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院几位旧派人物——之三·梁漱溟

 Xunhzh 2019-09-17

前两篇小文,我们介绍了沙滩大院两位有名的旧派人物刘师培和辜鸿铭。二人之外,还有一位被视作北大旧派的代表人物,那就是梁漱溟(18931988)。

梁漱溟

梁漱溟没有上过大学却被蔡元培聘到北京大学任教,照梁本人的说法“以一个中学生而后来任大学讲席者”,确实是北大历史乃至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则佳话,也为群星璀璨的沙滩大院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关于梁漱溟到北大任教的故事,坊间流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说法是:梁漱溟中学毕业报考北大落榜,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看中了梁漱溟的才华,于是破格聘他到校任教,讲授印度哲学。

晚年的梁漱溟曾写了一篇文章《值得感念的岁月》,回忆自己昔日在北大的教书生涯。梁漱溟在这篇文章中,对于上述说法作了郑重更正:

“事实是我因中学毕业后投身同盟会活动,无法顾及升学事,及至在北大任教,昔日中学同窗如汤用彤(在文科)、张申府(在理科)、雷国能(在法科)诸兄尚求学于北大,况且蔡先生以讲师聘我,又何曾有投考不被录取,反被聘为教授之事。” 

梁漱溟入北京大学任教,始于1917年秋冬间,当时他年仅24岁;辞去教职离开北大,是在1924年夏,前后约七年。

1934年,梁漱溟在其所著《自述》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自己受聘北大时的经历: 

“我应聘之前,即与蔡、陈两先生声明,我此番到北大,实怀抱一种意志,一种愿望,即是为孔子为释迦说个明白,出一口气。……《新青年》杂志之批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锋利,在他们不感觉到痛苦:仿佛各人讲各人的话,彼此实不相干;仿佛自己被敌人打伤一枪,犹视若无事也。而我则十二分的感觉到压迫之严重,问题之不可忽略,非求出一解决的道路不可。” 

文章中的“蔡、陈两先生”,即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

得到蔡元培校长垂青的梁漱溟《究元决疑论》

1917年12月5日,梁漱溟首次开始授课。七年间,梁氏所讲授的课程是“印度哲学”、“唯识学”与“孔家思想史”。于授课之外,梁漱溟还作了不少讲演,如“佛教哲学”、“孔子哲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梁漱溟将几次讲演记录加以整理,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出版。 

1918年北大文科教员表。该表显示:梁漱溟是以“讲师”的职称,讲授“印度哲学”。

梁漱溟的主要看法是:西方、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各奉行不同的哲学。就人生的态度而言,西方文化是向前追求的文化,所面对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郑重的文化,所面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印度(佛教)文化是转身向后去的文化,所面对的是人对自己本身,即心与身的关系。梁漱溟主张“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西方文化是解决生存的前提与条件问题的,是第一期;中国孔子的文化是人心即精神生活的,是第二期;印度佛学是超越的宗教境界的,是第三期。在梁漱溟看来,中西之别在一定意义上是内与外、玄学与科学、义与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理性与理智的区别。梁漱溟认为,促使西方人向外逐求的是意欲,是物质利益;促使中国人向内聚敛的是道德,是义。梁漱溟说,未来中国文化,很可能是孔子儒家文化的复兴。

1918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合影。前排教师左起: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各自有其“特异色彩”与“根本精神”,它们之间虽有不同,但非古今新旧之分,各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梁漱溟认为,一如现代西方文化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与价值。 

以上看法在当时“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中,无疑是在维护并赞叹孔子,必然引起强烈的反应。主张“西化”者,认为这是对新思潮的一种反动,自然是反对;而对那些在新思潮冲击下对中国文化心存疑虑的人来说,梁漱溟的看法则使他们恢复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但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梁漱溟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

现在看来,“以一个中学生而后来任大学讲席者”,也只有在蔡元培主长北京大学时,才可造就的传奇故事。不过,这一传奇故事,对于梁漱溟本人来说,也只是他众多传奇故事中的比较突出者罢了。

梁漱溟的人生还有哪些传奇?

比如,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仕宦”家庭,系出元室梁王系,但其父梁济(巨川),却在梁漱溟“幼时开蒙读书”时让他“读《地球韵言》一类的书,俾知晓世界大势”,“入小学,进中学,读一些教科书,终竟置中国古经书未读”,故而梁“在思想上既未先蒙受儒家影响”,“古经书在我,只是像翻阅报刊那样,在一年暑假中自己阅读的。”——人称“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幼年时竟然未曾读过“四书五经”。一奇也。

再比如,在思想倾向上,梁漱溟早年颇受父亲梁巨川的影响,认同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从十八九岁起,梁漱溟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大约1911年后1920年前,都是我志切出家入山之时;虽以老父在,未即出家,而已守佛戒茹素不婚。”尽管对佛学钻研甚深,但1918年父亲沉潭自尽后,梁漱溟开始折入儒学。“漱溟自元年(指民国元年)以来,谬慕释氏。语及人生大道,必归宗天竺。策数世间治理,则矜尚远西。于祖国风教大原,先民德礼之化,顾不知留意,尤大伤公之心。”终“于1920年冬放弃出家之念,于1921年冬末结婚”。——由“西”而“佛”,终归宿于“儒”,梁漱溟的思想转变之历程可谓特别。二奇也。

晚年梁漱溟

还比如,梁漱溟“既归宿于儒家思想”,自此便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并身体力行,他曾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可是,他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即便在晚年还曾自言,“人有今生、前生、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梁漱溟这样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一辈子都直道而行,最后却能在95岁高龄时坦然告别人世。是曾经向往的佛家生活,让梁漱溟平息了内心的激愤、忧伤,保持了自己的心境平和?人生经历复杂曲折如梁氏者,能活到95岁的高龄,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存的奇迹。此乃三奇也。

梁漱溟手迹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沙滩大院几位著名的旧派人物:刘师培、辜鸿铭、梁簌溟。

诚然,刘辜梁这几位在沙滩大院内,确称得上是旧派人物的代表,但跳出大院看风景,放眼到大院之外的新文化运动全局,这几位还都坐不上当年旧派人物的头把交椅。冲在最前、当年最著名的旧派人物,恐怕还是发表“致蔡元培公开信”的林纾,即林琴南。在介绍钱玄同、刘半农的那篇小文中,我们曾经论及此公;在其它多篇小文中,也曾出现林氏名讳。这也难怪,讨论新文化运动,点评当年的新旧之争,林纾绝对是一位无法回避的重量级人物。

这林琴南(18521924),乃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我国近代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第一人,被公认为中国译界泰斗,留下“译才并世数严(复)林(纾)”的佳话。林琴南本人并不通外文,其翻译都是与人合作完成。他一生中以文言翻译欧美各国小说180余部,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飘流记》、《伊索寓言》、《新天方夜谈》、《黑奴吁天录》等。当年,“林译小说”风行一时,在我国翻译史乃至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林纾手迹

除了翻译之外,林纾还工诗文,善书画。只不过,他的诗文和画,都为译著所掩。

1901年,已是“古文名家”的林纾从南方来到北京,任金台书院讲席,兼任五城学堂国文总教席。林纾来京后,结识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作古文为吴所推崇,这使得林纾声名益著。

之后,林纾进入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担任教员。民国后,何燏时出任北大校长时,林纾则被迫从北大离职。

但是,林纾总共在北大呆了多长时间?这在林纾后来的记述里,是含混不清的。

1913年春,林纾在《送大学文科毕业诸学士序》中说:“自余至大学八年”。在《南昌杨君若臣家传》说:“余主大学讲席九年,辛亥之乱迁居天津,始辍讲”。1919年,在《赠张生厚载序》中说“主大学讲席九年”。

八年?还是九年?事实上,都不是。据林纾的弟子朱羲胄考证,林纾任京师大学堂预科及师范馆经学教员的准确时间,是光绪三十二年八月至宣统元年十二月;任分科大学经文科教习,则是宣统二年正月至民国二年三月。北大教授陈平原对此给以肯定,即林纾讲学京师大学堂及北京大学的时间,起于19069月,讫于19134月。

这表明,林纾在北大的实际任教时间既不是八年,更不是九年,而是六年半。

但不论是六年,还是八年、九年,论及与北大的关系,林纾都称得上是北大的老人。只不过,1913年林纾离开北大,却是相当的不愉快。

林纾在当时给儿子的家书中写到:

“校长何某,目不识丁,坏至十二分,专引私人。”

“大学堂校长何鐍[燏]时大不满意于余,对姚叔节老伯议余长短。余闻之失笑,以何某到校时,余无谄媚之容,亦无趋承之态,故憾我次骨。实则思用其乡人,亦非于我有仇也。”

“何鐍[燏]时系小人之尤,不知怪我何事,乃对缪荔生说我品行不端,学问卑下。其实怪我不会打他马屁,做此谣言。尔父义命自安,凡事任天,即不为大学堂教习,亦有啖饭之地。”

“大学堂闻有变动之信,然吾终不愿入堂,再为教习。”

“究竟余一生靠天,即无大学堂一席,亦不至饿死。”

话语之间,体现出林纾“任气而好辩”、“木强而多怒”的性格弱点,更流露出林纾对校方“无端”解聘自己的愤愤不平。

2016年7月,“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几年之后的新旧之争中,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对北京大学之所以那么仇视和攻击,根源固然在思想认识,但是,始终放不下“自己是被逐出北大的”这一心结,摆脱不了屈辱离开大院的怨恨心理、委屈情绪,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1913年不从北大离职,新文化运动期间仍属大院中人的话,林纾在这场运动中的表现还会不会如此激烈?这恐怕还真未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