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炎,胃炎,胃中火在燃!三招应对,我用了30年

 温暖南方 2019-09-18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这篇文章,给你讲讲慢性胃炎吧。

谈起这个话题,我忽然想插一句题外话。当然,也不能算作是完全的题外话。这就是当下很多人的饮食嗜辣的问题。

我先承认,我本人不能吃辣的。一吃辣的,我的口腔就受不了,甚至嘴唇都容易肿起来。我这一辈子,没吃过几口辛辣的食物。也许正因如此,我对于嗜好辛辣食物的人,吃饭的时候无辣不欢的 人,就多了不少冷静的思考。我认为,当代中国人之所以胃炎患者特别多,和很多人嗜好辛辣饮食有关系。

在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曾经目睹老师调治一个慢性胃炎的小伙子,他当时是三十七八岁的样子。这个小伙子就特别爱吃辣的,吃来吃去,胃就开始疼了。怎么疼呢?就是火辣辣的疼。这种感觉已经延续了五六年了。同时,吃不下饭,吃进去一点就感觉胃胀,同时还舌头发红、中间有一条裂纹,口干。我的老师随即开了一张方,药用乌梅、北沙参、麦冬、丹参、麦芽、甘草、玫瑰花等。每日一剂,水煎服。患者回去服用,3剂就见到了明显效果。

当时,我老师就明确告诉他,说以后绝对不要再吃辛辣、烧烤的东西了,千万要记住。这个小伙子则表示,之前也用过药,但是这么舒服的感觉,是好多年未曾有过的了。

对这个患者,我老师就跟我们讲,他是慢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因为胃阴不足,所以舌头就开裂、无苔、发红,嘴巴就干。因为胃津枯竭,故而胃气不降,蠕动失常,所以没食欲,吃点东西就涨肚。胃中虚热灼津,所以患者就会胃部火辣辣地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常年爱吃辣,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听到这些,我就默默记住了。这样的基本配伍,我也牢记心间。对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这么多年了,我也有一点体会。

后来,就在前段时间,我在研读当代国医大师临床经验、验案的时候,赫然发现了一张临床验方,与吾师所用竟然十分类似,几乎一般不二。这便是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5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和玫瑰花各3克。水煎分服,每日一剂。它也是用于胃阴不足的慢性胃炎患者。

从中,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实质呢?

首先看,胃炎的“炎”字。怎么写啊?上下两个火。可见,这个胃炎,和火有关系了。这个火哪来的?源于胃阴不足。怎么说胃阴不足?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胃里面灼灼隐痛,口渴咽干,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长期嗜好辛辣饮食,就容易体现成这些状态。这时候怎么办啊?养胃阴。怎么养胃阴?中医说了,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叫做酸甘化阴。味道又酸又甜的,就化阴。我们吃这样的食物就流口水,这就是酸甘化阴的体现。乌梅肉、白芍,都是这类酸甘化阴之品。第二个,叫做甘寒化阴。沙参、麦冬、石斛,都是类似的甘寒化阴之品。

第二个,就是要想养胃,必须调肝。你看啊,肝属木,脾胃属土。在脾胃虚弱的时候,肝木会克伤脾土。所以,调肝,才能养胃。怎么调肝啊?你得顺肝性。肝性是什么?是条达。故而,用麦芽和玫瑰这样的升发调气之品。其次,肝主藏血,它离不开血。故而,我们用白芍来养肝血。

第三个,就是胃阴不足的时间一长,难免化生淤血。故而,用一点可以活血化瘀的东西,效果会好一些,比如丹参。

可以说,从我跟师学习,亲眼目的老师用滋养胃阴、疏肝柔肝之法调治慢性胃炎,就对上面三重要义牢记于心。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我谨遵老师的教诲,每每用于临床,逐渐感觉老师的见底,真真是透彻,是真知灼见啊。

我写这篇文章,介绍了我的一点经验和心得。普通的读者,对此应该有什么获益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1,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胃炎,只要你想养胃,就必须保持好心情。如果你的心情始终是压抑的、郁闷的,那你的胃就别想好。无论是你表面上看得见的压抑、焦虑、苦闷,还是深藏在心底的,都有可能严重影响到的你的脾胃。

2,慢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可以用玉竹10克,沙参20克,加水煎药汁,去渣之后加入大米50克,再加水如常法煮粥喝。稍凉之后喝更好。此法早晚各一次,它能益胃生津,养阴润燥,对改善病情有益。

3,利用穴位来改善症状。胃俞穴、中脘穴和三阴交穴是必用的穴位。胃俞穴可以调胃和中、消胀除满。中脘穴可以调理中焦、调畅气机。三阴交可以滋阴健脾和胃。三穴配伍,每天每侧每穴揉按200下,日久见效。

4,胃炎患者,尤其是证属胃阴不足证的人,坚决不要吃辛辣、煎炸、烧烤之物。

谨以此文,纪念离开我多年的恩师,也祝天下所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安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