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持续性发展与技术发展布局

 2018意气风发 2019-09-17
        昨天的文章有几个后台留言很有情绪,认为我对半导体技术发展论述有意歌颂改革后布局,对某大科学家不尊重,尽管我没提名是那个,但这几个朋友很会联想,而且联想到具体的人。
         一、科研难,难在突破,难在选题准确。目前的网络局势就是如此,现在国家明确提出网络安全与网络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境外攻击厉害,同时一些情绪化、偏极端的内容带偏了不少网友。有些科研项目被中断多是因为投入后没见成效,被迫下马。而项目参与者不知道是什么心情,将自己责任完全归为决策停止者,不检讨自己原因。而网络朋友对'科学家'是非常推崇备至的,结果科学家说什么都是对的,引起网络物议,而且很厉害。
       其实想一想就明白,从课题研究角度而言,多数课题是无效的,有些是为推动研究奖励机制,有些与职称、业务、奖金挂钩,所以有些项目就存在可疑性。
     一些高校、研究所学术造j并不是个例。有些项目论证很好,高大上,但一落实就露馅事也屡见不鲜,所以搞科研非常难 技术突破就更难了。所以有些项目在迟迟没有进展时只能停下,让位于有希望的项目。所以作为草根的我们一定要客观的看一些项目停止,一些科研课题被下马。
        二、科研的立项需要长周期,更需要找准方向,当然也需要耐心,这是国家智慧的体现。比如'引进'与'自己研制'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受到全面封锁,'高技术'引进难道比登天还难,而军民两用技术也在禁止之列。不要说我们,就是我们的'老师'苏联已经完成工业化,技术上的短板都很多,'傻大粗笨'是我们对它的印象,就是如此 当时的苏联在技术等级上比我们至少先进一代,就拿航空发动机来说,现在的乌克兰的发动机技术就是苏联的,改革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直到现在都没完全解决!技术突破,谈何容易。单纯几个'大科学家在那里闹情绪,发委屈',他们说的内容与事实估计要差十万八千里。只要根据目前的技术现状认真分析就明白目前许多人的抱怨是不靠谱的。
         (1)苏联时代的东芝事件。苏联潜艇在1976年前都没解决噪声问题,到1979年美国突然发现苏联潜艇声纳特征变了,而且噪声减少了20%,美国中央情报局结果二年多调查发现,是日本东芝公司偷偷卖给了苏联轴承技术,结果美国勃然大怒,发动了对日本的制裁。苏联取得这一技术,使得它的潜艇静音技术已经比肩美国。其实静音技术是多方面的,轴承、润滑油、反应堆、螺旋桨叶片、艇体共震防护等,当时的苏联由于加工精度不够导致无法解决。苏联难道不想通过自己能力解决掉?是近二十年巨大投入根本解决不了,只能偷偷'引进',连当时苏联这样技术上已经非常先进的国家在无法解决问题上选择引进,何况我们?
        (2)航空发动机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难度在于材料,晶体技术。发动机尾焰温度:一般涡扇发动机的温度为1400-1700℃,加力推动时高达1750度以上。普通金属材料哪能到达这个温度?就需要掺杂结晶,为什么要结晶为晶体?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晶体到达在熔点前是固体,如果是非晶体,那麻烦就大了,随温度升高,非晶体会变软,硬度与强度都随温度非线性变化。
        所以,要求是晶体。但掺杂许多晶体都会品质发生变化,而且结晶难度非常大,多数变成非晶体。特别是要达到1750度的高温品质仍然不变化,这个技术目前是冶炼业的独门,最高端技术。对战斗机而言,由于需要'加力推',超音速巡航,如果螺旋桨因材料不过关在高温下变形那是大灾难!
        再以当年的运十,直到现在网络仍然议论多多,但当时那几架,用比喻句是一个穿一身洋名牌的洋人戴一个中国人面具。现在c919国产率到不到70%,要知道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
         所以,我们要在技术上,是引进还是自研上要综合评判,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犯自大自狂的极端主义不能自拔。
         三、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是非常智慧聪明的,非常好的利用当时的国际局势,经历了三次大的引进潮。
        第一次从1951--1958年,从苏联引进。
         第二次是从1980-1988年。主要从小日本引进'二手技术'。
          第三次大概从2000年前后。期间主要是机床技术、通信技术、化工技术。
         这三次引进都我我国今天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节约了时间。如果自己研究,周期长不说,能否顺利解决都要打个问号。
        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非常聪明?可以说,这三次机会都是稍瞬即逝!因为时间都太短了,每次都不到十年。不要看小日本现在一些技术非常先进,它是在二战后西方几乎对它没有技术封锁限制的情况下,七十年里可源源不断的'引进'。
        四、今天的我国正处于自主创新的前夜。我们引进后就是吸收,改良,然后创新。但没有这个学习过程,不交学费,单凭靠我们自己,可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看到一些朋友对某企业不'自主创新'技术非常不满,但它们不知道,有些技术单靠一个企业的能力,是无法达到的。比如华为,如果没有我国作靠山,全面提供资源、全面提供'方便'、全面帮助引进,能有今天成就吗?
      华为的成功,只是我国企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关于技术方面一个成功的案例而已。
       经过多年的交学费,我们学会了很多很多,在这个蓝星上,我们中国人学习能力第一,逆向工程第一,决定没有第二家。
       五、我们的技术积累,已经具备了重新的基础与条件。我看到媒体提到我国已经意识到基础科研、基础材料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决定加大投入与补贴,这是惠及万世子孙后代的决策,一定要坚持!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学习技术是'如饥似渴',那么未来一旦基础研究上去,那就是'闲庭信步'。
         可以预见五年左右,我国重新技术会暴发一部分。
       说明:因记忆力下降,部分数据、年代可能有些误差,请朋友们谅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