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望色:从面色判断你的身体状况!(超实用)

 辰龙在天 2019-09-17

望色,是指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泽是光泽,即明亮度。除了皮肤色泽之外,望色还包括对体表黏膜、排出物等颜色的观察,但在临证过程中望色的重点是面部皮肤的色泽。

常色,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我国正常人的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红黄隐隐,即是面部红润之色隐现于皮肤之内,由内向外透发,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的表现。《四诊抉微》说:“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明润含蓄,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神采内含,是有神气的表现,说明人体精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

{!-- PGC_COLUMN --}

根据患者面部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五色主病,又称“五色诊”。关于五色主病在《内经》即有丰富记载,如《灵枢。五色》云“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等等。说明五色变化不仅可以代表不同脏腑的疾病,而且可借以推断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

1、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虚证患者见面色白,是因气血亏虚,或失血、夺气,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寒证患者见面色白,是因寒凝气收,脉络收缩,血行迟滞;或阳气虚弱,推动无力,以致运行于面的血液减少,故亦见白色。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或见于失血患者。

面色白者,多属阳虚寒证;白虚浮者,则多属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伴大出血者,为脱血;面色苍白伴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等,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面色苍白亦可见于阴寒内盛,血行凝滞。

2、黄色主脾虚、湿证。

患者面色发黄,多因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无以上荣于面所致;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以致脾土之色外现而见面黄。

面色黄而枯槁无光,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脾胃虚衰,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枯槁无华。

面色黄而虚浮者,称为黄胖,属脾虚湿蕴。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其中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称为阳黄,多由湿热蕴结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称为阴黄,多因寒湿困阻而成。

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患者面色红赤,多因热迫血行,面部脉络扩张充盈所致。

满面通红、目赤,为实热证,因热性炎上,血行加速而充盈于面,可见于脏腑火热炽盛或外感邪热亢盛患者。

午后两颧潮红,为虚热证,因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可见于内伤久病,如肺痨病等患者。

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为戴阳证。是因久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明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真寒假热之证,多见于久病脏腑阳气极度衰竭患者,为病情危重征象。

4、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由于寒邪凝滞,或气滞血瘀,或疼痛剧烈,或筋脉拘急,或热盛动风,致脉络阻滞,血行不畅,故见青色。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多属阴寒内盛、疼痛剧烈,可见于寒盛所致的骤起脘腹疼痛患者,如寒滞胃肠等证。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属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等患者。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可见于鼓胀或胁下癥积的患者。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或欲作惊风之象,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肾属水,其色黑,故肾虚患者多面见黑色。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血失温养;或寒凝经脉,瘀阻不通则痛;或阳虚水饮内停,皆可导致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故寒证、痛证、血瘀、水饮患者皆可见面色黑。

面色黧黑晦暗,多属肾阳亏虚,为阳虚火衰,失于温煦,浊阴上泛所致。

面色黑而干焦,多属肾阴亏虚,为阴虚内热,虚火灼精所致。

面色紫暗黧黑,伴有肌肤甲错者,多属疲血,为瘀阻脉络,肌肤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多属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