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熟秀雅直追晋唐——试论沈尹默书法

 泊木沐 2019-09-17

明清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向,一是诗、书、画、印的融合,许多书法大家同时也是诗人、画家和篆刻家,如“吴中四子”、“扬州八怪’、二是“碑”与“帖”的严格对峙。自阮元撰《北碑南帖论》倡北碑,至康有为等大肆宣扬,使称碑之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以“碑”为宗的名家辈出,名作迭现,但后来也流露出狰狞怪诞之气,走向了极端。倩末民初,碑学逐渐衰落,崇帖者趋多,“碑”与‘帖”开始融合。出现了以“碑”为主的雄强、质朴的书风和以“帖”为主的秀丽、妍妙的书风“两大流派”,造就了许多被当代书坛奉为圭臭的大家,如于右任、沙孟海,如沈尹默、林散之。沈尹默就是这样一位以“帖’,为主的书法大师,也是一位能诗能画的学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号秋明,又号闻湖莲庐生,浙江吴兴人。祖、父两辈曾随左宗棠到陕西定远作官,案赎之余皆搜长书法,也爱收藏古书、字帖,对沈尹默影响不小。沈尹默五岁负筐求学,年迈而贫困的启蒙老师常将千家诗中的名句循环诵读,为尹默酷爱诗词打下了基础。十二岁时尹默跟随一位姓吴的塾师开始临写毛笔字,字帖是黄自元书写的《醛泉铭》。黄书拘谨刻板,对沈尹默的影响很大,险些使他误入馆阁歧途。后来,在父亲的诱导下,沈尹默弃黄而学欧阳询《九成宫醛泉铭》,初步感受到欧书之端庄雅净、遒劲挺拔,后又得家藏《耕霞馆帖》,数年临习不辍,奠定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并使他逐步懂得了对书法艺术的欣赏。

沈尹默十五岁那年,父亲买回三十柄骨扇,要他在上一一题字;又命他把祖父所书的赏桂花长篇古诗用鱼油纸钩模下来。这两件事使尹默深感执笔不稳和不能悬腕作字的苦处。但他下不了决心,也不知怎样克服。1906年,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尹默不能继续留学日本。回国后,他把书箱叠起充当书桌,每日坚持临写一百张“尺八纸”。次年,沈尹默陪母亲回故乡吴兴,由于他自幼诗词功底扎实,且夭资秀慧,因此偶有所作,即被乡士惊为奇才,遂被杭州二级师范及高师聘为教员.在此文人荟萃之地,沈尹默结识了陈独秀、苏曼殊、鲁迅、柳亚子、章士钊等江南名流。

1913年2月,沈尹默到北大任教,先教历史,次年改教中文,时达十六年之久。课余从不间断学书,专临北碑。《龙门十二品》、《二翼》、《郑文公碑》、《崔敬邑墓志》、《张猛龙碑》等,皆广泛涉猎,特别是《张猛龙碑》,临写尤勤,而且时间较长。力求横平竖直,点画扎实。到30年代,沈尹默觉得腕下有力,遂转临唐碑,特别用功于褚河南的书作,在自己原来凝炼浑厚的书风中渗入了妍妙风流之姿。在此基础上,沈尹默开始临习行草书,从米南宫入手,经过褚遂良、虞世南、怀仁、智永等人,直溯二王。由于近代照相术的发展,沈尹默买到了许多书法墨迹的照片,诸如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殉的《伯远帖》以及王羲之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帖,他艺境大开,尽情地从中汲取营养。

李邕《久别帖》 (宋拓)

1932年,沈尹默辞去北平大学校长之职,来到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其间仍不废临池,继续研究褚遂良书法,并间临其他唐宋名作,如陆柬之的《文赋》、李邕的《云鹰将军碑》、徐浩的《朱巨川告身》、贺知章的《孝经》、孙过庭的《书谱》、杨凝式的《韭花帖》、《神仙起居法》、李建中的《土母帖》、薛绍彭的《杂书帖I以及赵孟頫、鲜于枢、文征明诸名家的法书。1939年日军侵占上海,居沪民主人士皆西走重庆,沈尹默在渝避难之余,仍继续临习碑帖。除《兰亭楔叙》临过数十通外,还有《张黑女墓志》、褚书《大字阴符经》、《伊阀佛完碑》、柳公权《李最碑》、《跋送梨帖》等,他都反复摸索,对比研究,书艺也日趋精熟。

抗战胜利后,沈尹默回到上海,于欧、颜、怀素、苏、黄、米皆致力玩味,特别是欧阳询的《草书千字文》和怀素小草《千字文》,更是心领神悟。他此时临写的长卷、诗帖、跋文不下数十种,无一不似,无一不精,不但能得其形。而且还能传其神。胃书之余,沈尹默还幽了大量耀竹,写了许多墨竹诗。借竹抒怀,写竹明志。生活虽然清苦,却自有娱趣。“字同生菜论斤买,画取幽复闲阁藏”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上海解放后,沈尹默虽然年近古稀,仍精神振奋,全力投入社会工作。“生意无涯,老树逢春也著花”。他曾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研究会主任等职。工作虽然繁忙,他仍临池不止,并深研前人书论,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启示后学。

索紞《道德经》(传) 纸本 30.8 X 208.2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

沈尹默是一位极笃诚极勤奋的书法家,他学书六十余年,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学书过程艰苦而漫长。他从唐碑《九成宫酸泉铭》着手,经过汉魏六朝诸碑,又复归唐碑,最后碑帖并学,吸取众名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解放后又重新温习,艺术境界更臻深邃,

沈尹默一生对书法情有独衷、孜孜以求,从不小视书法。他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创他在清末民初帖学衰落之际,毅然举起回归“二王’,的旗帜,并指明了一条出唐入晋的学书之路这对完整地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开启一代新的书风,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

沈尹默是举世公认的当代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己名重艺坛,声誉卓著。1944年《世界美术大辞典》主编荷兰高罗佩就称他为“民间第一大书家”。《辞海》(艺术分册)中所列的书法家,现当代就唯有沈尹默一人。作为一个诗人、学者,沈尹默对书法艺术追求执着。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书稿墨迹,而且还把自己多年的学书经验凝聚在论书著作中。他的论书著作主要有引i法论》、《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重点阐述了有关书法学习的一些问题。

沈尹默在《书法论》中认为,就书法作品本身的客观形式而言,笔法、笔势、笔意‘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并把这作为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基本准则。

笔法是书法的精髓,历代书法家对此都十分重视。按照沈尹默的解释,笔法就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写字中发现的”,包括指法 (执笔法)、腕法、行笔法。执笔方法,向来说法纷 纭,沈尹默沿用了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 声所阐明的五字法:撅、押、钩、格、抵,并认为这“是执笔的唯一方法,能够照这样做到,可以说是已经打下了写字的基础”。其实,五字执笔法固 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方法”,因为它并不是每种书体、每个书家都格守的。米元章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刷字。他们行笔的方式不同,必然反映出他们在执笔法上有差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戈守智在历数了十二种执笔法后说:“故执笔不可好奇,但取适意。适意则力生焉。”他们讲得很有道理。执笔是为了书写,“虚而宽”、“适意”才能进入书写的最佳状态。过分执着,会自己限制自己。对于腕法,多数论者认为小字悬腕或枕腕,大字悬肘,把悬肘悬腕分开讲。这是一种偏见。沈尹默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正确的,他说:“运笔时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会受到牵制,不能灵活往来”,“肘不悬起,就等于不曾悬腕,因为肘搁在案上,腕即使悬着,也不能随己左右地灵活应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关于行笔之法,沈尹默重点强调“笔笔中锋”、“提和按必须随时随处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做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他说:“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笔笔中锋, 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这是大多数人认同的,但他把‘笔笔中锋”的行笔方法强调成“不可变易的唯一原则”,有点令人不可思议。我们不否认书法运笔要以中锋为主,但全用中锋,会显得单调板滞,“呈现”不出“飞动的神情”,因而也不“可以称为法书”。朱和羹曾在《临池心解》中说:“正锋(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历代有成就的书家,都是中侧互用、各自不同的,就拿沈尹默的书法作品来看,也常有侧锋见出。

如果说笔法是静态地描述行笔要求即“笔笔中锋”,那么笔势就是动态地说明行笔的全过程。它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笔势因人而异,所以沈尹默说:“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象笔法那样一致而不可变易 ”。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风格”或‘特征’。

关于笔意,沈尹默说,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他说:“有一句古话,‘大匠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笔法、笔势属于规矩的范围,而笔意则当属巧之列。熟能生巧,巧是在于学者之努力练习,才能体会到,才能获得的技能,因非文字所能尽传”。他很赞成梁武帝观钟殊书法十二意,以及张旭和颜真卿关于书法十二意的问答。颜真卿最后请教张旭:“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

王诜跋《行书千字文》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尹默是极力推崇二王的。他说:“二王法书,精研体势,变古适今”,“自唐以来,学书的人,无一不首推右军,以为正宗”。以自己学习二王的经验,他写了《二王法书管窥》,详细推究了二王学书的不同历程,扼要地阐释了内撅和外拓、学习二王的经验。他说:“大王〔羲之)是内撅,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撅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内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一般说来,“内撅近古,外拓趋今”,内撅较为谨严而含蓄,外拓则激越奔放些,较内撅法更适合于体现书法艺术的表情性质,故行草多用此法。沈尹默关于学习二王法书的方法,很有见地。他主张先学内撅,再学外拓,要“千方百计地向唐宋诸书家寻找通往的道路,因为他们真正见过前人的手迹,又花了毕生精力学习过,纵有一二失误处,亦不妨大体,且可以从此等处得到启发,求得发展”。他反对‘从赵(孟頫)求王”,这与历来把王、赵并称的人意见相反,他说:“从赵求王,是难以入门的”,“试看赵临《兰亭修楔叙》,和虞、褚所临,大不相类,即比米临,亦去王较远,近代人临《兰亭》,己全是赵法。我是说从赵学王,是不易走通的,却并不非难赵书,谓不可学。”

沈尹 默 所 著《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唐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分析了魏晋至唐代主要书家笔法的传承关系和执笔方法等重要问题,还涉及到布局安排、体式选择等;第二部分《后汉蔡思<九势)》谈到了书法的起源、工具等问题,重点说明了点画中的不同笔势,包括字的结构原则、各种笔画的用笔要求;第三部分《南齐王僧虔(笔意赞)》讲到了临习书法的标准一神彩为上,形质次之”、临习书法的次序一先临《告誓》,次定《黄庭)’,并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笔画要求;第四部分《唐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解释了书法临习和创作中的十二方面要求。沈尹默旁征博引、紧扣要旨,使深奥难识、玄而又玄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变得明白易晓。

《仲尼梦奠帖》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重在对传统书论的阐释,有很大的普及性质。由于沈尹默是“二王”流派与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创作尤其是对书法技法的领悟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他的书论信息量非常大,切中了书法学习与创作的关健问题,对于如何“师古”与“变古”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复旦大学教授郭绍虞先生生前在《沈尹默法书集》序言中说到:“我觉得先生的书道是一面挺立的高举的辉煌大旗,他尽管可以说是学者,但与一般埋头钻研的学者不同,始终没有轻视或小视书法的思想。他决不会于诗词方面有些成就而小视书法。假使说书法是小技,他就是从小技发展到大成的。一生论定,他毕竞还是以书法为主,始终没有游移过。所以我们可以在他的书法中看到他的理论,也可以在他的书论中印证他的书法。”沈尹默作为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其书法创作,博大精深,深得古人笔意,真、草、隶、篆各体皆备,条幅、屏条、中堂、榜书、楹联、扇面、尺牍等等,形式多样,洋洋大观。同一书体之内,也有不同风格。特别是楷行两体,变化最多,也最为人所称颂。著名文学家徐平羽谓沈尹默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称“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褚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之后,难得一睹。”细心品味沈尹默书法,有以下三点的美学特征特别明显。

中和之美。沈尹默提倡的是优美而自然的二王行楷,因此,其书法作品中没有强烈的提按顿挫,也没有鲜明的锋芒圭角,没有令人如醉如痴的风格特征,也没有剑拔弩张的紧迫感和压抑感。他的作品是那么眼熟,透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和气息。是那么平和、坦然。“和热是统一、和谐,其中没有奇怪之体、没有半点矫柔姿态和浅薄意味,而是在平正中求变化,牲变化中见姿致。它不像馆阁体那样状如算子,毫无对比,相反是在对比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和谐,代表了中国当代书坛的一个流派。这种平和之美并非平庸,而是在超越平庸之后的再一次超越— 复归平淡自然。具体说来就是线条笔锋藏而不露,间架结构平稳不敬,章法布局以整伤胜但又不乏错落对比,创造了一种静远、恬淡的意境美。这种“平和”之美学特征由来己久,代不乏人。孔子曾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指出,书法艺术“合于中和,斯为美善”,即认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都具有中和之美。这种美学思想是书家在儒家“中庸’,思想观照下实现其用世构想的美学追求,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儒家的哲学观,如适中、和谐、安定、节制、平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准则。

王荟《疖踵帖》、《翁尊体》 见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唐摹本。

精熟之美。沈尹默是现当代书坛中典型的“功力型”书家,这是他一生夜以继日地学习、高度融通诸家的结果。他对于技巧的认识,始终比较清醒。他对陈独秀说其字“俗在骨”而羞愧不已并苦心孤诣地揣摩包世臣的《艺舟双揖》。沈尹默勤学苦练,对书法技巧如数家珍、烂熟于心,使各家技巧风格任我取用,信手拈来皆成法则,所以他能写出风格各具的行、楷。他的书法作品精于用笔,起落转承高度熟练,点画精到,笔势含蓄,意蕴深厚。技巧的精熟往往是艺术成功的标志。沈尹默随着年岁的增长,原来作为临习对象的古代书风就逐渐渗透入主体的用笔、结构习惯中去,并与土体的意识动作融合为一,进入了“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的书法境界。”这种融合再经书家的反复实践、创新,就愈显出精熟之态,成为书家独具的风格范型。技法精熟的书家在历史上不止沈尹默一人,但在现当代书坛上,沈尹默可谓佼佼者。郭绍虞先生说,沈尹默书法“运硬毫无棱角,用软毫有筋骨,控制得法,刚柔咸宜,得心应手。看他笔粗处并不类墨猪,笔细处则细若游丝,粗处不蠢,细处不弱。”比起那些一味“反传统”、好标新立异、重表现个性的“书家”自然要高出许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