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语言与大脑

 润润ce7sqg1j3t 2019-09-17

人们常常喜欢把音乐和语言放在一起谈论。我们不经会问:为什么唯独把音乐从众多人类技能或活动中剥离出来与语言相提并论呢?或者说,相对于其他人类技能或活动来说,为什么音乐被大家一致认为是跟语言最相似的一种技能或活动呢?

答案就是,音乐与语言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关键的相似之处。

从物理声学上来说,音乐的乐律是音高的各种高低变化,而语言的语音系统的很多方面也是由音高形成的,比如,我们汉语中每个字的声调(每个字的音高变化,比如,“妈”是一声,是高平调;“麻”是二声,是升调;“马”是三声,是降升调;“骂”是四声,是高降调)和说出来的每句话的语调(整句话的音高起伏。陈述句整句话的语调是下降的,疑问句整句话的语调是上升的)。所以,对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要促进他们对汉语声调的学习,就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音乐音高方面的训练来促进他们对声调的区分和判断能力。

音乐和语言除了在构成成分上有相似之处以外,他们的组合方式也很相似。音乐和语言都是由较小单元以某种方式组成更大单元,构成一个多层级系统。在音乐中,乐音构成旋律,旋律组成乐曲。在语言中,语音构成字或词,字词组成短语或句子,短语组成句子,句子组成篇章。音乐有大大小小单元构成的错落有致的节奏;语言也有各种语言单元构成的朗朗上口的节奏(最明显的是,儿歌、打油诗、唐诗、三字经、三句半、数来宝、广告词等等)。音乐的基本单元是节拍,语言的基本单元是音节(也就是字)。音乐可以数出拍子,汉语也可以数出音节,如,两字词、三字词等。在语言里,一个字就可以看做一拍。在婴儿还不能清楚发音时,就能感知到语言的节奏。刚出生的婴儿对母语有天生的偏好,因为他们在妈妈肚子里最后三个月是能听到外界母语的一些信息,虽然不是全部信息,但是母语的语调变化和节奏变化,他们是能“听到并且接收的”,因此,一出生,婴儿就有对母语的天生偏好或者有对类似母语节奏的其他语言的偏好,一种表现就是宝宝很喜欢听人说话,而且妈妈亲切的话语能安抚宝宝的情绪。婴儿在9个月左右就有“断句”的能力,虽然不太知道大人在说什么,但是他们能把大人说的连续话语“分为”一段一段的,知道哪里是一个句子的结尾,也知道哪里是一个短语的结尾,也知道哪里是个词的结尾。也就是他们能感受到大人说话的各种层级的停顿,句子的停顿、短语的停顿、词的停顿,这些停顿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语言的节奏。在幼儿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即使吐字不清,但是对词有几个字这个“拍子”是很敏感的,对两字词,能“哼哼”出两个音(虽然具体的音还发不清楚),对三字词,能“哼哼”出三个音。还没有正式开始说话的宝宝,发出的音或者说发出的类似于句子的音也能跟我们大人说的话的整个调调儿相同。

歌的乐律和语言中话语的语调更相似,乐律和语调都是由音高构成的既可以附着在词上(给词谱曲,给词附调)也可以脱离具体的词独立存在。我们可以唱歌,把词唱成不同的调子,我们也可以哼歌,只有曲,没有词。我们说话,不同的句子配上不同的语调,就会有不同的语气和情绪,如陈述、疑问、感叹或高兴、生气、害怕。语音意识强、对语音敏感的宝宝,他们能把方言的调调儿嫁接移植到普通话的音节上,有的还能把英语的语调单独提炼出来很完美的移植到汉语话语中。乐律可以跟歌词结合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存在,这种关系和语言中语调和字词的关系一样是相联系但又相对对立的关系。语言正常发展的宝宝需要有把语调和字词剥离开的这种抽象能力。

从音乐和语言的呈现形式上来说,音乐和语言都是在时间维度上依次线性展开的一种声音。

从音乐和语言的功能上来说,两者都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可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音乐和语言这些共同的特点,使得大脑分配给它们的加工的脑区有重叠和使两者享有共同的认知神经机制。首先,音乐和语言都是听觉上的;其次,这两者都跟音高有关;再者都是时间维度上线性展开的,在抽象层面是大小不同单元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层级式系统。因此,加工音乐和语言的脑区有重叠。即使大脑对音乐的加工和对语言的加工是存在不同,但是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认知差异远远小于这两者与大脑对其他领域(如,视觉)加工认知之间的差异。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先天失歌症者(congenital amusia,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加工的障碍, 俗称五音不全。先天失歌症者无法辨认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 唱歌走调自己却觉察不出。)对音乐音高加工存在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言语音高加工。还有研究结果证明在12岁之前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在长大之后比未接受音乐训练儿童表现出更好的言语记忆能力(Music training improves verbal memory, Nature, 1998, Vol. 396, No.12)。这是因为早期的音乐训练可以引起大脑结构的变化,而所引起的大脑结构的变化正好是控制言语记忆能力的脑区(因为加工音乐和语言的脑区有重叠),从而促进了对言语记忆能力的发展。(Music Training Improves Verbal but Not Visual Memory: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Explorations in Children, Neuropsychology,2003, Vol. 17, No. 3, 439450

音乐和语言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除了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和共享一定脑区和共享认知神经机制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我们大脑对外在世界知识的构建机制。大脑对外在世界的加工是基于一种普遍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可以为各个领域知识(如,音乐和语言)的获得提供一种认知基础。普遍认知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对一个物体的整体认知能力,对一个物体部分的认知能力,推测能力,基于经验弥补信息空白的能力,找规律的能力(模式判断),等等。模式判断能力是大脑很重要的认知能力,对各种各样信息,如音乐、语言、图形、颜色是合乎规则的组合还是不符合规则的组合的判断这是很重要的认知能力。在普遍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婴幼儿构建他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音乐和语言。

综上所述,从音乐和语言共享资源的角度来说,两者是互相促进的。从促进整体认知能力的方面来说,虽然对于不同的认知领域,大脑有不同的脑区来分管,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各种认知模块是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工作。大脑的各种认知分区是基础,而各种认知分区之间的融会贯通和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关键、是质的提升。对于有相似之处和共享大脑脑区和认知神经机制的音乐和语言来说,对音乐的加强,特别是早期的音乐经验,肯定会对语言的获得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就像大家熟悉的减肥,不能是想减身体的哪个部位,就能单独减哪个部位,脂肪的减少总是以全身为基础的整体式平衡性的减少,因为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对某个认知能力的培养训练肯定会对宝宝整体认知能力或其他认知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尽管对掌握了很多不同经验和知识的、语言和音乐都掌握比较成型的成人来说,也许音乐和语言相似之处少于不同之处,是两个分得比较开的领域,但是对于像一张白纸、什么也不知道的婴儿来说,音乐和语言的相互关系就显得更加紧密,互相影响促进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对婴儿来说,对还没有语义的一岁之前的婴儿或刚开始说话的婴儿甚至3岁以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和语言的相似性得到了强调和放大,使得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或关联性要强于成人。一个证据是婴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和对音乐的感知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半岁之前,婴儿对世界语言中存在的语音都很敏感,能辨别出很多语音之间的差异(比如,能区分汉语拼音中的bp),不管这种语音是不是他听到的周围的语言中存在的,也就是他们不仅能辨别出存在于自己母语中两个音的差异,还能辨别出只存在于其他语言中的两个音之间的差异(即使他们从来没有学过或听过),而在快到1岁左右的时候,受母语的影响,婴儿逐渐变得只能辨别存在于母语中的语音之间的差异不能辨别其他语言中存在的语音之间的差异。婴儿对音乐的感知也是这样,从对很多文化中的乐音敏感发展到只对我们文化中的乐音敏感。(Music and Language: A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 Music Perception,2004, Vol. 21, No. 3, 289311)

每个人都有语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欣赏或享受音乐。语言和音乐似乎是人类专享的两项享受外在世界的“宝物”。从儿童来说,婴幼儿天生偏好有节奏的东西,不管是音乐还是语言。在没有家长刻意教授的情况下,儿童喜欢有节奏的东西,比如音乐、唐诗、三字经还有广告词(普遍家长能感觉到2-3岁的宝宝有很强的记忆儿歌、童谣、打油诗、三字经和唐诗的能力);还有婴幼儿听到音乐都会有反应,有的宝宝可能表现出的是聆听音乐,有的宝宝表现为听到音乐变得安静平和,或者者微笑或者一点点“手舞足蹈”,大宝宝会闻歌起舞,比如扭扭屁股、扭扭腰、转动手腕,有节奏的弯曲伸直膝盖,随着节奏用脚点地打拍子。这些对音乐的表现和反应都被科学家规定为判断宝宝语言是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很多语言障碍或言语障碍儿童或成人的干预治疗中都包括音乐训练这块儿内容,可见音乐对语言影响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