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用别扭的握笔方法写字,却成了一流的书法大师……

 俊YBWCMT 2019-09-17

何绍基(1799-1873),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何绍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执笔方法,即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并由此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回腕法”是个什么鬼?这真是一种“反人类”的执笔法,如果不是长期训练形成习惯,这种执笔法真是让人别扭到不行。但大师不愧为大师,即使如此也能写出苍劲的字,为什么?中锋,何绍基对中锋的理解极深,所谓“通篆隶于各体”,他认为唐代大家如颜真卿、李邕等都是根植于篆隶方成大家的,而篆隶笔法最核心的就是中锋。他曾在《与汪菊氏论诗》中说:

“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山谷题跋》六屏

纸本立轴

130×30cm×6

备注:广州市文物店旧藏。


想学何绍基的隶书,相当不易,大约是因为没用“回腕法”吧,中锋用笔的功夫也还差得远,所以临出来的字越看越别扭。

何绍基(1799-1873)楷书《贺熙龄墓志》

纸本册页

本幅:24×16.5cm×17

题跋:26×20cm


何绍基这回腕法,被启功起了个很不雅的名称,叫“猪手法”。启功先生这样描写道:“三个指尖捏笔管。拇指与食指中间形成一个圆洞,这叫龙睛法,像龙眼睛。……拿起笔来向怀里拳起来,转这么一个圈,然后对着胸口。这样一看就是猪蹄。在广东,猪的前蹄叫猪手,猪的后蹄叫猪脚。这完全就是猪手法。”

何绍基、何绍闻等 为霁园先生杂书册

纸本册页(29帧选15)

本幅:23.5×15cm×29

题跋:25×17cm

备注:

1.何绍基题册首。

2.史树青题签。

3.朱孔阳旧藏。

4.梅墨生题跋。


其实,他只是在说真话而已,无所谓维护书法和他本人的虚荣。他说的这个真话不一定对,却是他自己的真话。真假和对错是两回事。很多人不愿意说自己的真话,是害怕说错,害怕出洋相。当然,就如季羡林先生说的,“真话未必要说出来,但说出来的一定要是真话”。哪怕是“说出来的一定要是真话”也不容易做到,启功先生应该是做到了。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杜诗六屏

纸本镜心

169×42cm×6

何绍基 行书杜诗六屏(局部)

何绍基 行书杜诗六屏(局部)


在《启功给你讲书法》第十三章《如何才能写好字》的末尾,他这样说道:“我这次所谈的这些题目还没有想得很好。我的意思,是想敬告想学书法的朋友不要听那些故神其说的话,我是和想学书法的朋友谈谈心,谈我个人的看法,个人的理解,也可以说个人的经验吧。我已经被那些故神其说的话迷惑了多半辈子。我今年已经八十四周岁了,就算再活也是一与九之比了,所以让那些个迷惑的神奇说法蒙了大半辈子,今天我说些良心话。”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122×28cm×2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考证:“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画禅室随笔》)可见回腕是古法,但未必是执笔法,应该是回锋运笔之法。把“回腕”做实成执笔法并运用成功的大概算是何绍基的创举。

何绍基(1799-1873)行书山谷书跋

纸本立轴

130×62cm


其实回腕执笔法,除了要求回腕,同时还要求三指执笔、虎口形成龙眼朝上,腕肘皆悬空撑开端平。笔者小时候看祖母写字,用的就是回腕法。她说虎口掌心里要能放枚铜钱或小鸡蛋,腕上要能置杯水而不倾。其实前者就是要求“指实掌虚”,后者就是要求“腕平且稳”。

这种方法还要求腕不要动,这样就有助于将整个手臂乃至全身之力送到笔尖。当然,这个不动,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个回腕回到什么程度,也不是绝对的。若真如启功先生书里那图所示总那么弯着,确实没法写字。大字可以不运腕,小字不能不运腕。写大字固然可以不运腕,但腕部不能没有自然的细微的运动,否则就完全僵了,笔画就会死。所以回腕也不是要把手腕固定在某种形态上,只是叫人少运腕吧。如此执笔,则悬腕悬肘并撑开端平也就是必需的了,否则也没法写字。



苏轼讲“执笔无定法”,他本人执笔用单钩法,就如同今天拿钢笔的姿势一样。也把毛笔字写好了。亦如启功先生自己所说执笔如拿筷子。拿筷子能如意地夹起食物来,就算拿对筷子了;同样拿毛笔能如意地写好字,就算执对笔了。这话是真的,也是对的。关键是灵活自然,不别扭,能把笔墨送到位就行。

启功先生之所以批评回腕法,正是从大原则上说,它是别扭的,所以才反对。如果某人不觉得此法别扭,那就没什么可说的。现在通行的相传由王羲之传下来的五指执笔法,亦有人批评,如果此法执得不灵活不自然,当然可以有变化,这个有总原则,也有因人而异的东西。关键是自己体会和思考。这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书法理论中有不少玄虚的东西,有的是书法家或书法理论家个人的体验和观点,未必适合所有人,可以因人而异:有的是理论确实达到了一定深度,非一般人所可理解;有的则是纯粹的无内容的玄虚,毫无意义。

不论是何种情形,首先要有一颗求真的心,才能不被迷惑。而求真的真有两种,一是客观的真,一是主观的真。客观的真,不但是真的,而且是对的,是每个人都要去追求的;主观的真,也许是错的,或者是只适用于个人的,但它一定是个人的真情实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