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温州话

 痴绝先生 2019-09-17


很早很早以前,我们温州人不是讲温州话的,现在的这种温州话是从三国时期开始讲的,到了唐宋时期才正式定型。


早期温州人讲什么话?


从古越语到古吴语


地处东南的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地,属百越的一支,主体民族为百越人。百越有於越、瓯越、闽越、东越、扬越、南越、骆越等。绍兴叫於越,温州叫东瓯越,福建叫闽越,广东叫南越,广西叫西瓯越,越南叫骆越……


大家都知道,在两千两百年前即春秋时期,我们这里原来有一个诸侯国叫东瓯国,东瓯王驺摇是勾践的子孙。驺摇当时讲什么话呢?从文献记载推断,古代吴越两国同说一种话,它跟北面的齐国不能通话,与西边的楚国也不同语。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华言),吴越两国说的不是汉语,而是古越语。


古越语属于侗台语,是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语的兄弟语。现在我们所说的温州话中还留有许多古越语的痕迹。温州人说话时喜欢将修饰成分倒置在中心词之后,如“板砧,膀蹄,饭焦,酒汗,楼阁,闹热,墙围,笋干,头衔,鞋套,鞋拖,腰身,针金,鱼生,菜头生,江蟹生,豆腐生,豆腐软,菜咸,菜干、老鼠黄、篾青、篾黄,鱼咸行,人客,风颸”;“天色冷,天色热”;“饭吃添,你走好,走快俫,我走道,你吃先”;“红显、好显、苦倒”等等。在词汇方面,也有许多基本词汇跟现今的泰、傣、壮、侗、京语相同,如田野,温州话说“垟”;木筏,温州话说“排”;骂人,温州话说“謴”;阉割,温州话说“镦”,音同泰语。大锅,温州话说“铫”,音同侗语。鞋隔褙,温州话说“迫”;鸟啄物,温州话说“咄”;酒坛子,温州话说“埕”;傻、蠢,温州话说“憨”,音同壮语。上瘾,温州话说“念头”;蓓蕾,温州话说“蕊”;抚摸,温州话说“捋”,音同越南语。抛物,温州话说“甩”,音同拉珈语。这些都应该是古百越语的残留。


公元前3世纪,楚国灭越,派春申君加强对吴越之地的统治,历经560年,直到秦统一中国后,楚人在吴越等地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在这一段时间里,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地方色彩的汉语——江东方言。吴越地区最初的华夏语影响就是由楚人带来的。从此,汉语通过楚方言的形式大量地进入吴越。温州话中至今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如发怒叫“惮”、染病叫“过人”、抛弃叫“厾”、游玩叫“嬉”、怎么样叫“訾那”、螳螂叫“头髦公公”、蝼蛄叫“土狗”等等,温州话中有两句最具方言特色的俗语词“吃吃嬉嬉眙眙戏”、“牛拔过眙勿着虱爬过密密掐”都见于楚语。江东方言是温州话中前、中古层次的主要来源。江东方言在六朝时称为“吴语”,但性质跟今吴语不同,它应是现代吴语、江淮官话、闽语、徽语的共同祖语,因此我们称之为古吴语。


温州话为何保留较多古音?


远离京城受北来官话影响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分为36郡,于吴越地东置会稽郡、西置鄣郡。置郡设官驻兵,标志着汉人对吴越地区进入正式开拓阶段,但当时越族力量还很强,浙南、福建一直还是越人天下。


后来。东瓯跟闽越不和,东瓯国王向汉武帝请求西迁,于是将4万子民迁往安徽。当时东瓯国绝非只有4万人,迁走的4万人仅是王室、军队和富豪们,而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走。到了三国时,这里成了回浦县。后来汉人大量进入,政权被汉人掌握,但老百姓说话的习惯一时是改不了的,尤其在山区还保留着古音,这叫语言的底层。


永嘉丧乱,五胡乱华,晋室东渡,大量汉族移民南下。据不完全统计,渡江南下的士族和百姓多达一百万人以上。南下汉人带来的北方话和江南原有的方言差异很大。在西晋末年以前,江南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江东方言,但在东晋以后,长江南方逐渐形成了古吴语。中国早期文明虽以北方为主,但自东晋天马渡江之后,北方文化屡遭战乱破坏,大量士人因避战乱南迁,中国文化中心就开始逐渐南移。据史载,衣冠南渡以后,80%的北人移居南方,剩下20%的北人与大批涌入的胡人杂居。经过这番民族大迁徙,南北方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致是:南方为汉人,包括原来的非汉民族;北方为胡人,掺杂少数残留的原北方汉人。


中国最大的几次从北向南的移民运动都发生在唐宋,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都引发了大批北人南迁。宋代也有大量北人移居南方,至北宋灭亡之际,尤其是宋室南迁,使江浙一带的汉人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民族迁徙达到高潮。可以认为,传统中国的北方已经完成民族大换血。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活跃在中原历史舞台的“中国人”,基本上换成了一批一批来自更北方的外族人。


这一大换血,至元末历时一千年。加入中国的外来民族是分期分批来的,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是入境随俗,被分期分批地汉化成北方汉人。他们原来的民族,几乎都已消失。由此,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内部较为一致、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的一大方言。这种新兴的语言成为了一个新的语种——官话。随着元灭宋统一中国,官话方言凭借政治优势,深刻地影响了吴、湘、粤、赣、客、闽等南方汉语,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汉语语种地理的基本格局。


大规模人口迁徙产生的外来人口,增强了当地汉语方言对非汉的同化力量。浙北地区受北来雅音官话的影响形成北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而南吴语则以温州话为代表。尽管北来雅音官话的力量很强,远离京城而发展较慢的南吴语则仍保持较多的古老特征,如老婆叫“老安”,“老人客”是从“老安人客”变来的。“新孺人”是指新娶的妇人。自古有把未婚女孩称为公主、郡主、县主或院主的,温州人就把未婚的女孩称为县主儿,这里不能用“媛”,“媛”是指已婚的媳妇。


元朝统治者将“汉人”与“南人”分为两个不同民族。当时“汉人”讲汉语,即讲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南语”,即有入声而无卷舌音的南方话。此种语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今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不会卷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后鼻音分不清楚。但是毋庸置疑,南方汉语基本上保持了历代南迁汉人带来的古汉语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一部分古代语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追溯古典人文传统的重要资料。


温州方言何时形成?


南宋时期已接近今语


吴、闽两语都从古代的江东方言分化而出。后来,北部吴语在北方话的影响下与闽语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温州地处吴语区的最南端,且与闽语区接壤,故温州话中保留了较多与闽语相同的特征,但总体上还是跟着吴语地区一道发展为现代吴语,这是因为温州从东汉开始属会稽,东吴属临海,323年才分置永嘉独立建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温州都受会稽(今绍兴一带)的行政管辖。


当闽语与吴语分别独立时,吴语才算真正形成独立方言。那么吴语从江东方言中独立出来,则应在南朝以降。吴语形成的下限应该至少不晚于唐,而其祖语上限可以追溯到汉以至东楚时代。


战乱可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可使方言巩固。材料表明,温州方言发端在汉末东吴,在唐代开始有了雏形,至北宋已相当成熟,到了南宋则很有特色了,这可以在著名字书《六书故》与南戏作品《张协状元》等文献中找到佐证。


宋末永嘉人戴侗(1200-1285)的名著《六书故》大量采录家乡温州方言的俗语、俗字、俗音,充分表明当时温州话已接近今语。如喉咙称“灵喉”,河豚称“乌狼”,鳎鱼称“鳎鳗”,臭虫称“茭虱”,小蟹称“螠儿”,篮类称“篰”等等。由于一种方言发展到能够影响书面形式的阶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准备过程。那么,在《六书故》记载俗字俗音之前应经过一段历史时期,温州话的形成当然要远远早于南宋。现存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的作品。这个戏里丑角、净角、副末的说白中已使用了不少跟现代温州话特点相同的语句,如“老鼠拖个驮猫儿”,已跟今天说法差不多了。


根据温州族谱、墓志、史料,当时跟随高宗南奔来温而后定居的北方大族也不在少数,当时温州曾接受中原和闽东北的两次大移民,但这些移民并没有对温州方言造成明显的影响,说明当时的温州方言已相当稳固,有力量同化移民。更值得注意的是,温州地区现代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其祖先是来自福建的,但这些移民并没有保留闽语,后来都改说了温州话。因此可以推想,五代时温州方言就已经形成,并且已相当稳固强大了。唐宋时温州话已形成强大力量足以同化迁入的闽语移民。现在苍南一带有100多万人讲闽南话,那是明末清初过来的,所以他们说的还是闽语。温州话中有许多语词跟闽语相似,如吃的菜叫“配”,萝卜叫“菜头”,垃圾叫“粪扫”,臭虫叫“茭虱”,涎水叫“口灡水”,躺下叫“倒搭”,蒲瓜叫“瓠瓜”;又如用一些穷凶极恶的词来作形容词表示极端,如“棺材好,死人远,短命贵”等。


温州方言有何价值?


具有罕见的变异现象


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谓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温州话)、浙南闽语(闽南方言)、畲语(畲族客家话)、蛮话(苍南土语)、蛮讲(泰顺土语)以及大荆话(台州方言)、罗阳话(处衢方言)、金乡话和蒲门话(吴语方言岛)等方言。


以苏州、上海、嘉兴为代表的北部吴语区的人跟浙东宁波、绍兴、台州人尚能通通话,而这些地区的人跟温州人都无法直接通话。因此说北部吴语的人们就曾认为温州话不是吴语而是闽语。早先著名学者章太炎在给汉语方言分区时就提出“浙江温处台附属福建而从福宁”。到了1915年至1928年,高本汉、赵元任等人提出的“吴语说”开始得到语言学界的认可。抗战时王力正式将温州话列为吴语温台系。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温州话列为吴语瓯江片。


根据温州话的语音系统、方言词汇与语法特点,温州话应该属于吴语而不属于闽语,虽然语词、语法成分上有一些闽语的影响。但由于闽温间语音差距相当大,这些影响并不很引人注意。这从纯温州人听不懂任何闽语而能部分地听懂绍兴话、宁波话、上海话,也可以证明。


既然温州话不同于吴语,又不同于闽语,我们为什么不将其自立门户,列为跟吴语系、闽语系并起并坐的瓯语系呢?温州著名作家吴明华先生在《其实你不懂温州人》一书中就主张应该为温州话正名。为此,我曾请教郑张尚芳先生,他认为说温州话的人只有五百来万,独树一帜似乎不很恰当,再说,不仅吴语中的东瓯片说话难懂,台州片和丽衢片同样很独特,所以不宜分得过细。而我个人则认为,我们对温州话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透彻,因而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温州话最终的归属,应该由未来的学者说了算。


温州方言保留古音韵特点多,古词古语法现象多,具有许多其他吴语所罕见的变异现象,因此温州方言研究对汉语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温州为南戏发源地,温州话对戏曲语言很有影响,所以温州方言研究对南戏作品的研究也很重要。


方言研究应该分为三个阶段:调查记录,描写归纳,理论建设。我在研究温州方言中力求遵循此原则,广泛采纳各家研究成果,参照兄弟方言的研究思路,对温州方言的语言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新的见解。


进一步深入对温州方言的研究和整理,不仅有利于吴语史和汉语史的研究,也可以促进民俗、历史、社会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建设。由于温州方言是近两千年悠久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呈现出独特的地方风采。因此,作为本土的方言研究工作者,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把方言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这将成为后代子孙研究人类发展历史的宝贵线索和资料。总之,温州方言是一座富矿,我们现在挖掘出来的宝藏还嫌太少太少。


在我新近出版的这本《温州方言韵略》一书中,我特意作了这样的界定:以“温州话”专指温州市区所说的方言,以“瓯语”泛指温州地区各县市区所说的温州话,“温州方言”则指温州地区各种方言。


我出生在温州市城内,对温州话比较熟悉,所以侧重于叙述和探讨以温州市区为代表的“温州话”。同时也涉及到瑞安、乐清、永嘉、平阳、永强等地所说的近似于温州话的“瓯语”。现今,我虽已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如果健康条件允许,我希望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从“温州话”扩展到“瓯语”,然后再扩大到“温州方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