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课堂 | 邱春林:手工艺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昵称35641324 2019-09-18

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设计系主任


中国的手工艺人群体有一种乡土的、真实的气质,类似于无意之美,我一生都在追求“真”,所以愿意投身到跟质朴的手工艺相关的领域。没想到的是,我赶上了手工艺的盛世。手工艺为什么会进入盛世?我们国家在提倡非遗保护之后全民都在谈“工匠精神”,如果没有“非遗保护”,今天的手工艺还会这么热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也去了解过其他国家的相关情况。例如,近年来我遇到过一些来自中东地区、拉美国家的非遗保护方面的官员,我问他们:“在你们国家有没有手工艺热?”他们的答案是:没有。拉美国家的相关人士甚至说他们国家搞手工艺的人很反感官员去找他们,他们并不希望被列为非遗保护对象,不想要被那么多人关注,他们只是单纯地热爱自己的传统上个月,二十多位拉美国家的非遗官员在商务部培训,我给他们讲课时问他们国家的手艺人对物质怎么看,是不是期望通过自己的手艺来致富?他们说并非如此,他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手工艺人会要求(凭借自己的手艺)发家致富,这可能是一个中国特色。

墨西哥的手工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中国的手工艺在当前是求新、求变、求市场、求发展,而很多国家的手工艺是求个“安稳”这是我近年来所观察到的东西,是我作为观察员看到的一些现象。今天,我把我看到的包括上述情况在内的一些现象抛给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够有所共鸣。

>>手工艺发展中的新问题

我想首先谈谈“手工艺发展中的新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重视。

第一,新材料的运用。如今手工艺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天然原材料”的限定,各种人工合成材料运用到了手工艺领域。我们过去认为传统手工艺一定得采用天然原材料,现在看来这个界线早就突破了。

邱春林在“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上进行主题演讲

第二,高科技介入材料加工。我举个例子,我们会发现现在有些红木家具完全不会变形,严丝合缝到连指甲都插不进去。如果只依靠传统工艺能做到这么精吗?不可能。这就是在材料处理方面采用了高新技术,将材料进行了碳化。所以我们看到传统的红木家具是会呼吸的,有伸缩变化,但这种经过材料处理后的红木家具就不会变化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还算是手工艺吗?

第三,高新技术被应用于手工艺打样环节。3D打印技术如今应用广泛,现在很多陶瓷产品就是先用3D打印来打样,然后进入工业化生产的流程。以前我参加一个展览,看到一件展品,原本应该是石雕,但展出的时候因为还来不及完成,所以展出的是3D打印的样品。那么,像这样的情况,手艺在哪里?仅仅有设计就能当手工艺人了吗?

MakerBot3D打印机能够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高科技工具被用于产品、作品造型和表面处理。这方面情况在雕刻类型的工艺中最多见。东南和华南沿海许多玉雕艺人用的雕刻工具非常先进,超声波的,一秒钟可以震动六千次。现在还有一种玉雕机器可以直接雕刻出镜面效果,不需要抛光这道工序了。还有砚台雕刻,可以做到没有一点刀痕。用这些高科技雕刻工具,可以说无论什么复杂的图案和造型都可以雕得出来。刺绣也是这样。前不久我遇到一位手艺人在抱怨,说他们绣一只老虎要三个月以上,可人家用高科技工具几个小时就能绣好,而这些人也在评工艺美术大师,自己的徒弟学了三十多年的竞争不过他们,因为手工制作达不到机器制作的精美程度。

我们只用的简单工具,依靠双手去制作传统的工艺品,跟用高科技工具制作的工艺品去竞争,到底谁能胜出?如果花上几个星期去学习使用高科技工具,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手艺人?这样长期下来谁还能坚守双手的劳作?

电动雕刻刀、打磨机等新工具在玉雕、石雕领域运用广泛

第五,共同市场对手工艺的地域文化特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有些在这种情况下恰恰更利于坚守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说东阳木雕。也许属于强势领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工艺更容易保留自己的特色,而文化特色不太明显的工艺就很容易去模仿。比如今天苏绣的风格就深度影响了其他绣种,令不少其他绣种的地域文化特征明显消失。非遗保护有两大宗旨,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二是促进人类的创造力,这么一看第一点就很难保住,而且越创新、越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文化多样性丧失得越快。包括今天很多非遗的衍生品,有多少是坚守了区域文化特征的?

这些都是目前手工艺发展当中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长远来看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从国家层面、产业角度来说无所谓好,只要是促进了人类的创造力,而人类的创造力正是从人类取长补短当中发展的。但是作为非遗这项事业来说好不好?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尤其是对于周武院长来说更是如此,你们学院的名称叫“手工艺术学院”。我们研究所有一段时间叫“手工艺研究所”,现在文化部明确我们的名称是“工艺美术研究所”,我们是立足于工美产业、工美事业的发展来研究问题,传统手工艺非遗保护这项工作不是我们的主业。手工艺的发展绝对是好事,但是里面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现场

>>手工艺在当前社会的新功能

当前社会,手工艺的功能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接下来,我从市场角度和社会角度分别来谈谈手工艺的新功能。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手工艺的功能。

手工艺作为大工业和人工智能的合理补充,从2002年到2012年是发展的黄金十年,可谓是井喷式发展,总产值从一两千亿发展到突破一万亿人民币,今天的规模大概在一万五千亿

手工艺最大的市场是礼品化。有的数据说占了80%,保守的说占了50%,但是当前礼品市场下滑了。

其次是日用化我发现年轻人在日用化方面做得好,尤其是陶瓷品、茶具、香具、首饰、包包等。日用化还是很有前途的,关键就是价格要合理,质量要提高、价格要降低,目前的现状是正相反的。

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创办的“赤枫阁”陶艺工作室,以陶瓷日用器皿的开发为主

第三是艺术化高校老师走的基本上都是手工艺艺术化道路,玩情怀。上午周武院长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就很有情怀。还有像法国的手艺人就是玩情怀的,我跟法国国立手工艺学院的副院长做过一次对话,他介绍他们国家的手工艺,全是走艺术化道路的,原材料也不讲究一定要天然,什么人工的材料都在用,而我介绍我们国家的手工艺的时候都是传统的。当时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的手艺人没有现代性的困扰吗?不会去争辩是传统手工艺还是现代艺术吗?”他们回答说:现代性是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生产出来的,没有思想困扰!现在的手工艺人都是艺术家。”但是在中国就有这样的冲突,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传统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这个究竟是传统手工艺还是现代艺术?我看到一件东西就会想这个问题。但是人家法国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只要是用双手劳动做出来的东西都是手工艺,而且是一种艺术化生存我看在座的大师也是艺术化生产,做出来的作品就是艺术品,很多手工艺术学院的学生毕业以后也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生存。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师冯晓娜的大漆作品《雨后的小憩》,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最后还有一个功能是建筑附饰。这块挖掘得相对比较少。很多人都习惯了做独立的产品和作品,但是现在室内空间太需要手工艺品了,包括地铁等公共空间。我认为这也是手工艺发展的前途,做文化的点缀,不一定要按照产品的思维来做。

在市场之外,传统手工艺术的生产方式还有其社会功能。

第一,肩负文化传承。

今天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就是生活方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今天有很强大的社会功能,这个社会功能需要得到理性认识和弘扬,尤其是政府层面。手工艺在今天为什么重要?因为它面向社会有很丰富的社会功能。过去它只是一个产业,今天不一样,今天一万多亿的产值只不过是国家总产值的一个零头。我们去日本参观会发现,日本很现代,也很传统,为什么会觉得很传统?一个原因就在于日本的手工艺还是有比较地道的传统特色。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如果可以随处发现传统,那么手工艺一定是功不可没的。比如像杭州这样一座城市,生活在街角、社区的手工艺人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灵魂性的部分,政府应该扶持他们。

手工艺术工作室开始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

图为位于杭州的“埴物”陶艺工作室

第二,作为文旅体验。

每年暑假,北京的中小学生都会进行一些非遗体验,他们会用一周的时间去学习剪纸,或者做陶瓷、彩绘、泥塑等,很火。其实在两三年前首先是旅行社开展了这种活动,提倡“慢生活”概念,让孩子们体验双手劳动带来的快乐,激发创造力。这是一种很直观的让大家在快乐中有所体悟的方式,也是手工艺术很重要的社会功能。

第三,成为社会教育资源。

今天的非遗研修研培看起来对手艺人很重要,但是对高校也很重要,目前高校抓住了这块教育资源。其实这块资源对老年大学最重要,另外,对抑郁症患者等特殊群体也非常重要,国外早有这样的实践。还有对监狱的劳改犯也很有意义,例如巴西有一座监狱,通过让一群大老爷们做刺绣来进行劳动改造。

第四,活化文化遗产。

现在大量文化遗产、古村落被修复,修复之后仅仅只看建筑行吗?不行。所以需要引入手艺人,要搞“前店后坊”,通过这些手段来聚集人气。最有名的就是景德镇的陶溪川,现在已成为景德镇的一个亮点。换句话说活化工业遗产、活化中国传统村落,都要依靠手工艺

景德镇陶溪川成为工业遗产活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五,解决就业问题。

这里面也包括手工艺扶贫手段。

第六,成为都市焦虑症的治愈力量。

现在忧郁症、焦虑症病人太多了。北京有一群从华尔街回来的女孩,原本是搞金融的,辞职之后在北京搞了一个金属首饰工坊,针对北京CBD的都市白领,带着大家做戒指之类的,不亦乐乎,几年下来居然还在好几个地方做了分店。这几个女孩子真有想法,她们首先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快乐的,也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这种状态和生活方式会让大家在一种共享的文化氛围下,拥有对抗都市焦虑的力量。

>>手工艺的概念之惑

最后我想讲讲含混不清的“手工艺”概念。到底什么是手工艺,什么不是手工艺,你能分清楚吗?到底什么是传统手工艺,什么是当代手工艺?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国务院1997年发布、2013年修订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二条就解释了什么是传统工艺美术: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

当前,手工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上图为耀州窑青瓷手艺人在进行传统刻花工艺创作。下图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金工创作实践

这么多限定词语,每一个都圈定了手工艺的要素。但里面有一些限定词语没有什么道理,比如说“完整的工艺流程”,比较滑稽——做任何一个东西,哪怕做一双筷子也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就看你如何来分解。就“流程”而言,工业化和手工艺都是有的,这方面是没有区别的,而恰恰在今天衡量所谓的手工艺,只有“有完整的工艺流程”这个要素还存在,其他的都已经打破了。

比如说“百年以上”,现在很多手工艺不是百年以上的,一些刚出现的、由不同门类结合的新型、跨界的技艺也是手工艺,单就这一点已经突破了“历史悠久”这个限定。

还有“技艺精湛”,现在很多工艺不用手,仅仅依靠“设计+打印”就能完成。我们看到有一些数字化产品,比如机器织的织锦,也进入工艺美术博览会了,也成为工艺美术的一种了。我们看到这次展览现场有很多织锦,其中有一张“清明上河图”织锦一看就是机器织的,那么它就不能说是“技艺精湛”,而只能是“工艺精湛”了。

“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展览现场

“世代相传”也突破了,很多非遗项目已经不是世代相传,只有“完整的工艺流程”保留了下来。“天然原材料”的限制也突破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这些特征越来越弱。

今天如何厘清传统手工艺和当代手工艺概念?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手工艺的当代性的问题。它体现了哪些特性?当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今天谈手工艺已经相当含混不清了,可能是要学学法国人,不纠结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在非遗保护工作的框架之下,好像还是应该有边界的,因为它有“联合国公约”的指导,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的约束,作为一项保护事业还是有它的边界。但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保护对象呢?

我今天拉拉杂杂,把我看到的一些现象和内心产生的困惑跟青年学生们进行交流,同时也求教于各位大家。谢谢!

本文根据邱春林2019年9月5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学术报告厅“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上进行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