藩“积小胜为大胜”的高明之处吧。

类似的“笨办法”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个,比如每天写日记、每天静坐四刻钟、黎明即起且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刻刻谨言、节劳节欲节饮食、每月作诗文数首、夜不出门等等。这些习惯,如果仅仅是一条两条,已经让人很惊讶了。而这么多条原则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那更是让人钦佩。在当时的政局动荡时期,作为一个汉人能建立大功业并保住了性命,确实是殊为不易,这种把关键原则变成好习惯的能力值得学习。

每天坚守这样习惯的名人有许多许多位,比如金庸先生。金庸的武侠小说部部经典,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许多层面。但金庸其实并不是专业的武侠小说作家,武侠小说只是他创作的副产品。

金庸曾经创办《明报》,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坚持每天一篇时政专栏,一共写了几万篇。而武侠小说是金庸为了提振报纸销量,在明报上连载的小说。金庸的小说写得那么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键的秘诀就在近五十年来每天一篇专栏的“笨”功夫里吧。

散文作家林青玄、财经作家吴晓波、管理学作家陈春花等知名人士的所谓成功,其实往往和他(她)们每日一两千字的几十年的笔耕不掇是分不开的。把自己喜欢的并且是具有正能量价值的一件事,变成一个好的习惯,然后坚持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或五十年,回头再看这场人生马拉松的旅程中,还有几位功到自然成的同行者呢?何况如果能像曾国藩先生那样,一生有几十个正向原则的好习惯坚持到底的话,真是人人皆可迈向圣贤之旅啊。

找到正确的原则,设计成一个、两个正向的好习惯,然后坚持十年乃至几十年,逐渐的我们不会再更多的依赖别人,而是坚信自己的定力能产生充满智慧的未来。

成就总是和好习惯相伴,千里之行,始于此刻起的一个小习惯,愿我们一起幸福的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