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汉画像中深藏几千年的秘密,为你揭密那些不为人知的中秋真相

 夷陵书馆 2019-09-18

漫漫清辉,“团圆”寓意,浪漫的神话色彩,美好的生活愿望。

昨日,记者走进南阳市汉画馆,拜访民俗专家,看看中秋节里的南阳元素……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汉画像石里的“嫦娥奔月”

2012年6月,汉画像石“嫦娥奔月”的拓片搭载神舟九号飞船完美地完成了一次太空之旅。这张拓片来自南阳汉画馆的镇馆之宝“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以奔月。”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张衡《灵宪》:“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奔月……是为蟾蜍。”因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姮娥”被更名为“嫦娥”。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1964年3月出土于南阳西关的一座东汉末期(或晚至魏晋)的汉墓。画像石长1.41米,宽0.60米。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

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有刻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它们与文献中的记录交相辉映。

“尽管‘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从中体现了汉代的天文观念和人们的信仰,折射出古代先民对月球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将昔日登月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科学现实。”南阳市汉画馆文研部主任牛天伟说。1999年3月,我国发行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其中第六枚就是选取《嫦娥奔月》画像石图像制作而成。

吃甜蜜月饼,品美好生活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最早见于《周礼》。

南阳民俗专家白万献说:“古语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八月,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等到月亮升到高空,月光洒满院子,设上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句谚语道出中秋之夜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祈福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过去生活条件有限,月饼大多要分而食之。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有多少人切多少块,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白万献笑着说,“现在生活好了,月饼小了,每个人都能品尝多种月饼。无论哪种品尝方式,都是品尝甜蜜,品尝幸福,品尝我们的美好生活。”

来源:南阳晚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