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段语录,还以为是哪个两鬓斑白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带着几分骄傲自豪的语气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少吐露心声。 实际上这句话来自李彦宏,除了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这句话还暴露了这位帅哥的年龄。 李彦宏毕业那年正是1991年,改革的大幕已经越拉越大,无数的机遇浪潮在翻滚涌动。 每个人都躺在了时代的脉搏上,有的感觉一天又一天天天照旧,但有一些聪明人敏锐地感觉到,改变命运的机会已经到来。 造导弹,需要知识需要人才使命光荣,按理说应该地位高收入多。卖茶叶蛋太简单了,买点鸡蛋茶叶用不了几个本钱,门口支个小摊躲着点城管,生意就开张了。 为什么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里,埋藏着千千万万小老百姓美好生活的窍门,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秘密。
这话颇有几分美国“镀金时代”的暴发户作风,经济一片繁荣,很多穷小子白手起家,一路狂飙成了铁路大亨、石油大王。 但这话真不是他们说的,是个卖瓜子的中国人说的,这个人的名字还叫“傻子”,并且作为一名文盲,他只会写的五个字中,“年广久”是他的名字。 在卖瓜子之前,他要过饭,在街头叫卖水果,后来还贩过甘蔗、红枣,也卖过鱼,摆水果摊的时候跟着隔壁老头学了炒瓜子,这成了他发迹的起点。 人家买他一包瓜子,他就送一大把,因为这他有了“傻子”的绰号。生意越来越好,年广九干脆把“傻子”作为招牌,瓜子命名为“傻子瓜子”,业绩一飞冲天。 生意太好供不应求,年广久还发明了“限购”,一个人只能买2斤瓜子,可即便这样,顾客想吃他的瓜子得排队1个多小时,队伍都排出100多米了…… 就这样,1976年,中国诞生了一位百万富翁,还是一个37岁的个体户。 时势造英雄。 降价促销、有奖销售,在后来“傻子瓜子”发展的一二十年里,年广久用了很多当时前所未有的经营手段,这些措施带来争议的同时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让他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风云人物。 放在今天,这些套路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但在那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你个人的努力再加上时代的助攻,个体户一时之间成了成功的代名词。 跟“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一起的还有个时髦的词汇——“下海”。 这个词很有意思。 看着年广久这些小老百姓都能挣大钱当富翁成了社会焦点,让不少端着铁饭碗的人十分羡慕,以前旱涝保收的死工资也成了鸡肋。胆子大点的摩拳擦掌,想到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游游泳。 但有的人更聪明,把原来的院子改造成游泳池,不照样能满足下海的欲望吗?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的大门上出现了一张“大字报”,作者是46岁的业务科长马胜利。 敢想敢闯敢干,这是那个年代激荡的气质。 马胜利承包第一年就为厂里盈利140万元,承包4年,利润增长21.94倍。 在全国各地不少国企都面临亏损的重压下,马胜利的改革实现了工厂、管理层、员工、社会效益多方共赢的结果。 他成功了,并且有点太快。 1987年,马胜利开始“放眼中国”,决定承包20个省、100家中国造纸企业,全称叫“中国马胜利造纸集团”,他一人担任100家分厂的法人代表。 同时,他还要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推广自己的改革经验。 有部小说记录了演讲盛况:
开放浪潮滚滚向前,接得住第一波浪是本事。 80年代到处都是市场空白,发家致富的机会从来没有离群众百姓如此之近。 年广久做到的是服务态度好,让消费者感到方便实在点;红遍全国的马胜利又做了什么呢?
在第一张大字报被撕掉以后,马胜利又补上这样一副对联。 他的思想核心就是:“层层承包、责任到人、多劳多得”。 现在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管理方法,村里开个作坊都是这么来。但就是这样再朴实不过的理念,让马胜利坐上了成功的火箭。 在历史潮流的力量面前,你只需要挪挪屁股坐上去,就能把你送到几辈子也走不到的地方。 在马胜利贴出大字报的1984年,还同时出现了几个当时不知名的小企业,比如联想、万科、海尔等等。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年广久马胜利等初代草莽英雄逐渐褪色,鲁冠球、冯仑们又开始轮番登场。 在他们背后,还有数不清的餐馆、超市、服装店小老板等这些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竞争越来越激烈,钱越来越难赚,机会的门槛越来越高,当然,经济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从小作坊到乡镇企业,再到承包制国企、民营企业再到中国出现了行业老大国际巨头公司。 回望四十年,真有点沧海桑田的意味。
1980年5月的《中国青年》杂志上,一封读者来信这样写道。 这句话和那句“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关头,什么事情更有价值,怎么去实现,这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迷茫。 或许,有位叫任正非的企业家的话能回答这位读者的疑问:
茶叶蛋是幸福的源泉。 发展的本质,是每个人的活力得到释放,一个个路边摊、一家家小企业拼起来就是万家灯火,是社会活力的出水口,还是社会的稳定器。 1997年,石家庄造纸厂破产,曾经扶摇直上的马胜利跌回了原点,一家人天天吃白菜。 后来,他在石家庄火车站旁边开了个“马胜利包子铺”,帮手是他的妹子、女儿和老伴。 大丈夫能屈能伸,有的人在改革潮流中下了岗,有的人在行业风云变幻中失了业,还有的人不满足于无聊的工作,选择辞职创业。 当个体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的选择。历史上,个体户是大企业的种子,同时它们极大丰富了社会生产和行业多样性,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在多样性的经济主体中,我们最熟悉最离不开的,就是个体户。 街边饭馆里有绝招的厨子大叔,菜场里熟悉的卖菜阿姨,水果摊热情的摊主,因为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奋斗,构成了我们幸福感的拼图,让我们感到生活的便捷和舒适。 我们发展得越成功越辉煌,应该越重视这些小生意,他们才是我们的基础,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和未来。 如我昨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视频,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奋斗难题,却依旧努力,为生活奋斗,向往着美好的明天。 |
|
来自: 昵称18154423 >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