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俗谚 | 粗过磨钵

 风吟楼 2019-09-17

                              粗过磨钵


  “粗过磨钵”是老一辈潮汕人的口头禅。现在用来形容一件器物表面坑坑洼洼,也常用来指责一个人说话下流,粗鲁失礼。磨钵,一种陶瓷圆形缶器,其内壁布满纵横交错的齿槽,旧时用它可以将番薯,木薯磨成淀粉。随着现代化机械的应用,磨钵这种器物已经离我们远去。只有老一辈的潮汕人,才能回忆起与磨钵相伴的日子。

“钵”,一种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物。潮州音读buah4,比如饭钵,花钵。那么,可以磨又可以盛放东西的“磨钵”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器物呢?它又与潮汕人有何爱恨情仇呢?请看下图。

说实话,第一次见到磨钵时,我就被它的外表震惊了。还好有老爸老妈在一边解说,才明白这东西的用途。

磨钵的诞生跟大航海时代有关。

自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开辟美洲与亚洲的航线后,美洲的番薯和木薯相继被引进到亚洲的菲律宾,由于番薯和木薯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所以在菲律宾殖民的西班牙将其视为奇货而严加控制,严禁出境。后来在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巧妙地将番薯藤带回福建,从此,番薯这一高产作物迅速在中华大地栽种起来,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而木薯的历史相对比番薯的传入,就没有那么曲折了,据有关文献记载,木薯是在1820年前后首先引入中国广东省栽培的,由于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迅速也成为潮汕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潮汕地区,旧时大量贫困人家栽种番薯木薯,收获的时候,品相好的拿到市场出售,品相差一点留给自己食用,食用不了的,该如何处理呢?于是发明了磨钵,将薯品磨成淀粉,以备不时之需。这么说来,结合番薯传入的时间,磨钵大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吧。 

 由于番薯和木薯难以持久保存,故潮汕人将食用不了的薯磨成淀粉,用来备荒。同时,潮汕人时年八节用来祭拜祖先和众神需要的各种粿品,也需要大量淀粉。潮汕名小吃蚝烙,也以木薯粉为原料。因此,收获季节,将使用不了的薯品磨成淀粉,便成了家家户户的功课,也成了残留在老一辈潮汕人脑海中的一种回忆。那么,该如何使用磨钵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