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读书与写作

 知易行难nev5ph 2019-09-17

何为书呆子?

很多时候,我们在不清楚词义的情况下,会条件反射般不假思索地使用一些词语(或俗语)与人交流,但由于事前未对基本概念的内涵达成共识,或使用词语或俗语时不能简单判定说话的情境,往往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正如“书呆子”一词,由于使用的情境不同,可以引申出不同的意思。它既可以用于打趣某人爱读书,作为玩笑话,又可以用来讽刺某人爱读书,尖酸刻薄。用于开玩笑的“书呆子”,表示读书人爱书的程度;用于讽刺的“书呆子”,则表现说话人对读书的不屑。当然,很多人对“书呆子”有更为理性深刻的认识,但在此不作赘述,以下仅简要谈一下我对“书呆子”的一得之见。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我所讨论的“书呆子”,与智商无关,与对书的态度及读书时的状态有关。我认为存在三种“书呆子”:

第一种书呆子,只读教材,不读书。比起思考生活中更多的问题,这些人更愿意做考卷,答标准答案。他们除了教材,不愿意接触更多书籍,认为与考试无关的书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不务正业。日常的学习中,更热衷于答题而非思考,以得分为乐趣,很少有独立思考的过程,更勿论质疑。换句话说,他们把读书单纯视为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把读书的意义狭隘地理解为考试能得高分,或获得短期可得的好处。

第二种书呆子,也读课本教材之外的书,甚至可以说博览群书。但是读罢一本书,对基本的观点或情节一问三不知,更别说有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的状态,更像是翻书认字,不是读书。我所谓的读书,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最基本的是,能概括书中的故事情节或主要观点;继而,通过对书中部分内容的思考,有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如果尚有余力,还能提出些问题,甚至质疑与反驳。当然,由于读书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并不总能在阅读中完成“读—思”的过程。

第三种书呆子,既读不好教材,也不读书。准确地说,这一类人连做书呆子的资格都没有。但如果这些人不仅自己不读书,还讽刺读书的人,那虽然做不成书呆子,却可以有足够的资格做呆子。读书本是一件私事,是一种私人行为,读不读书本不值得做价值批评。只是,若对好读书者品头论足,甚至动辄嘲讽,就需要一些反驳了。

其实,虽然分成了三种情况,但本质上都懒于思考或不会思考,大概也只有程度的差别,其中第二类人由于具备阅读的兴趣,可能最早脱离“书呆子”的行列。读书的本质是思考,勤于思考则令人趋向于严谨。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读书才能引人深思,因为知识和思想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和获得,书籍只是其中一种。

怎样写出好文章?

“如何写出好文章”之类的话题,自然会感到惶恐,但以下仅是对个人经验和反思的简单总结,并非好为人师,教人写作。

(一)好文章是流出来的

一个人的才华是如何被储存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想象一下,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存在一些隐秘的容器,每个容器里都储藏了一类才华。有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则需要通过后天的获得。如果要展露才华,那么储存才华便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且在整个储存的过程中,才华很难被发现;但当才华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发挥作用,改变和塑造人的气质,根本不必刻意展示。

并不是所有人在写作方面都有天赋,而写作并不需要很强的天赋。在我看来,只要能表情达意,话语流畅,写作者能够将观点感受故事传递给他人,那便体现了写作的能力。这项能力完全可以因受熏陶或训练而获得。但写作的前提是有话要说。有话说的前提是什么?是观察、感受、思考……观察、感受和思考是增长写作才华的必要条件,它们被储存在一个隐秘的容器里,前期需要大量的积累,到了一个阶段,自然而然会有话要说,把要说的话写出来便是写作。我们可以把观察、感受和思考视为输入,而将写作视为输出,如果没有输入只有输出,那么容器里的才华会日益萎缩,如果能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那么才能让才华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很多人写作,偏要写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没有接触的事,错漏百出,无病呻吟,全篇透着假大空,原因在于他们不尊重笔下的文字,做不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说“好文章是流出来的”,前提是写作者所积累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于其本人而言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是诚恳的而非造作的。好文章的“好”,正是基于这种真实。

(二)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我的大学老师胡老师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老师要我每写一篇文章,至少读五遍然后改。可惜的是我的自制力太差,很少做改动。虽然如此,我也深知反复修改才能出好文章。改文章的前提是要写文章,多写才有机会多改,这个“改”,是自己改而不是请别人改,因为只有自己修改,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写作中才能避免。如果只是由别人指出问题,那对个人写作可能并无太多助益。

读书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十足的暧昧。它们共同发力,帮助人的思想和情感在输入与输出之间达成某种平衡,不至于人思想和情感走向枯竭,同时也可以使人的思想愈发严谨,或至少能使人意识到审慎地思考是一件重要的事。

读书与写作相对而言都可视为私事,以上,仅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一些反思和总结,代表的是个人的一种感受,不具备普遍适用性。但如果能对读者能有些许启发或帮助,自然是好事一件。

2019.09.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