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诗)吉安庐陵白鹭洲书院(2)

 01一线 2019-09-18

文|01一线

赣江流经吉州古城,今吉安市中心城吉州区东。江中有白鹭洲,面积1.7平方公里。洲内四季树木苍郁,白鹭纷飞;洲外西临城区,四面群山环绕。白鹭洲方圆数里,一说因其形似白鹭得名。另一说古人引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为之取名白鹭洲。吉州古城从神岗山至螺子山沿赣江西岸分布“八景”,即“神岗帆影”“南龙塔云”“华岭溪声”“金牛泉香”“白鹭文澜”“车城眺景”“螺峰霞照”“青原晴瀑”。“白鹭文澜”即白鹭洲书院所在,号称庐陵八景之一。

据史载,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民族英雄,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江万里(1198年—1275年)(注:任正式官职91种,三度为相,南康军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阳峰乡府前江村人)独自创立三所高等学府(注:其二宗濂书院、其三不明),为古今中外之第一人,尤其是其所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延续千年,在中国科举时代共培养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书院所在的江西吉安科举中选人数几近此后中国千年科举的一半,被称为千年“文章节义之邦”中国古代书院之最。江万里为官清廉,敢言直谏,无论朝官还是放任地方府省均政绩斐然,为官府和百姓所称道;一生虽屡受权奸排挤,屡遭罢贬,而始终不畏权奸,不泯忧国爱民之心。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是江西杰出的地方先贤之一。

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43岁的江万里担任吉州知府。他曾是白鹿洞书院的学生,(注: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即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时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懂得治政必须兴办教育。于是这位朱熹再传弟子一上任,便看准了位于城东那块四面环水、风帆沙鸟、茂林修竹和清雅幽静的白鹭洲是读书的好地方。于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他在洲上筑学舍创办白鹭洲书院。广纳弟子,开坛讲学,选拔本郡俊秀到书院深造。自己兼任山长,公事之余,乘舟过渡,去书院给弟子们讲学,谈笑风生,深受学子拥戴。这位先贤离任前,还聘请他的门生,吉安县永和名儒欧阳守道出任书院道长。守道不负先生厚望,执掌讲席10年,精心讲学,从严治院,为书院及庐陵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据史料记载,白鹭洲书院的办学宗旨是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办学特色突出,教学质量、学术水平都很高。当时,书院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书院前有泮池,池上有桥,建有文宣王庙、六君子祠、棂星门、道心堂、万竹堂、云章阁、风月楼、浴沂亭等,还置田购书,可供数百学生就读。公元1256年,有43人考中进士。其中,20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御试对策洋洋万言,宏论“法天地之不息”。针贬社会时弊,提出革新主张,理宗皇帝亲点他为状元,还亲笔题写了“白鹭洲书院”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从此,白鹭洲书院名扬全国,成为江西三大著名书院之一。(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吉州又有47人考中进士,爱国词人刘辰翁及邓光荐等书院门生名列其中,书院影响进一步扩大。

至元代,书院增建古心祠祭祀江万里。明朝,书院几次迁移后,又在洲上复建。建置更加完善,新筑吉台、永堤、鹭池,增建理学、忠节、名臣3坊。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一说是1903年),书院改为吉安府中学堂;1955年改名吉安高中;1980年改名为白鹭洲中学。白鹭洲书院建制八百年来,江万里、欧阳守道、王阳明等大家名儒在这里讲道授业。这块对庐陵文化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教育圣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一直文风鼎盛,桃李满天下。

白鹭洲形成历史较久,赣江两岸居民互通,买办经商;江上帆船穿梭,热闹非凡。据说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洲上活动,至唐已是繁华之地。

吉安庐陵文化起源于七千年前的物质类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如青铜文化,后来的瓷器文化等,精神类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理学文化、节义文化和民俗文化,再到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耀中华”名士文化而著称于世。庐陵府凭借宋白鹭洲书院和明青原山阳明书院等历史上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更有甚者,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共取进士110人中,状元胡靖(又名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七名。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吉安古庐陵文明作为一种地区文化,不是凭空而起,有其历史源流。庐陵从秦初设县,汉末设郡,区域范畴包含了后来吉安府的大部分地方。隋朝初设后破吉州后,还几回恢复了庐陵郡之名。庐陵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长期呈现在史册,历史长了1500多年。庐陵郡、县城,始终是吉州、吉安路、吉安府的行政驻地,是赣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自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庐陵郡城迁入今吉安市区当前,1600多年来,庐陵郡城是牵动区域经济的龙头。历代的文化名人来吉州、吉安,都在庐陵城留下了脚迹。不论赣中行政区划如何调剂,庐陵郡、县城一直处于中心位置。

庐陵文化有着独特的源头、类似的发展过程跟演化法则。那就是跟着北民的南迁,输入了中原的进步文化,传布了正统的儒家精力。“文章节义并重”是庐陵文人的主体形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彼此影响,互相依存的整体,以一种比拟稳固的状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史册。庐陵文化自唐代诗人杜审言、大书法家颜真卿,宋代大诗人苏轼、黄庭坚在此传播以来,出现了两个顶峰期,一是宋代,二是明代。尤其是宋代处于高峰,出现了欧阳修、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胡铨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故乡属于古庐陵郡、县的规模。他们在作品中,常描写庐陵风情,说自己是庐陵人,庐陵之名随同这些出色人物名扬天下。到了明代,一些有名的人物,如解缙、罗洪先、杨士奇等,他们的家乡虽属吉安府,不是庐陵县管辖的区域,可他们一直以自己是庐陵先贤的乡亲而自豪,把欧阳修、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等当作榜样,有时也称本人是庐陵人。

唐宋以来,在庐陵这片土地上,许多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或于此供职,或游山玩水,或探奇访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他们共同造就了以“文章节义”为核心内涵的庐陵文化。

今晚,笔者以家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感到自豪,表先贤创办书院教育之功,再以《七律·新韵》一组诗歌之咏之。

(一)

自古庐陵八景在,中心城外一方裁。

赣河引水川流带,吉郡习滔土落抬。

凤罩金陵歌咏戴,庐陵白鹭命诗开。

群山四面白云泰,浮水一洲绿隐台。

(二)

绿洲遭遇湍流溅,天宝金牛对岸牵。

渡口甘泉凿井冉,鹭仙洗羽驮洲延。

吉州宋代知方念,书院淳元诞始年。

江中形如白鹭上,鹭风从此起文澜。

(三)

云章阁记出名苑,诞地风云鹭护园。

居世已经千百代,古今过去四方牵。

今天景观描一段,明日诗篇续中传。

吉郡文明天下赞,庐陵节义美名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