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土语与秦文化

 安文书屋 2019-09-18

                               安升先

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是人类互相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属于文化范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方言是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背景、政治变革、地理环境、人文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即使同一个民族,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语言有所差异,方言的差异就更大。不仅十里乡俗不同,方言也会不同。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就会形成那里的口音口语。因此,许多时候,从说话口音口语上就能够听出这个人大体是什么地方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说的是一个人自小形成的口音到老都是很难改变的。语言对一个人一个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说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气质、水平等等。从方言可以研究考察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沿革、文化的继承发展。

秦王朝以开放性包容性,广纳贤才,大胆变革。使秦国由弱到强,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不但统一了中国的疆域,更是统一了中国的文明。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筑长城,修弛道。结束了西周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首都咸阳成为当时享誉世界的繁华大都市之一。其繁荣文明程度超过了古罗马。秦创立的政治体制、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文化文字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发展进程。经过数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秦文化在咸阳这块沃土上依然根深叶茂,代代传承。现在流行在民间的许多方言土语追根朔源,似乎都与大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处能够找到大秦文化的踪迹。

“家本秦也,能为秦声”。我们有幸生长在秦都这块皇天厚土上,自幼受到浓烈的秦文化熏陶,所思所想无不打上浓厚的秦文化的烙印。小时我在林立的塚疙瘩中上下穿梭,在巨大精美的石雕艺术品上摸爬滚打做游戏。在挖土平地打井修渠劳动时发现的秦砖汉瓦俯拾皆是,村里有人甚至用它来修厕所档猪圈。作为土生土长的咸阳人,我对咸阳的方言土语有着深厚的感情,浓郁的兴趣。在秦文化专刊中,想从方言土语的一个侧面,看源远流长的大秦文化对咸阳人的影响。

1、先说“”字。据说,以前秦字写法是木字上边两个王字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改为皇帝,他自称始皇。认为一把椅子上坐两个皇帝,必然不安宁。就将字改成现在这样。一个字,春秋各占一半,四季轮回,江山社稷,天人合一,内涵丰富,气势不凡,雄才大略尽在一字之中。

2、“呀胡嗨”。当地人常把那些没啥本事不成器的年轻人叫“呀胡嗨。”非本地人对这个话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听不明白。其实这句口头语是由民间流传千年的一个典故得来的。其中“胡嗨”就指的是秦二世胡亥,因为胡亥是个亡国皇帝,无能君主。人们在说到他时,常常无可奈何地叹息:“呀,胡亥,甭提咧…….,这句话经过数千年的口头传说,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这样。“唉,外娃是个呀胡嗨”对不成器的年轻人,实际上有种恨铁不成钢无可奈何的意思。听起来土,实际上很文雅,很含蓄,寓意深刻。

3、“(jie)”,是个不常用的生僻字 ,不太有人会写。其实,字典中、电脑中都可查到。有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字在文言文中作叹词。咸阳人在两千年的继承中发展,不仅具有招呼提请注意的叹词意义,又有给你的动词意义。如:嗟嗟嗟,甭客气,先把烟点着再说”。“过年哩,娃娃来了先吃糖。,快拿上!”。“”字,配合动作,声情兼有,亲切感人。

4:学字,大家都很熟悉,除过学习、学问、学科、学校的意思外,还有模仿之意。如:“他鸡叫,得很像”。咸阳方言中的在模仿之外,还有“告诉”,“议论”“横”、“不讲理”等意思。如:“老王,我给你把昨天打架的事一遍”。“你一天张三的不是,砸王五的洋炮,想弄啥嘛!

在我国许多古典作品中都有字的应用。《真本金瓶梅》第86回就有:“只怕他一时使将小斯来看见,到家了,又是一场儿,倒没的弄的我也上不了门!”这里的字的含义、情味用法与我们方言完全相同。还有一种用法,就是横(不讲理)的意思。如:“看你(横)的井都跌不下去。

5  一是把闷热不透气叫。如:“三伏天浇地,钻到玉米地里头,一点风没有,把人能”。二是逼得无路可走。如:“把贼娃子到三角圪崂里,没处跑了”。三是蒸烤,一锅红芋。富平锅糖。

6打尖  就是不到吃饭时候,肚子饿了,临时吃点食物压饥。农忙季节,农活重,时间长,往往在午饭和晚饭之间给地里或麦场上干活的人送点吃的。“大家歇会儿,吃个馍喝点水,先打个尖,回去再好好咥。”打尖,听起来很俗,实际是很文雅的。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有几处用了打尖一词。如:“倘若在平时行军,遇到这样的好地方,应该命人马停下休息打尖,然后再走。”

7   古人把未成年而死亡的小孩称作。丧服礼仪中称16---19岁死亡的孩子叫“长”, 12---15岁死亡的孩子叫“中”, 8---12岁死亡的孩子叫“下”,8岁以下的死后不给穿丧服,叫“无服之”。

如今当地人把没到成年死了的小孩仍然叫“殇”。如:“邻居去年把个男娃了,今年又生了个女娃”。听起来好像很土,实际文雅。这个也是从春秋时期就称战死者为。爱国诗人屈原歌颂为国牺牲战士的《九歌》中就有国殇的提法。唐朝陈子昂在《陈伯玉集4》中,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谢表中有:“将士同心,势雪孟明之耻,殇魂共愤………”。电视剧《河》的也是这个意思。

8乡党   对于在同一地区居住的人,有的地方叫老乡,有的叫乡亲,陕西人叫乡党。有句俗话说,乡党乡党,两眼泪汪汪。”是说在外地突然碰到同乡人很是激动。为啥叫乡党,也是有渊源的。

远在西周时期,我国的地方基层组织是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族,五族为一党,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一乡共有12500户人家。人们就把同乡的人叫乡里乡党。《论语》里就有:“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忠厚老实的样子)”。《世说新语》记载:“许允当了吏部侍郎后,多用其乡里”。《水浒传》第43回也有“朱贵原是沂州沂水县人,与他是乡里”。宋书《陶潜传》中“君遣都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秦腔剧《三滴血》虎口缘一折中,就有这样的对白:“咱们都是乡党呢么,你不救我谁救我,你若走了我奈何。”等等。

9Biang biang(必昂面)  biang字是个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字。在字典中查不到,也没有一个汉字可以代替。这个字共有64画,居汉字之首,结构复杂,又很少与其他汉字一起连用组词。咸阳人常常把这个字当作轶闻趣事交谈,民间广泛流传着一段这个字写法的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你一扭,我一扭,言字往里走。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做底,月做邦,有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四方。

外地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字。只有陕西关中人知道。是为制作宽面条过程中,造的会意字。咸阳著名的面食河水biang biang是用盐水吊猜制作的宽面片,不用擀面杖擀压,用两只手一边坠扯的同时在案板上摔绊,发出biang biang的声响,这个字就是这种会意字。什么时候由谁创造,都无从考证,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10将息  就是将养休息。多指在探望病人时的安慰话语。你病刚好,甭急着做活,多将息些日子”。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就有:“且慢,赢渠梁笑道,老丞相徐徐将息,三日后,赢渠梁派人护送老丞相回安邑” 的描述。

11瞀乱 字有眼睛昏花、错乱、紊乱、愚昧的意思。是指没有秩序,没有条理,动荡不定,扰乱的意思。楚《九辩》(宋玉)中就有“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南史《张贵妃传》中有:“阉宦便倿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这里的瞀乱都指的是混乱、没秩序、没章法。而现在的意思完全与此不同。用来表示心中有事而心神不安。眼睛看不清就着急,就心绪不宁。将瞀乱这两个字合起来,表示心里烦躁是十分恰当确切的。“娃的工作一直定不下来,我这些日子瞀乱得很”。“这几天家里有事,我瞀乱得很,你再甭烦人咧,滚!

12   咸阳人在说“这人外人”时,常用侯代替,说成“这”。有人以为是猴。就把咸阳人叫咸阳猴,成为贬义。实际上不是猴,应该是诸侯的。为啥呢?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周秦时分为公、侯、伯、子、男5等。由皇帝任命,服从皇帝的政令,向皇帝朝贡、述职、出兵、服役。汉时分为王、侯2等。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按照官位大小分为5等:诸侯为上大夫,卿为下大夫,其次是上士、中士、下士。古书《爾雅》中说,“为君,故以言之”。作为13朝古都的咸阳,历来是诸侯聚居议事的地方。诸侯之间见面后相互尊称对方为。咸阳侯,洛阳侯,熟悉后,就把所代表的地方名省去了,简称为“你这个,他那个”。久而久之,民间仿照,代代相传,形成“你这侯,他那侯”的口头语。因此的称呼不但不土而且应该是很文雅的尊称。  

13  人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词。但在咸阳方言中有时却不是当作名词而是当作形容词用。一般指的是“摆架子”、“耍威风”,或者是“装腔作势”。如:“看把你的,跑到这儿说我来咧!”。“你刚当上村长,就在乡党跟前开了。”还有进一步发展为成语“人五人六”。谚语说,11个人站两行——人五人六的。“这个不三不四的家伙,才几天也变得人五人六的了。

14. 就是好的意思。咸阳人方言中常常把好叫做。无论说人说事,满意时都肯用“嫽得很”做答。“外人咋个向”?“嫽得很”!表示非常满意时,还常常说:“扎咧!的太太!”一个字,把真善美好都表达出来了。轻松地口气表达出对事情或者对人非常肯定,满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兮,舒窈纠兮。”其中的就是指女子容貌娇美。《辞海》字有条解说是“通,好貌”。liao)在《辞海》中解释中就是“方言。好也之意。青、徐、海、岱之间或谓之

15俶尔chuer)是表示快、突然的意思。在方言中,把这两个字连起来读一个音——俶尔俶尔一下就把事办完了,快得很”。“火车快得跟飞一样,俶尔一下就从你跟前过去了”。古典文学中也有描写鱼儿在水中由静到动的过程,“坛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6舖衬pu cen)农村人喜欢穿自己做的布鞋。每到夏季收完麦子种好秋庄稼,妇女就在家里做针线纳鞋底。先把穿不成的旧衣服和零星的不规则碎布洗干净做舖衬,再把舖衬用浆糊粘成两三层厚的袼褙,在伏天的太阳下暴晒干。按照脚的大小铰成鞋底样,数层叠在一起,用白布做面子,再一针一线纳成各种图案的鞋底。也是在袼褙上糊层精布做鞋面鞋帮。丈夫对妻子说:“还是布鞋穿上舒服,你闲了没事,收拾些舖衬打成袼褙,给咱做双布鞋。舖衬还可用来补衣服、鞋等用处。

这个词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用到的。《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7回有“万岁下马进去,他没见那好姐儿,都是些苍颜白发,有纺棉花的,有纳鞋底的,洗舖衬的。

17  用得最多是吃。把吃饭叫饭。“你晌午的啥饭”? “宽biang biang么,油泼辣子加上蒜,香得很”!《辞海》中对的解释是咬。咥噬,咬食。《聊斋志异》赵成虎中有:“无何,一虎自外来,隸错愕,恐被”。现在也有用来表示动手打的意思。 “逮住个贼娃子,美美地了一顿。”,“崽娃子不听话,让他妈了一顿。

18  有的地方把说闲话叫聊天,有的叫侃大山,有的叫啦话、拉家常。咸阳人叫闲传”。方言中的,就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拘无束,随便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很尽兴。“咱这是谝闲传呢,没啥别的意思,甭计较”。“再甭胡说浪谝咧些”。 “你这侯开咧就没边没沿的了”。《论语》、《说文解字》中都有字应用的注释。

19甑箅(zeng bi) 把蒸馍用的器具不叫蒸笼,而叫做甑箅字解释是底部有许多小孔的炊具,放在鬲(li )上蒸煮食物。在古书上就有应用。现在用江米红枣蒸出筋、甜、粘的糕叫糕,就是因为制作时,下面要放底部有许多小孔的木制甑箅字的解释是用木条或竹片,做成蒸食物用的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世说新语》中也有这个字的应用。把甑和箅连起来用,既顺口又实在古气。

20  不光是指瓜果的肉。在方言中字有不好、软弱、讥讽之意。如:人(讥讽)呢么,你咋是个外些!”。你开车的技术不(不差)啊!.“我病刚好,胃口有点(弱)” 。“自行车后胎气有点(软弱)。

21扯花  这个词的意思是快走快跑。“打不过就扯花”。“雨来了,还不扯花,还暮囊啥呢”!据说,扯花一词原是黑话。武侠小说《小五义》84回有:“崔龙、崔豹打不过艾虎、徐良等人,跑进树林里。徐浪等追了进去。崔豹对崔龙说:“咱们扯花,到神奏子吧。徐良不懂,艾虎解释说:扯花是走奔,神奏子是庙。咱们要往庙里跑”。可见扯花一词原来是江湖里的黑话。江湖上的隐语,说的人多了,大家都懂了,黑话也就成了明话。

22屋里人,过去丈夫把自己的妻子叫屋里人。妻子称丈夫为外头人。是依据社会分工不同而产生的称谓。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家庭妇女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经常不出门,只围着锅台转做针线。男人在外面做庄家和从事各种社交活动,叫男人为外头人。“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这几天熬娘家去咧。”

“屋里人”一词,早已进入大雅之作。以《红楼梦》为例看,其90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120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

23白气 当地人把做事过头的人,称作白气二杆子。“你这货是个白气二杆子,咋一下子就把人给打死了呢?白气实际上应该是白起,指的是秦朝名将白起将军。为啥呢?这话也是来源于一个历史事件的。

白起是战国时的秦国名将,郿县人。因善于用兵而连战连胜,接连攻取70余城。秦昭王十分器重他,被封为武安君。长平一战,他先用“离间计”,致使赵王换掉名将廉颇,改任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实际战术的赵括为统帅。被白起诱入“口袋战”中,整整46天,赵军在口袋里人无粮马无草。先是杀马而食,后是人人而食。赵括组织敢死队突围时,被秦军弓箭手射死,人头挂上高杆。白起命秦军将45万赵军全部坑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240人归赵。前后斩首虏45万人。赵人大震。”这次及其残酷的大屠杀史无前例,世人均以为太过头了,称白起为二杆子。久而久之,民间对做事过头的人就叫白起二杆子。气、起同音,时间久了后人就以为是白气。

长平之战第二年,韩、赵两国派说客苏代花重金买通秦国丞相范睢离间白起。

后来,白起拒绝秦王出兵围攻邯郸的错误主张和因病不能出征。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秦王将白起罢免成了一个“班长”,赶出国都咸阳。白起出城十里到了一个叫杜邮的地方,秦王又和范睢等群臣商议,差人送去一把宝剑,命白起自裁。白起手握宝剑,仰天长叹:“我白起怎么得罪了天,落此下场。”又一想,长平一战,赵兵数十万人都被我诈而坑之,这就是该死了。说罢饮剑自刎。白起墓就在现在的咸阳碱滩以东的3530厂内。

当然,咸阳方言土语并不仅仅限于这些。这里表述的只是灿若繁星的方言中的一鳞半爪。春秋更替,岁月轮回,经过2300多年的沿袭,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在漫漫岁月中化作咸阳塬上尘。但生活在咸阳这块土地上老秦人的后裔们,依然继承和保留着老秦人的铮铮风骨。不仅仅是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而且长相、性格、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保留着老秦人的遗风。蓝田猿人头骨的长相,秦兵马俑的艺术造型,黄土高原一样豪爽粗犷耿直的秉性,黄牛一样倔犟的性格和奉献精神,九曲黄河奔流入海不回头的意志,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生存能力,矢志不移的创新精神,半坡村人的居住方式,崇尚黑色的穿衣习惯,庄重的婚丧嫁娶礼仪,纯朴厚道的乡风民俗,高喉咙大嗓子说话,大声吼唱秦腔,端大老碗吃饭,有凳不坐蹲起来的生活习俗,等等方面都有着深深的老秦人烙印。

现在,随着卫星定位、无线传播、网络技术、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出现,人们的交流方式已经超越时空限制,新的文化理念,新鲜的语言鲜活的文字层出不穷。“雷人”、“山寨版”、“给力”、“地球村”、“环保”、“低碳经济”、“逗你玩”、“算你狠” “科学发展观”等等新词语层出不穷,随着计算机出现而产生的下载、删除、复制、粘贴等专用词语,时时令人耳目一新。屋里人“外头人”“娃他妈”“当家的”等一些方言土语在年轻一代人中,逐渐被新潮的“老公”、“老伴”等词语替代。但缘于永远抹不掉的遗传基因,割舍不下的联秦情结,挥之不去的方言土语,秦风秦韵必将继续代代传承。

方言土语是研究一个地方历史的活化石。从审美的视野出发,继承大秦文化中的精髓,以新的时代精神,研究秦都方言土语,对于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诙谐幽默,鉴赏秦都方言土语的美学观念,以正确的历史观,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继承中保留,在使用中创新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爱国家爱咸阳的乡土情结,为创建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咸阳给力,依然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2010年12月于中宏星苑《追梦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